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式好父亲(精)
分类
作者 林高龙
出版社 当代世界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内容架构清晰,每一章围绕一位好父亲展开,在不同人物的呈现上,选取了不同的侧重点,以实现主线清楚、逻辑连贯的总目标,同时以“好父亲好方法”为基调,从“通俗易懂”着眼,力求让读者在愉快的阅读中领略到“好父亲”们的智慧与风采。
作者简介
林高龙,资深国学导师,家庭教育高级指导师,2007年至今曾先后任职于中国青少年发展服务中心成长教育指导办公室、中华家庭教育研究院从事教育研究工作,并担任共青团“知天赋,重家教,快乐和谐共成长”关爱行动全国组委会成员、家长学校教材《不输在家庭教育上》指导专家。长期致力于国学与家庭教育传播,对国学教育有独到理念,在国学教学中善于运用历史故事来启发孩子,深受广大孩子和家长的欢迎。
目录
梁启超 九子皆为俊杰
名门家事大不同
人生三事不可忘
康门窘境须思量
梁氏教育频获赞
教育是头等大事
欲强国必由教育
实力不等于能力
成功并不是偶然
要常保归零心态
真投入才有产出
把握关键之所在
当好榜样是核心
爱的表达不可少
合理期待亦重要
价值准则须树立
宋嘉树 民国第一父亲
格局将影响结局
影响中国的心愿
名字背后的期许
教育也要讲定位
不做利己主义者
观念才是“起跑线”
超越时代的眼光
脑袋也要富起来
教育要着眼未来
成功路上不拥挤
正确方法要确保
爱国是能量之源
品德是人生之基
宽严是行为之度
曾国藩 家族领航舵手
名门望族由此始
千封家书见真情
治家之道铸名门
孝友为起家之基
耕读为兴家之根
教育为旺家之本
节俭为保家之方
积善为传家之宝
苏洵 父子千古文豪
如梦初醒始发愤
浪子回头金不换
立志向贤报亲恩
身为人父善教导
二子之名有寄寓
遇到难题觅良方
教子有道讲平衡
司马光 为万家立典范
有口皆碑温国公
俭素之风传后人
奢靡作风要不得
有德者皆由俭来
成由勤俭败由奢
习惯养成无小事
殚精竭虑作《家范》
经典为纲史为鉴
治家有道礼为先
爱不偏私有公义
须以德业遗子孙
颜之推 家训集大成者
家训由此开新篇
肇启家训之先河
序致第一袒心迹
教子关键须谨记
圣王自古有胎教
婴稚正是教育时
严爱并济方为上
亲子之间树威仪
采菁撷华品颜训
自上而下为风化
君子必慎交友焉
博学求之利于事
曹操 枭雄亦是良父
枭雄家业亦不凡
曹刘后人大不同
生子当如孙仲谋
教育诸子不寻常
少年战场炼胆识
才子少时露头角
称象神童有仁心
尊重差异各施才
顺应志趣与天性
了解尊重并赞赏
宽严有度不娇纵
蔡邕 造就一代才女
旷世逸才蔡中郎
谆谆教导见用心
心犹首面皆需饰
朋友相交须有道
绝代才女风华茂
巾帼未必让须眉
司马谈 发宏愿育史圣
有其父方有其子
博学多才太史令
包容并蓄论六家
求真务实启后人
史学巨擘非天成
家族使命莫敢忘
成才须有百年计
壮游四方养浩气
父命如山担大任
铭记遗训著青史
忍辱负重终立言
司马家学为良方
定位清晰循序进
三足鼎立可致远
孔子 国人精神导师
万世师表耀千秋
庭训教诲启后人
行有余力方学文
诗礼兼修映内外
文质彬彬为君子
教子良策世代传
孩提时代定基础
环境差异塑人生
各归其位身作则
因材施教宜久长
天赋潜质须了解
好之不如乐之者
欲速不达心宜宽
后记
序言
鲁迅之问的现在的回答
——读林高龙的《中国式好
父亲》
胡振民
林高龙的《中国式好父
亲》是一部以事系人、以例
说理、浅貌深衷、雅俗共赏
的教育学原理相关的作品—
—更具体一点说,是现代教
育心理学中“父教”这一分支
下、面向“父亲们”的作品。
本书选取了梁启超、宋嘉树
、曾国藩、苏洵、司马光、
颜之推、曹操、蔡邕、司马
谈、孔子等从古代到近代的
10位历史名人,系以其教子
或教女的若干事迹,征引史
实,娓娓道来,既讲故事,
又时见烛幽发微,颇有新意
地演绎父教之道。本书特意
为10位父亲配上插图,更显
其通俗传远、面向大众的特
色。现在我就本书,谈一点
读后的感想,以为本书的序
引。
第一,我首先要向作者
表达诚挚的祝贺,也说一点
自己读后确有所得的感想和
体会。我把全书一字不漏地
细读了一遍,划了不少重点
,略记了不少心得。真的得
到不少启沃。算来我也是两
个孩子的老父亲了,对于教
子之道,不能说完全隔膜,
但读了此书,仍然有老来方
获新教之感。一是借此书重
温了许多好父亲的名言嘉行
,有些是过去有所闻见而不
知其详,有些则是竟未尝闻
见而觉新鲜、有意思。虽然
因存了写序的责任感,一开
始是认真严肃地翻读的,但
读着读着却轻松起来,快活
起来,竟有点回到少年时看
小人书看得入迷的那种状态
。也就是说,这本教育学(
似乎是高深的专家之论)的
普及读物写得很好看,很成
功。这种面向群众的、普及
正确父教的文章其实是很难
写的。我感觉作者的心和读
者是相通的,他讲述的态度
是亲切的、自然的,有时还
能把他自己也摆进去,将心
比心地与读者交流为父之道
。他讲的大多是历史故事,
引经据典却能绘声绘色,不
仅入人心,且能通大道。把
父教传统中满满的正能量讲
得这样生动活泼,殊非易事
,但他做到了,我想这是因
为他能引古例今,有现实的
针对性,讲的都是“现在我
们怎样做父亲”。
第二,我想举例说明一
下这本胜义纷呈的书中颇具
发覆觅真意味的殊胜之处。
这是衡量一本征引史料的普
及性图书是否有创新性的标
准之一。书中共10章,每章
都有让我觉得新鲜的原创成
分,我仅举书里最短的“苏
洵”一章来谈谈吧。
本章先从大家都熟知的“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
读书籍”的童蒙故事说起,
但并不止于讲述“少壮不努
力,老大徒伤悲”的道理,
而是推原论始,追本穷源。
先引苏洵父亲苏序宽纵他喜
奇迹,好作山川游;再引他
二哥苏涣循其喜游的天性,
嘱他借游山川之机,去寻访
苏氏一门父祖相承的血脉胤
序。逆而推之,“按诸谱牒
,编次成帙,以贻后昆”。
苏洵接受了兄长这一嘱托,
开始了一段类似大史学家司
马迁青年时代壮游天下的生
活经历。这一经历必然要涉
猎故籍、寻访故老,自然就
会与读书渐渐结缘,为他更
成熟时进入读书的自觉阶段
、走向人生中具有决定意义
的转捩点作了奠基。所以当
他首应乡试却名落孙山后,
他才悟到他纵游阶段的读书
,是杂学旁收,漫无统系,
忽略了经典的研读,于是喟
然叹道,“吾今之学,乃犹
未之学也已”。当即取出《
论语》《孟子》、韩愈的文
章,立志穷究《诗》《书》
经传、诸子百家之书,贯通
儒学根本之道,这才是欧阳
修在写苏洵墓志铭时所说的
“年二十七,始大发愤”这个
历史故事的真正底蕴。可见
,苏洵所谓“始发愤”,是指
专攻经典、穷思悟道的真读
书,是训练自己成为用于“
国之大者”的读书。这个著
名的“二十七,始发愤”“彼
既老,犹悔迟”的读书故事
的底蕴,也由此得到新鲜且
更具有启示意义的阐发。
此章精义的发掘,还不
止于此。循苏洵发愤悔迟的
故事发掘下去,带出了苏洵
的父亲苏序的教子故事。苏
序虽未读书求取功名,但他
“喜为善而不好读书”,热心
族务。博爱于人而轻财重义
的父亲,在苏洵的成长过程
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所以
苏洵说“知我者,惟吾父与
欧阳公也”。看来苏序之父
教的精义,就在一个“知”字
。知子之性,率性而导之,
知子之志在用世,便以身教
影响之。这是一个知世道人
心、有仁心善意的好父亲。
这个有关蒙教、父教的
历史故事,既上溯至苏洵之
父苏序,又下传至苏轼、苏
辙等二子。作者拈出一篇不
太为世人所知的苏洵教子的
文章《名二子说》,以及也
不太为世人所知的独具只眼
的明代大文学家杨慎的评论
:“字数不多,而婉转折旋
,有无限思意,此文字之妙
。观此,老泉之所以逆料二
子终身,不差毫厘,可谓深
知二子矣。”杨慎此评,紧
扣苏氏家传父教中的一个“
知”字,知子而施教,知子
而听天性。名子日轼,是因
为轼之于车,不像“轮辐盖
轸”皆有车的某种职能,而
只是作为车的外饰物而存在
;但这外饰物可以供人凭靠
,人凭轼时可以高瞻远瞩,
知道路之崎岖曲折,知前方
之通塞顺逆,这就预知了苏
轼蹭蹬而旷达的一生。苏轼
一生虽失意于仕途,但终得
意于文途。“他的散文如行
云流水,诗词如天籁之音,
书法与绘画更是独具一格,
成为
导语
10位父亲,从历史中走来,又悄然离去。
他们如同一部部厚重的历史长卷,诉说着各自的传奇与智慧,为后世子孙留下了一笔笔宝贵的人生财富。
这些父亲们,或刚毅,或温良,或严厉,或柔情……然而,无论性格如何迥异,他们都诠释了父爱的深沉与伟大。
后记
10位父亲,从历史中走
来,又悄然离去。
他们如同一部部厚重的
历史长卷,诉说着各自的传
奇与智慧,为后世子孙留下
了一笔笔宝贵的人生财富。
这些父亲们,或刚毅,
或温良,或严厉,或柔情…
…然而,无论性格如何迥异
,他们都诠释了父爱的深沉
与伟大。
他们或挥毫疾书,留下
人生的经验与智慧;或身体
力行,传递生活的态度与准
则;或策马驰骋,展现生命
的勇敢与坚韧……
在孩子的成长路上,他
们从未缺席,而是一路引导
孩子,最终成为指引其人生
方向的灯塔,同时也照见了
世间万千父亲的爱子之心。
尽管这些父亲已经远去
,但他们的风范却永远镌刻
在后人心中。
让我们铭记他们的教诲
,传承他们的智慧,为孩子
们的成长之路点亮更多的明
灯。
愿每一位父亲都能从他
们身上汲取能量,成为孩子
们心中最坚实的依靠。
愿每一个家庭都能沐浴
在父爱的阳光下,焕发最绚
烂的光彩。
书评(媒体评论)
本书选取了从古代到近
代的10位历史名人,系以其
教子的若干事迹,征引史实
,娓娓道来,既讲故事,又
时见烛幽发微,颇有新意地
演绎父教之道。
本书以经典为纲领,以
历史故事为镜鉴,以育治国
之良才为旨归,将修身、齐
家、治国、平天下贯通一气
,把中国式家教、父教的精
华与特色、智慧与方法,有
条不紊、丰富多彩地演绎出
来,使书中一些理论性较强
的篇章中随处可见智慧的灵
光、大道的低回,同时与全
书的俗而能雅、近而能远、
生动传神、诲人不倦的风格
达到一致,并以中华传统文
化中,家教、父教文化里最
具民主理念,也最具中国智
慧的部分,回答我们“现在”
怎样做父亲的问题。
——胡振民 中共中央宣
传部原副部长
精彩页
人生三事不可忘
开篇我们要讲述的人物是梁启超。他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史学家和文学家。
说到梁启超,我们不得不提到另一位同样重要的人物——康有为。康有为是梁启超的恩师和挚友,两人共同倡导了戊戌变法,试图通过改革来挽救中国的危局。他们的思想和行动相互激荡,共同塑造了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篇章。
光绪二十一年(1895)春,梁启超和康有为进京参加会试,正值清廷与日本侵略者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消息传出来后,群情愤慨。
梁启超受康有为之命,“鼓动各省,并先鼓动粤中公车,上折拒和议”。农历四月初八日,康有为、梁启超发起了著名的“公车上书”运动,邀集一千余名举人联名上书清廷,要求拒和、迁都、实行变法,从而揭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
大家要知道,当年的梁启超和康有为还是一介书生,可是这两位“书生”为何置自己的“身家性命”于不顾,投身这样一场轰轰烈烈的变革之中?
这还得从一副很多人都耳熟能详的对联说起,那就是“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这副对联的作者是明代著名学者顾宪成,他曾经说过,在朝廷做官,志向并不在皇帝,在边地做官,志向不在民生,居于水边林下,志向不在世道——这不是君子的所作所为。
顾宪成这样的思想,深深影响着明代后期及清代的众多读书人,所以他的这幅“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名联广为流传,“心怀家国天下”成了当时读书人的重要价值观之一。
正是受到这样的影响,梁启超和康有为在国家危难关头,没有置身事外,而是挺身其中。也正因为如此,后人在评述中国近代的“国事、天下事”之时,他们的身影闪耀着光芒。 但是,顾宪成说人生三事“家事、国事、天下事”都得关心,而且“家事”还是排序第一位。此前,我们看到了梁启超和康有为在“国事、天下事”上的成就,那么,他们在“家事”上又有怎样的表现呢?
康门窘境须思量
梁启超算是康有为的学生,虽然后来梁启超与自己的老师在政治上分道扬镳,但是梁启超对其一直敬重有加。
1927年3月31日,康有为在青岛去世,梁启超到康家帮忙料理后事,期间他给自己的孩子写了一封信,信上是这么说的:
“他家里真是八塌糊涂,没有办法。最糟的是他一位女婿(三姑爷)。南海生时已经种种捣鬼,连偷带骗。南海现在负债六七万,至少有一半算是欠他的(他串同外人来盘剥)。……他那两位世兄,和思忠、思庄同庚,现在还是一点事不懂……活是两个傻大少(人当不坏,但是饭桶,将来亦怕变坏)。还有两位在家的小姐,将来不知被那三姑爷摆弄到什么结果,比起我们的周姑爷和你们弟兄姊妹,真成了两极端了。我真不解,像南海先生这样一个人,为什么全不会管教儿女,弄成这样局面。”
在旁人看来,大名鼎鼎的康家,可以算是一代名门了。出身名门,似乎自然就有显赫的身份背景,还有更丰裕的家族资源。按常理来说,“龙生龙,凤生凤”,康家子弟既然出身名门,应该个个都能成龙成凤。
但是,用梁启超的话来说:“他家里真是八塌糊涂,没有办法。……他那两位世兄……活是两个傻大少。”只言片语间,我们可以看到康家的乱象,“我真不解,像南海先生这样一个人,为什么全不会管教儿女,弄成这样局面”。这和很多人所想象的名门盛况大相径庭,令人不胜唏嘘。
P2-5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8:2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