作为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大学生,我们这一代人虽然被当时的人们羡称为“天之骄子”“时代宠儿”,但我们自个儿内心十分清楚,我们就如同一群刚刚从沙漠之中艰难跌打滚爬出来的孩子,对知识和文化的追求近乎如饥似渴!有人说:在没有文学的年代里做着文学的梦,其灵魂是苍白的;在没有书籍的环境中爱上了读书,其精神是饥渴的。我的童年和少年就是在这饥渴而苍白的年代中度过的,平时除了翻了又翻的几本连环画和看了又看的几部老电影,实在没有太多的文化新奇。走进大学校园之后,图书馆这一被誉为“知识海洋”的建筑物便成为我们这代人日常生活和学习的主要场所,而且那段生活和学习的时光也永远定格为美好的记忆!即便是现在,偶尔翻及当初留下的数千张读书卡片,我内心深处仍没有丝毫的艰辛和苦楚,而唯有一种浓浓的自豪与甜蜜的回忆!
如果说大学图书馆(更准确地说是数以万计的藏书)是深深影响着我们这代读书人汲取“知识”和涵养“文化”的物态载体,那么,伴随着改革开放在华夏大地上曾经涌起的一股强劲的“文化热”,则是我们这代人成长经历中无法抹去的记忆。20世纪80年代,以李泽厚、庞朴、张岱年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学者,一方面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展开了批评研究,另一方面对西方优选思想文化进行学习借鉴,从而引导了文化研究在改革开放以来再次成为社会热点。如何全面评价20世纪80年代的那股“文化热”,这是文化研究学者们的工作。而作为一名大学学术管理者,我特别注意的是这股热潮所引致的一个客观结果,那就是追求精神浪漫已然成为那个时代的一种风尚,而这种精神浪漫蕴含着浓郁的人文主义和价值理性指向。其实,这种对人文主义呼唤或回归的精神追求并不只是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