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汉译佛教经典哲学(全2册)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作者 杜继文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汉译佛教经典哲学》是作者长期披辨和研究汉译佛教经典、着力厘清繁杂佛教哲学的精要之作。全书共分两卷:上卷“原始佛教与部派佛教的基本教义和经典”,主要分析了佛教早中期形成的基础教义、基本概念及诸经典;下卷“大乘佛教思潮和大乘佛教经典”,主要分析了大乘思潮以及对中国佛教影响深远的大乘诸经典。佛教作为一种域外的宗教,其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主要是通过汉译经典来实现的。这些经典累世而积,便构成了卷帙浩繁的汉译大藏经。《汉译佛教经典哲学》与以往所出的同类著作相比,在研究方法上有几个显著特点:一是坚持“以历史说明宗教,而非以宗教说明历史”的方法,努力挖掘各种佛学思潮形成及发展的历史根源;二是努力把佛学作为一个整体,并从佛学本身出发,勾勒佛学思想的内在逻辑关系;三是以丰富的文本为基础,努力还佛学之真面目。
目录
上卷原始佛教与部派佛教的基本教义和经典
第一章佛教的基础教义和基础概念
第一节佛教的世界图式:"三界"和"四劫"
一、世界的结构
二、世界的生灭运动
第二节人类"本原"论和人生"缘起"说
一、人的"本原"和国家等级制度
二、人的"缘起"和三世因果
第三节论人的本质和人生的本质:"无常"、"无我"、"空"及"苦"
一、"因缘"观的开展
二、"因缘"观的缺陷
第四节"因缘和合"和基本元素论:"蕴、处、界"
一、"五蕴"论
二、所谓"十二处"和"十八界"
第五节佛教的宗教观和价值观:"业报"与"涅盘"
第六节通向涅盘之路:修道与道果
一、佛教实践的第一种分类:"戒、定、慧"
二、佛教实践的多种分类:"三十七道品"
三、修习的次第和终极归宿:"道阶"与"涅盘"
第七节结语
一、生死问题
二、苦乐问题
三、自由和"无我"问题
四、因果问题
第二章论《阿含经》——早期经典汇编
第一节《阿含经》总论
一、两种文本的《阿含经》及其史料价值
二、传说中的《阿含经》结集和"经"的地位:"律"与"法"的原始分歧与对立
三、传说中的《经藏》及《阿含经》的原貌
四、《阿含经》所反映的佛教内外文化背景
第二节《杂阿含经》的法相释义和基本教理
一、论"五受阴"和"涅盘"
二、论"六入"和"关闭根门"
三、论"界"、"缘起"和"法界常住"
四、论"四谛"结构
五、附记
第三节《中阿含经》中的诸弟子和佛教走向社会
一、诸佛弟子的佛教观
二、佛教走向社会和教义世俗化
三、附记
第四节《增一阿含经》:佛教内外发展的历史图景
一、关于《序品》和《分别功德论》
二、关于《增一》的"十一事"结构
三、"十念"与"三论"
四、业报法则向避苦求乐的倾斜
五、"辟支佛部"和佛说"三乘"
六、佛弟子群与法出多门
七、从禁欲厌世向大乘空观转变的若干轨迹
第五节《长阿含经》关于佛和世界的格式化以及驳难“外道”、“异见”
一、“七佛”论和成佛的格式
二、释迦佛的教化及其涅槃
三、世纪论、人原论、种姓论、缘起论
四、外道与诸见
第三章部派佛教概略
一、关于大众部
二、关于上座部
三、关于说一切有部
第四章说一切有部的发展线索和主要论著
一、有部思想的演化梗概
二、有部主要论著中的主要论点
第五章论有部的哲学体系
第一节有部的方法论特征
一、“破析”与“和合”
二、“区别义类”和“诠名定实”
第二节论认识的条件和认识的结构
一、认识的两个必要条件
二、意识与前五识关系
三、感知和思维的结构与功能
第三节“心所法”建立的心理系统
一、“大地法”十种
二、“大善地法”十种
三、“大烦恼地法”六种
四、“大不善地法”两种
五、“小烦恼地法”十种
六、“不定心所”四种
七、附论:“智”、“忍”与“现观”、“内证”
第四节论“一切有”:多元化的本体论
一、“法体恒有”:物种不变与自性不空
二、“三世实有”和四种萨婆多
三、“识不缘无境”:“所缘有”的基本命题
第五节“缘起”论:世界万物的产生和变化
一、“缘生”论和“因缘”观
二、“生”、“得”与“根”、“业”和它们在缘起中的功能
第六节“二谛”说:“假有”的真实性
第七节有部论著中的菩萨观和大乘因素
第六章《成实论》的宗空和厌生哲学
第一节背景、原则、方法
一、立论的佛学背景和“十论”
二、立论的优选原则:“法相”的“自思维”原则
三、“二门”的表述方法和“二谛”的表义的方法
四、语与“人”和语与“义”
第二节有论与无论
一、驳“说有者”论
二、驳“说无者”论
三、一切“可知可说”
四、论“有”的层次性:二种“有”
第三节色论
一、“四大”元素向“四尘”要素的转换
二、“根”、“尘”从认识之因缘地位的跌落
第四节心论
一、“识”生之因缘和可知之领域
二、心的性质:有数与无数、一与多、染与净
三、论“识”与“智”以及心的运动形式
第五节论心的“想”、“受”、“行”形态
一、论“想”的思维形式:取相和假名
二、论“受”:“苦”的根基
三、论“行”与意志
四、“五受阴”和人生价值观
第六节论“四谛归一谛”:终极目标和通达的途径
一、论“三心”和“灭三心”
二、论“四谛归一谛”和“止观共行”
本卷结语
一原始佛教
二部派佛教
下卷大乘佛教思潮和大乘佛教经典
第一章大乘佛教思潮的兴起及其一般特征
第一节佛教向大乘转化的契机和大乘的基本精神
第二节对释迦牟尼佛的限定和多佛主义的出现
第三节佛教理想国的创建和佛国净土论
一、东方阿閦佛国
二、东方净琉璃世界
三、西方阿弥陀佛国
四、弥勒净土:下生和上生
五、唯心净土
第四节革新中的新偶像:菩萨
一、菩萨的早期形象
二、居家菩萨的地位和女性地位的飙升
第五节菩萨行和六波罗蜜多
一、大乘布施及其与走向社会的关系
二、大乘戒律和大乘伦理
三、忍辱和精进的内涵及其根本精神
四、"禅度无极"和大乘定学
五、关于偶像崇拜系列和鬼神系统
六、"般若"的原义和大乘智慧
第二章大乘佛教主要经典的若干考察(一)
——《维摩诘经》与《妙法华经》
第一节《维摩诰经》确立的大乘观念和"从不住本立一切法"
一、经文的结构和风格
二、对佛弟子的全面清理
三、"佛道"原自"非道"
四、"菩萨"和"菩萨行"
五、"入不二法门"
六、"实相"及"从不住本立一切法"
第二节《法华经》的"会三归一"和佛出世的"一大事因缘"
一、信仰的多极化和"外力"的渗入
二、《法华经》与提婆达多
三、"会三归一"与"借权显实"
四、关于"佛身"及其神力与寿量:两个译本的哲学差别
五、"开佛知见"与"诸法实相"
六、"安乐行"与"常不轻菩萨"
第三章大乘佛教主要经典的若干考察(二)
——《华严经》:从"光明普照"到"入法界"的理论体系
第一节思想结构与表达上的一些特点
一、用幻想和神话构造世界、表达教义
二、有关数量和世界的观念创新
三、与教义有关的几个常用概念
第二节光明崇拜与卢舍那佛:"智"之转化为"神力"
一、光明之与《华严经》
二、佛光普照下的万物有神论和诸神性善论
三、卢舍那佛及其与众生的关系
四、"如来身"与"化身"及"法身"的关系
第三节"普贤菩萨"及其所说"如来性起"
一、关于"普贤菩萨"的特性
二、“如来性起”论
第四节“入法界”和“普贤行”的世俗化及世俗化哲学
一、“入法界”的学习对象和知识范围
二、“入法界”的理论基础和深入世俗生活的价值观
三、“入法界”体现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特点
四、普贤信仰的变异:普贤行愿
第五节文殊师利所持般若学及其菩萨精神
第六节论菩萨“十地”和“三界唯心”
一、菩萨的品德及其所修的“十地”
二、“三界唯心”的命题与唯识哲学的发轫
第七节余论
第四章大乘佛教主要经典的若干考察(三)
——《大般涅盘经》的佛性论及其排他性
第一节佛教早期的涅槃说
第二节《大般涅槃经》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第三节关于涅槃的性质:“常、乐、我、净”
第四节论“佛性”和“一切众生悉有佛性”
第五节论“我”的实在性及其存在形式
第六节论“佛性”与众生的“中道佛性”
第七节从一子想到一阐提:激进的排他主义
第八节因果非决定论
第九节孤因独果论与“性相常住”
第十节《大般涅槃经》的文献价值
第五章大乘佛教主要经典的若干考察(四)
——"如来藏"及其主要经典
第一节《如来藏经》对诸大乘经所言“如来”之向内心收容
第二节《胜鬘经》的“如来藏”和“无明住地”说
一、关于“如来妙色身”
二、“无明住地”与“意生身”
三、“如来藏”与“无明壳”
四、“如来藏”之作为“生死依”与“我”
第三节《佛性论》中的“如来藏”:“如来藏”进入瑜伽行派的轨迹
一、“如来藏”对于《大般涅槃经》“佛性”说的新诠释
二、“如来藏”:“智与境”的统一
三、如来藏对佛性之融解:“我”的真实义
四、“如来藏”与“即涅槃”、“即生死”
五、果位中的如来藏:“转依”与“如来法身”
六、通达“如来法身”的途径:“三自性”之成为思维方式
七、“法身”证明中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八、如来性及其不净位:如来藏的内在规定
九、从“如来性”到“三身”的形成
十、瑜伽“唯识”与法身
第六章大乘佛教主要经典的若干考察(五)-
——毗卢遮那佛与密乘哲学
第一节引言408
第二节《密迹金刚力士经》的金刚崇拜与“二业”、“三密”的经旨
一、关于“金刚力士”出现的意义
二、菩萨行的“二业”与“娱乐”、“变示”的突出
三、菩萨“三密”和如来“三密”
第三节《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的哲学系统和信仰特色
一、悟入的对象“心”:密乘之心论
二、“众生自心”的特征及其开发的主要方式
三、“识知自心”的修持方法和“即心成佛”的成佛途径
四、“真言悉地”及其净心的虚妄功能
五、“自心”之外化为“本尊”和“本尊”之回归“自心”:一种自我异化的信仰结构
第七章从《宝积经》到《菩萨藏经》-
——大乘的综合与菩萨行的总结
第一节小品《大宝积经》:为菩萨定标准,为比丘制法
一、真假菩萨的区分及其标准
二、为沙门比丘制法定律
三、“正观”中的观念体系:立“空观”破“空见”的“中道”观
四、从“观心”到证“圣性”:关于“心”的性质问题
第二节《菩萨藏经》对全部菩萨行的概括和总结
一、关于佛的相状和性能之一:身、声、智、光、戒、神通
二、关于佛的相状和性能之二:如来“十力”
三、关于佛的相状和性能之三:“四无所畏”
四、关于佛的相状和性能之四:“大悲”与“菩提”
五、关于佛的相状和性能之五:如来性之“十八不共”
六、关于菩萨道的新概括
第八章隋唐以降最有影响和最有争议的几部经论
第一节《大乘起信论》的“一心二门”:中国佛教哲学大纲
一、关于《大乘起信论》的真伪之争537
二、《大乘起信论》产生的佛教背景及其
三、唐译《大乘起信论》的特点和出现的原因
四、《大乘起信论》的哲学体系和佛理的本土化
五、《大乘起信论》论“止观”实践
六、《大乘起信论》在今天
七、附记
第二节《楞严经》论“死后无灭”和对“着魔”非法行为的讦露
一、表达上的晦涩背后
二、论众生皆有“两种根本”
三、论“身中有不灭性”:“见精”
四、论“生死根本”:“攀缘心”
五、论世界人生的本原:“唯心所现”
六、广论“禅那”与“五阴”着魔犯罪
七、“五阴尽”的精神境界
八、由“真心”至“妄心”和由“妄心”至“真心”之路
第三节《圆觉经》的“无上法王”和“圆觉性起”论
一、总论:本体论、世间发生论、修行圆觉二、圆觉不动、无明缘起的“性起”论
三、“顿悟”与“渐修”的觉修论
四、世界之性与幻、一与多、不动与动的统一
五、附记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7:5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