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
![]()
编辑推荐 李白研究肇始于唐,宋元明清各代均有论著。进入20世纪之后,关于其身世、行踪、文学成就、作品风格之探讨可谓林林总总、蔚为大观。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和领域的拓展,李白研究似乎遇到了瓶颈,即既往研究珠玉在前,学术创新步履维艰。有鉴于此,新史料的发现无疑成为突破局限的一剂良方,将为学术研究开辟新的视野,提供新的机遇和挑战。域外汉籍的回归和整理是新形势下弘扬我国很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随着《李太白集》珍稀底本在域外的发现,为本书的出版创造了历史机遇。本书的出版,将为李白研究提供全新的资料和视角,对于中国古典文学特别是唐代文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本书以其底本的珍贵性、品相的优良性以及装帧设计的考究,在学术价值之外,也具有重要的收藏价值。 内容推荐 本书汇聚了中国、朝鲜、日本《李太白集》的典型性、代表性版本十九个:其中宋元刻本二,明刻本六,清刻本五,朝鲜刻本四,日本版本二。共编为上下栏大十六开八册。其中包括《李太白文集》三十卷,宋刻本;《分类补注李太白诗》二十五卷,元至大三年(1310)建安余氏勤有书堂刻本;《唐翰林李太白文集》六卷,明正统十二年(1447)朝鲜庆尚道刻本;《李太白诗醇》五卷,明治三十四年(1901)日本青木嵩山堂铅排线装本等珍贵版本 目录 第一册:李太白文集三十卷,唐李白撰,宋刻本分類補註李太白詩二十五卷,唐李白撰,元楊齊賢集註,元蕭士贇補註,元至大三年(一一九二)建安余氏勤有書堂刻本分類補註李太白詩二十五卷,唐李白撰,元楊齊賢集註,元蕭士贇補註,明正德十五年(一五二〇)劉氏安正書堂刻本(一)第二册:分類補註李太白詩二十五卷,唐李白撰,元楊齊賢集註,元蕭士贇補註,明正德十五年(一五二〇)劉氏安正書堂刻本(二) 分類補註李太白詩二十五卷,分類編次文五卷,唐李白撰,元楊齊賢集註,元蕭士贇補註,明嘉靖二十二年(一五四三)郭雲鵬寶善堂刻本(一)第三册:分類補註李太白詩二十五卷,分類編次文五卷,唐李白撰,元楊齊賢集註,元蕭士贇補註,明嘉靖二十二年(一五四三)郭雲鵬寶善堂刻本(二) 李詩選註十三卷,附李詩辯疑二卷,唐李白撰,明朱諫選註,明隆慶六年(一五七二)刻本李詩鈔四卷,唐李白撰,明梅鼎祚選評,明万曆七年(一五七九)鹿裘石室刻《唐二家詩鈔》本李詩鈔述註十六卷,唐李白撰,明林兆珂註,明万曆二十七年(一五九九)刻《李杜詩鈔述註》本(一)第四册:李詩鈔述註十六卷,唐李白撰,明林兆珂註,明万曆二十七年(一五九九)刻《李杜詩鈔述註》本(二) 分類補註李太白詩二十五卷,唐李白撰,元楊齊賢集註,元蕭士贇補註,附年譜,薛仲邕編,明萬曆三十年(一六〇二)長洲許自昌聚奎樓刻《李杜全集》本李太白文集三十卷,唐李白撰,清康熙五十六年(一七一七)吳門繆日芑雙泉草堂刻本(一)第五册:李太白文集三十卷,唐李白撰,清康熙五十六年(一七一七)吳門繆日芑雙泉草堂刻本(二) 李太白文集三十六卷,唐李白撰,清王琦輯註,清乾隆二十四年(一七五九)聚錦堂刻本(一)第六册:李太白文集三十六卷,唐李白撰,清王琦輯註,清乾隆二十四年(一七五九)聚錦堂刻本(二) 李詩直解六卷,唐李白撰,清沈寅,清朱崑補輯,清乾隆四十年(一七七五)斯雅堂刻《李杜直解》本李太白文集三十卷,唐李白撰,清光緒十四年(一八八八)湖北官書處重刊宋本景宋咸淳本李翰林集三十卷,札記一卷,唐李白撰,清光緒三十四年-宣統元年(一九〇八——一九〇九)貴池劉氏覆刻宋咸淳本(一)第七册:景宋咸淳本李翰林集三十卷,札記一卷,唐李白撰,清光緒三十四年-宣統元年(一九〇八——一九〇九)貴池劉氏覆刻宋咸淳本(二) 李太白文集不分卷,唐李白撰,朝鮮舊刻本唐翰林李太白文集六卷,唐李白撰,明正統十二年(一四四七)朝鮮慶尚道刻本分類補註李太白詩二十五卷,唐李白撰,元楊齊賢集註,元蕭士贇補註,明萬曆十六年(一五八八)朝鮮羅州都會刻本第八册:分類補註李太白詩二十五卷,唐李白撰,元楊齊賢集註,元蕭士贇補註,明萬曆十六年(一五八八)朝鮮覆刻銅活字本(初鑄甲寅字)李白詩法精選一卷,唐李白撰,清游藝選評,文化三年(一八〇六)日本大阪星文堂刻《李杜詩法精選》本李太白詩醇五卷,唐李白撰,(日本)近藤元粹選評,明治三十四年(一九〇一)日本青木嵩山堂鉛排線裝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