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本教材是“高等职业教育药学类与食品药品类专业第四轮教材”之一,根据本课程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和课程特点编写而成,内容上涵盖了中药的起源和发展、中药的产地与采集、中药的炮制、中药的性能、中药的应用以及具体药物的性能特点、分类、功效、适应证、配伍应用、使用注意等知识。 《中药学(第4版)(高等职业教育药学类与食品药品类专业第四轮教材)》编写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突出高等职业教育技能培养的特点,强调了知识的基础性、综合性、实用性和趣味性,增加了课程的人文性、时代性、代领性和开放性。本教材为书网融合教材,配套有视频、PPT、题库、知识点体系等数字资源,使教学资源更多样化、立体化。本教材供高职高专中药学专业使用。 目录 第一篇 总论 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第一节 中药的起源 第二节 中药学的发展 一、秦汉时期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 三、隋唐五代时期 四、宋、金元时期 五、明代 六、清代 七、民国时期 八、现代的中药学成就 第二章 中药的产地与采集 第一节 中药的产地 第二节 中药的采集 一、植物类药物的采收 二、动物类药物的采收 三、矿物类药物的采收 第三章 中药的炮制 第一节 炮制目的 一、减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烈性或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 二、增强药物的作用,提高临床疗效 三、改变药物的性能或功效,使之更能适应病情的需要 四、改变药材的某些性状,便于调剂、制剂和贮藏 五、纯净药材,保证药材品质和用量准确 六、矫臭矫味,便于服用 第二节 炮制方法 一、修治 二、水制 三、火制 四、水火共制 五、其他制法 第四章 中药的性能 第一节 四气 一、四气的含义 二、四气的确定 三、四气的临床意义 第二节 五味 一、五味的含义 二、五味与药物作用的关系 三、五味的确定 四、五味的临床意义 第三节 升降浮沉 一、升降浮沉的含义 二、升降浮沉的确定 三、影响升降浮沉的因素 四、升降浮沉的临床意义 第四节 归经 一、归经的含义 二、归经的确定 三、归经的临床意义 第五节 毒性 一、毒性的含义 二、正确对待中药的毒性 三、中药中毒的主要原因 第五章 中药的应用 第一节 中药的配伍 一、配伍的含义 二、“七情”的含义 三、配伍的临床意义 第二节 用药禁忌 一、用药禁忌的含义 二、用药禁忌的内容 第三节 中药的用法 一、中药剂型 二、煎煮方法 三、服药方法 第四节 中药的剂量 一、剂量的含义 二、确定剂量的依据
第二篇 各论 第六章 解表药 第一节 发散风寒药 麻黄 桂枝 紫苏 生姜 香薷 荆芥 防风 羌活 白芷 细辛 藁本 辛夷 苍耳子 第二节 发散风热药 薄荷 牛蒡子 蝉蜕 桑叶 菊花 葛根 柴胡 升麻 蔓荆子 淡豆豉 第七章 清热药 第一节 清热泻 石膏 知母 天花粉 芦根 栀子 谷精草 淡竹叶 夏枯草 决明子 第二节 清热燥湿药 黄芩 黄连 黄柏 龙胆 苦参 第三节 清热解毒药 金银花 连翘 大青叶 板蓝根 青黛 穿心莲 蒲公英 鱼腥草 紫花地丁 败酱草 土茯苓 半边莲 白花蛇舌草 大血藤 射干 马勃 山豆根 白头翁 第四节 清热凉血药 生地黄 玄参 牡丹皮 赤芍 紫草 水牛角 第五节 清虚热药 青蒿 地骨皮 银柴胡 胡黄连 第八章 泻下药 第一节 攻下药 大黄 芒硝 番泻叶 芦荟 第二节 润下药 火麻仁 5郁李仁 第三节 峻下逐水药 甘遂 京大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