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有人问我,在阅读和编辑这本《阅读安娜·弗洛伊德》之后,脑海中对安娜·弗洛伊德这个精神分析目前似乎赫赫有名又似乎总站在陪衬位置的有名女性留下了什么印象,我大概会讲,“灯下黑”——她是个被严重低估的精神分析史中的很好女性。这盏“灯”或许是作为精神分析创始人的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也或许是作为参与“大论战”对立方的另一位赫赫有名的儿童精神分析师梅兰妮·克莱因,他们耀眼而夺目。而伴随着本书作者尼克·米奇利对安娜生平及其著述的徐徐展开,我看见一束柔和但不微弱、广角而又热切的光,始终照耀在她看似平静且节制的脸庞,贯穿其一生并泽被后继者。
她的一生丰厚又多元,做过教师、精神分析师、作家、编辑、理论家、演讲者、基金筹募人、许多重要组织的负责人、弗洛伊德生前作品的出版参与者,而用任何一个标签去陈述或定义,都似乎扁平化了这个鲜活奋进在精神分析与儿童治疗领域的前辈。仅采撷书中三个小片段——
作为精神分析研究者,她的建树并不仅限于防御机制的梳理,在她创立的战后儿童发展中心“汉普斯特德诊所”,她试图弥合精神分析与学术型心理学的鸿沟,融合观察法与分析性重建的“双重途径”,对案例的观察资料建立多维度的“汉普斯特德索引”,宝贵的数据材料泽被了后世多位精神分析研究者。
作为儿童专家,她试图建立基于精神分析思想的诊断体系。不同年龄的患儿的相同症状,既可能出于发展紊乱,亦可能是内在冲突的指征。她本着将研究范围从病态扩大到常态、从聚焦发展的一方面扩大到全局的思想,提出“诊断廓图”作为儿童心理评估工具,从整体人格的基本健康到毁灭性创伤分为六大诊断类别。
作为精神分析思想的践行者,她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年逾60岁时仍作为耶鲁法学院客座讲师,试图推动立法与司法者、儿童福利组织“将儿童的需要放在决策的核心位置上”,在被争夺抚养权的儿童安置、亲子分离、虐待、情感疏忽、医疗照护介入度等一系列议题上,站在精神分析视角,梳理出诸多两难困境并给出针对每个特定儿童的“最少伤害替代方案”,以及对公权力合理至“最少国家干预”原则。
而这束柔和又有力的光芒却并不让人感到追光者抬头仰望时的渺小,这或许是安娜·弗洛伊德的人格力量,也或许源于作者的写?风格与视角。深入本书,会有大量翔实的材料和清晰细腻的书写,让人体味到安娜一生的曲折前行,既有专业上对父亲的认同、发展、超越与调整,也有个人生平的诸多有为之处与艰难险阻、令人扼腕之失。作者陈列其文献,讲述其案例,展现其变化,不回避其局限,给出后继者发展与未发展之憾事……让百年前活跃在历史舞台上的安娜有血有肉地来到读者面前。
这是我所品读到的安娜·弗洛伊德。虽然安娜终身未育任何子女,这本书里呈现的她却仿佛一棵硕果累累的大树,任君采撷各种颜色的果实。也许你喜欢精神分析历史与人物传记,这本书可以帮助你还原一个鲜活的安娜;也许你关注安娜学派的理论建构,这本书相对全面地梳理出梗概满足好奇;也许你是儿童治疗师,渴望了解更多与儿童工作的视角与思想,这本书里的前辈呈现出诸多原创性的思考与关切;也许你是家长、教师、保育人员、儿科医护者、儿童保护工作者、政策制定者等儿童相关人员,这本书里安娜所积极推广至各界的精神分析思想对儿童的理解或许会给你遐思的空间;也许你是女性咨询师或者女性主义者,阅读安娜的一生所为,无疑会照亮你我专业发展与个人发展之路上间或的黑暗与孤独。邀请你采撷属于你的那一只果实,让这束光为你的内心增添一分丰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