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针对核工业生产活动产生的铀废水,从铀的稳定性和迁移性、铀的生物还原、铀还原酶、铀还原基因组学、铀还原动力学、铀的生物矿化、生物还原U(Ⅳ)的稳定性及再氧化以及现场研究等几个方面,论述了铀污染地下水原位生物修复技术。 本书可作为从事铀污染地下水修复研究领域的学者的参考用书,也可作为其他重金属污染原位修复研究领域的参考书目。 目录 1概述 1.1铀的种类 1.2微生物-U(Ⅵ)的相互作用 1.2.1生物还原 1.2.2生物矿化 1.2.3生物体内富集 1.2.4生物吸附 1.3铀污染修复技术的分类 1.3.1物理方法 1.3.2化学方法 1.3.3生物方法 1.4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2铀的稳定性及迁移性 2.1铀的迁移性 2.2铀的氧化态 2.3铀相及其溶解度 2.3.1氧化物和氢氧化物 2.3.2碳酸盐 2.3.3磷酸盐 2.3.4硅酸盐 2.3.5硫酸盐 2.3.6钒酸盐 2.4铀的相态和固定化途径 2.4.1碳酸盐 2.4.2磷酸盐 2.4.3硅酸盐 2.4.4硫酸盐 2.4.5钒酸盐 2.5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3铀的生物还原 3.1微生物铀还原法的建立 3.2还原微生物 3.3还原机理 3.4影响因素 3.4.1氧化剂 3.4.2电子供体和碳酸盐 3.4.3不同类型的U(Ⅳ)产物 3.4.4影响铀生物修复的地球化学因素 3.4.5pH值、氧化还原电位和其他因素 3.5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4铀还原酶 4.1微生物异化还原U(Ⅵ)的酶学研究 4.2铀还原酶 4.2.1生物有效铀配合物 4.2.2单电子或Tw酶促还原 4.2.3UO2沉淀的细胞定位 4.2.4普通脱硫弧菌还原酶(Desulfovibrio vulgaris) 4.2.5希瓦氏还原酶(S.putrefaciens) 4.2.6地杆菌还原酶(Geobacter) 4.3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5铀还原基因组学 5.1地杆菌属(Geobacter) 5.2希瓦氏菌属(Shewanella) 5.3脱硫弧菌属(Desulfovibrio) 5.4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6铀还原动力学 6.1生物还原的矿物学终点 6.2铀还原的动力学 6.2.1细胞浓度、温度和pH值对U(Ⅵ)生物还原的影响 6.2.2电子供体 6.2.3碳酸氢盐 6.2.4电子受体的竞争 6.2.5影响铀生物还原速率的其他化合物 6.2.6铀浓度对U(Ⅵ)生物还原的影响 6.3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7铀的生物矿化 7.1磷酸盐对铀的生物矿化作用 7.1.1机理与微生物 7.1.2矿物学终点 7.1.3局限性 7.1.4障碍和未来潜力 7.2铀与碳酸盐的生物矿化 7.3铀与硅酸盐的生物矿化 7.4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8生物还原U(Ⅳ)的稳定性及再氧化 8.1生物还原U(Ⅳ)的稳定性及再氧化 8.2暴露在氧下的再氧化 8.3暴露在硝酸盐下的再氧化 8.4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9现场研究——以美国三个实验场地为例 9.1美国科罗拉多州DOE来福场地 9.2美国田纳西州DOE橡树岭场地 9.3美国华盛顿州汉福德场地 9.4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10结论与展望 10.1结论 10.2展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