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商周时期发生了中国历史上的两次变革:一次是商周之交在政治文化上的历史变革,周人在克商之后,基于严峻的社会现实,对前代政治经验因循损益,创立了制度文化博大精深的礼乐文明;一次是春秋战国由经济领域引发的历史变革,铁器牛耕的出现带来土地制度、政治制度、社会结构与思想文化的深刻变化。这两次变革的历史意义重大,但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围绕这两次变革的讲授却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如何把这些内容和当代历史教学的要求结合起来,培育历史学科思维,凸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合理性,成为教学中的重要话题。作者借助夏商西周政治制度变革、周武王是否大规模分封、分封制是否无土可分以及商鞅变法是否承认土地私有四个教学中的难点,阐述了教学主线、史料遴选、结构不良问题的解决以及唯物主义的落地等内容,希望能为一线教学带来帮助。 目录 前言 一、关于夏商西周政治制度变革——兼谈教学主线 (一)“三代”制度的损益 (二)难点剖析 (三)寻求主线 二、关于周武王是否大规模分封——兼谈史料遴选 (一)周武王不可能大规模分封 (二)史料遴选是教学的重点 (三)典型案例 三、关于分封制是否无土可分——兼谈结构不良问题的解决 (一)“褒封”应不存在无土可分的现象 (二)封邦建国也不应存在无土可分的现象 (三)采田可能无土可分 (四)结构不良问题 四、关于商鞅变法是否承认土地私有——兼谈唯物主义的落地 (一)商鞅变法前秦国的土地制度 (二)战国时期土地私有程度 (三)战国各国普遍推行的授田制 (四)其他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