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有如穿越历史长廊,对中国之美所做的一场鸟瞰式的巡礼。从龙飞凤舞的远古图腾谈起,一路走过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历程,触摸青铜器“狞厉的美”,感受楚辞汉赋的“气势与古拙”,聆听“盛唐之音”,融入宋元山水的“无我之境”与“有我之境”,感受明清文艺的市民气息与“浪漫洪流”……在短短十几万字里,李泽厚娓娓道来,梳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脉络,几乎囊括了所有的艺术形式,既大气磅礴,又细腻深刻。
本书描述了中华民族审美意识产生、形成和流变的历程,勾画出中国历史与文艺的整体轮廓,堪称一部极简中华文明史。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美的历程(附导读手册)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文学理论 |
作者 | 李泽厚 |
出版社 | 岳麓书社 |
下载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有如穿越历史长廊,对中国之美所做的一场鸟瞰式的巡礼。从龙飞凤舞的远古图腾谈起,一路走过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历程,触摸青铜器“狞厉的美”,感受楚辞汉赋的“气势与古拙”,聆听“盛唐之音”,融入宋元山水的“无我之境”与“有我之境”,感受明清文艺的市民气息与“浪漫洪流”……在短短十几万字里,李泽厚娓娓道来,梳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脉络,几乎囊括了所有的艺术形式,既大气磅礴,又细腻深刻。 本书描述了中华民族审美意识产生、形成和流变的历程,勾画出中国历史与文艺的整体轮廓,堪称一部极简中华文明史。 作者简介 李泽厚,中国当代具原创性、具系统性、具影响力、享有世界声誉的大思想家,在哲学、思想史、伦理学、美学等多个领域均有重大建树,其思想系统为“人类学历史本体论”。 李泽厚1930年6月出生于湖北武汉,湖南长沙人,195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20世纪50年代创立了“实践美学”;80年代开时代之先声,独领风骚,风靡神州,被誉为“思想领袖,青年导师”,创造了思想文化界的“李泽厚时代”。1988年当选为巴黎国际哲学院院士。1992年客居美国,先后任美国、德国等多所大学的客席讲座教授等。1998年获美国科罗拉多学院人文学荣誉博士学位。2010年入选世界具的《诺顿理论和批评选集》,跻身于世界伟大文艺理论家行列。 主要著作:《批判哲学的批判》《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中国现代思想史论》《美的历程》《华夏美学》《美学四讲》《走我自己的路》《论语今读》《己卯五说》《历史本体论》《实用理性与乐感文化》《伦理学纲要》《哲学纲要》《该中国哲学登场了?》《中国哲学如何登场?》《回应桑德尔及其他》《什么是道德》《由巫到礼释礼归仁》等;结集有《李泽厚十年集》《李泽厚集》《李泽厚对话集》等。 目录 一 龙飞凤舞 (一)远古图腾 (二)原始歌舞 (三)“有意味的形式” 二 青铜饕餮 (一)狞厉的美 (二)线的艺术 (三)解体和解放 三 先秦理性精神 (一)儒道互补 (二)赋比兴原则 (三)建筑艺术 四 楚汉浪漫主义 (一)屈骚传统 (二)琳琅满目的世界 (三)气势与古拙 五 魏晋风度 (一)人的主题 (二)文的自觉 (三)阮籍与陶潜 六 佛陀世容 (一)悲惨世界 (二)虚幻颂歌 (三)走向世俗 七 盛唐之音 (一)青春、李白 (二)音乐性的美 (三)杜诗颜字韩文 八 韵外之致 (一)中唐文艺 (二)内在矛盾 (三)苏轼的意义 九 宋元山水意境 (一)缘起 (二 )“无我之境” (三)细节忠实和诗意追求 (四 )“有我之境” 十 明清文艺思潮 (一)市民文艺 (二)浪漫洪流 (三)从感伤文学到《红楼梦》 (四)绘画与工艺 结语 《导读手册》 《美的历程》为什么重要?/骆玉明 《美的历程》的三种读法/牛宏宝 导语 本书远不止超越了“文革”期间学术文化的枯瘠与荒诞,还摆脱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这一领域内由于意识形态极端化而产生的越来越严重的偏执与教条。唯因如此,它才能以一种健旺而宏丽的面貌展开。 一部极简中华文明史。道尽五千年华夏之美。 冯友兰、骆玉明、刘擎赞叹的石破天惊之作。常踞豆瓣热门美学图书排行榜第一名。 新版增加近200幅与图书内容高度呼应的高清插图;附赠万字名家导读! 精彩页 中国史前文化比过去所知有远为长久和灿烂的历史。七十年代浙江河姆渡,河北磁山,河南新郑、密县等新石器时代遗址的陆续发现,不断证实这一点。将近八千年前,中国文明已初露曙光。 上溯到旧石器时代,从南方的元谋人到北方的蓝田人、北京人、山顶洞人,虽然像欧洲洞穴壁画那样的艺术尚待发现,但从石器工具的进步上可以看出对形体性状的初步感受。北京人的石器似尚无定形,丁村人的则略有规范,如尖状、球状、橄榄形等等。到山顶洞人,不但石器已很均匀、规整,而且还有磨制光滑、钻孔、刻纹的骨器和许多所谓“装饰品”:“装饰品中有钻孔的小砾石、钻孔的石珠、穿孔的狐或獾与鹿的犬齿、刻沟的骨管、穿孔的海蚶壳和钻孔的青鱼眼上骨等。所有的装饰品都相当精致,小砾石的装饰品是用微绿色的火成岩从两面对钻而成的,选择的砾石很周正,颇像现代妇女胸前佩戴的鸡心;小石珠是用白色小石灰岩块磨成的,中间钻有小孔;穿孔的牙齿是由齿根的两侧对挖穿通齿腔而成。所有装饰品的穿孔,几乎都发红色,好像是它们的穿带都用赤铁矿染过。这表明对形体的光滑规整、对色彩的鲜明突出、对事物的同一性(同样大小或同类物件串在一起)……有了最早的朦胧理解、爱好和运用。但要注意的是,对使用工具的合规律性的形体感受和在所谓“装饰品”上的自觉加工,两者不但有着漫长的时间距离(数十万年),而且在性质上也是根本不同的。虽然二者都有其实用功利的内容,但前者的内容是现实的,后者则是幻想(想象)的;劳动工具和劳动过程中的合规律性的形式要求(节律、均匀、光滑等)和主体感受,是物质生产的产物;“装饰”则是精神生产、意识形态的产物。尽管两者似乎都是“自然的人化”和“人的对象化”,但前者是将人作为超生物存在的社会生活外化和凝冻在物质生产工具上,是真正的物化活动;后者则是将人的观念和幻想外化和凝冻在这些所谓“装饰品”的物质对象上,它们只是物态化的活动。前者是现实的“人的对象化”和“自然的人化”,后者是想象中的这种“人化”和“对象化”。前者与种族的繁殖(人身的扩大再生产)一道构成原始人类的基础,后者则是包括宗教、艺术、哲学等胚胎在内的上层建筑。当山顶洞人在尸体旁撒上矿物质的红粉,当他们做出上述种种“装饰品”,这种原始的物态化的活动便正是人类社会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的开始。它的成熟形态便是原始社会的巫术礼仪,亦即远古图腾活动。 “在野蛮期的低级阶段,人类的高级属性开始发展起来。……想象,这一作用于人类发展如此之大的功能,开始于此时产生神话、传奇和传说等未记载的文学,而业已给予人类以强有力的影响。”追溯到山顶洞人“穿带都用赤铁矿染过”、尸体旁撒红粉,“红”色对于他们就已不只是生理感受的刺激作用(这是动物也可以有的),而是包含着或提供着某种观念含义(这是动物所不能有的)。原始人群之所以染红穿带、撒抹红粉,已不是对鲜明夺目的红颜色的动物性的生理反应,而开始有其社会性的巫术礼仪的符号意义在。也就是说,红色本身在想象中被赋予了人类(社会)所独有的符号象征的观念含义;从而,它(红色)诉诸当时原始人群的便不只是感官愉快,而且其中参与了、储存了特定的观念意义了。在对象一方,自然形式(红的色彩)里已经积淀了社会内容;在主体一方,官能感受(对红色的感觉愉快)中已经积淀了观念性的想象、理解。这样,区别于工具制造和劳动过程,原始人类的意识形态活动,亦即包含着宗教、艺术、审美等等在内的原始巫术礼仪就算真正开始了。所以,如同欧洲洞穴壁画作为原始的审美—艺术,本只是巫术礼仪的表现形态,不可能离开它们独立存在一样,山顶洞人的所谓“装饰”和运用红色,也并非为审美而制作。审美或艺术这时并未独立或分化,它们只是潜藏在这种种原始巫术礼仪等图腾活动之中。 P3-5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