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李永东教授的专著《民国城市的文学想象与民族国家观念》以民国城市的文学想象为研究对象,探讨城市想象与民族国家观念的内在关系。涉及的主要民国城市为南京、重庆、北京、天津、成都等。该著在研究方法和学术观点上力求有所创新,观点有新意,拓展了城市想象研究的路向。 本书抓住城市身份和作家身份考察民国国都(北京、南京、重庆)和租界城市(天津、上海)的文学想象,阐发出城市想象与民族国家观念相互建构的关系。丰富了城市想象与民族国家的理论,运用城市互观的研究方法,对重庆、天津等城市想象的研究得出了新颖的结论。 目录 序言一“70后”的独立身影 序言二 第一章作为问题场域、文学建构的城市与民族国家 一城市想象:文学创造城市的方式 二观念建构的民族国家 三城市想象与民族国家观念的相互照亮 第二章十年南京的文学想象:国都与国家的现代迷梦 一新都南京:现代国家的镜像 二国都“城格”的迷失 三左翼话语建构的南京形象 小结 第三章小说中的南京大屠杀与民族国家观念表达 一日军暴行的命名方式与民族政治的叙事选择 二将军的写法与士兵的写法 三日本作家的大屠杀书写:对中华民族的精神虐杀 四性别关系与民族权力的转喻叙事 五联想比附叙事中的民族主义 六民族国家对个人、家庭价值的挤压 小结剑走偏锋的南京大屠杀叙事 第四章战时国都的文学想象(一):“我城”抑或“他城” 一战时国都:身份定位与城市想象 二从“我城”到“他城”:战时国都形象的演变 三轰炸季与雾季:战时国都的两副面孔 第五章战时国都的文学想象(二):逆转的城市 一乡村里的都市:城乡互嵌的战时国都与文学书写 二阶层易位、身价涨跌故事中的战时国都 三主客易势与下江人建构的战时国都形象 小结 第六章老舍建构的战时国家之城 一跟着国都走,到重庆去 二身份的迁移与身份的国家生产 三重建“家国同构”的抗战伦理 小结 第七章茅盾的重庆想象及意义生产机制 一移步换形的战时书写 二风景政治、地理空间中的重庆与延安 三在香港逆写战时国都 四内部撕裂的无望城市与仓促调整的重庆想象 小结 第八章外省作家的成都想象 一外省作家成都书写的审美样态 二成都形象:北平情调与江南风味的重温 三成都形象:“民族形式”的大都会和民族意识的抒发 小结 第九章国都、故都与亡城的空间再造:传统与现代博弈中的北京想象 一国都的空间改造:追求现代与容纳传统 二故都的空间重塑:保护传统与暂缓现代 三亡城的空间调整:殖民现代性与文化解殖民 小结 第十章谁的北京:作家身份对北京想象的调控 一本地作家的怀旧叙事:回味传统与怀疑现代 二外地作家的多元叙事:对传统和现代的复杂体认 三外国作家的对立叙事:对传统与现代的尊崇和亵渎 小结 第十一章“两个天津”与天津想象的叙事选择 一被租界修改的天津:空间再造与性质调整 二“变形记”与旧天津的整体构形 三“以旧驭新”的叙事姿态 四政治民族主义规约下的反殖民叙事 第十二章双城模式的旧天津想象 一空间隔离、文化冲突与华洋双城模式 二空间、身份移位与津京双城模式 三摩登的威慑力与津沪双城模式 小结 第十三章沟通市井生存与民国政治的旧天津想象 一“乱市”天津与市井政治 二天津闲人与民国政治:被“乱市”裹挟、被权贵利用的闲人故事 三天津能人操纵国事的方式 四漫漶奇特的市井叙事 第十四章他乡即故乡,故国亦他国:洋鬼子的天津租界记忆与想象 一白莲幽灵与阅兵仪式:天津外侨的恐惧与抵抗恐惧的方式 二多重帝国宰制下的天津与多层次的民族国家观念 三欧洲外侨的内部分化与民族国家认同的游移 结语 附录纪实与虚构:新时期的上海怀旧书写 一纪实与虚构互相借用 二文体、性别与上海怀旧 三两个时代上海书写的对照 四怀旧心态与选择策略的反思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