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本书翔实记载了龙岩盆地三个百年古村的社会文化,两个在盆地城郊操龙岩话,一个在边缘山区讲客家话。30年来,两个城郊乡镇已被拆迁改造为市区街道和高铁站,村容乡貌无迹可寻,流传千百载的风土民俗骤然消逝。当年采访的300位老人多已作古,用到的明清民国的民间文献多已亡佚。沧海桑田,凌云不坠,这份厚重的田野调查报告已成为存亡继绝、不可再生的历史文献,有了不可替代的较为保存价值和多学科研究价值。 内容推荐 本书是杨国桢教授1989—1992年对福建龙岩盆地社会文化的田野调查报告。龙岩介于“福佬与客家之间”,即地理位于闽西山地与闽南平原的接合处,行政管理曾在客家人主导的汀州府与闽南人主导的漳州府之间流移,语言也受客家话和福佬话(闽南话)的双重影响。作者选取龙岩盆地中心和边缘的三个百年古村落,基于明清以来的民间文献和300位老人对1949年以前历史的回忆,运用历史学、人类学、民族学视角和方法,分历史背景、社会经济、宗族与民间组织、婚姻、家庭与妇女、宗教信仰与礼仪等六章展开,记录日渐式微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抢救基层民众对晚清民国的集体记忆,彰显龙岩文化几百年来在福佬海洋文化和客家山区文化交融互动中形成的独特个性。 1988—1994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厦门大学、台湾“中研院”民族研究所联合开展“台湾与福建社会文化比较研究”项目,继而延伸为中山大学、复旦大学、上海社科院、新竹清华大学学者加入的“华南农村社会文化田野调查研究”项目。本书作为成果之一,在前言中详细追述了两国三方合作研究的缘起、经过和历史定位。 目录 前言 一、合作研究的缘起 二、福建田野研究的展开 三、闽台社会文化比较研究工作研讨会 四、华南农村社会文化田野调查研究 五、闽台社会文化比较研究的历史定位 第一章历史背景 第一节环境与地方社会变迁 一、闭塞的山区环境 二、原住民与汉族移民 三、行政建置的变迁 第二节中心区和边缘区的乡村 一、陈陂村 二、大洋村 三、联合村 第二章社会经济 第一节资源配置 一、水土 二、气候 三、人口 四、交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