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火热的心被无尽的等待、冷漠和暴力碾成灰烬
一个女人原本可能获得的全部幸福
都在“今天”化为泡影
前方没有出路,有的只是任谁都无法穿透的冰冷墙壁。
◎英格伯格·巴赫曼被奉为奥地利当代很优秀的作家之一。1990年,她的作品被翻成英文之后,被称赞“能与弗吉尼亚·伍尔夫和塞缪尔·贝克特优选的作品相媲美”。
文学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在《西方正典》里推荐阅读的当代奥地利作家。被奥地利作家托马斯·伯恩哈德称为“20世纪奥地利最智慧的女人”。
◎“那不勒斯四部曲”的作者埃莱娜·费兰特最喜欢的40本书之一。
巴赫曼曾有过一个名为“死亡形式三部曲”的写作构想,《马利纳》是其中之一,她在生前只发表了“死亡形式三部曲”中的这一部作品。
诗意的语言构成意识的流动,像汹涌的潮水一般将小说汩汩推进。
现实、梦境、呓语、童话、通信、虚构中的虚构对话,平实的、狂暴的、自省的、残酷的文字逼着“我”最终正视现实,那里只有坚实的墙壁而已。
“只有当人们与当代文学保持那令人眩晕的距离,才能真正读懂这部充满自白、富有变化的作品。”
◎小说《马利纳》于1991年被改编成同名电影,由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地利女作家艾尔芙蕾德·耶利内克主笔改编,由新德国电影异将韦纳·施罗特执导、法国女星伊莎贝·于佩尔担当主演。该片荣获1991年德国电影很好长片奖。
◎护封上的兰花有“热烈”之意,被灰色的蝴蝶压住,昭示原本汹涌的热情终遭暗淡的命运。
内封上的图案是泡桐花,象征“永远的守候”,是对爱的执着与坚持,哪怕得不到回应。
红色字体与裸脊上的红色锁线相呼应,代表一份决绝的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