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爱的原理是什么?如何保持良好的亲密关系? 畅销书作家乔纳·莱勒 用心理学与神经科学讲透爱这件事 爱之所以有意义,是因为爱不会消失 当一切分崩离析,爱让我们坚持下去 内容推荐 作者通过深入的研究,系统地回顾了西方文学作品和社会思想中有关爱的演进历史,科学地分析了情感的演进过程,揭示了形成良好关系的内在机制。这本书中所说的爱并不局限于男女之间的爱情,亲子之间,伴侣之间,朋友之间,爱是每天都无处不在的奇迹,却常常被我们忽视。相较于带来日常快乐的依恋关系,我们更愿意拥抱转瞬即逝的情感;相较于一直都在身边的爱,我们更容易沉迷于一见钟情。但是,激情并不是爱。我们虽为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感动唏嘘,但爱最不同寻常的特质却是它对抗习惯的力量。作者莱勒说,爱并不建立在神秘的、热血沸腾的激情中,而是需要对一系列能力长久的培养和提升,这种缓慢形成的爱,才更加迷人。我们遭遇逆境时的果敢沉着,或是脱离稚气步入成熟的最终成功,无一不是我们爱别人和被爱的结果。这本书集合了心理学、宗教学和文学上的各种分析,研究了爱如何形成,如何塑造了我们,为什么我们离不开爱,我们如何在爱的旅程中,建立并保持长久的亲密关系。 目录 引言 习惯化与持久的爱 第一章 依恋关系:人们生活的动力 插曲 痴恋的假象 第二章 爱与奉献 第三章 婚姻计划 插曲 离婚 第四章 信仰的力量 插曲 失爱 第五章 回忆:关于爱的故事 插曲 爱的对立面 第六章 坚毅:如何让爱持久 尾声 爱是无限的 参考文献 精彩页 但是,华生并未因小时候的经历止步不前。他自诩为“说真话的人”。他说,他自己的生活经历证明了现代生活有无限可能性,在这样的时代里,人们不再相信旧的迷信。在地方大学忍受了5年“痛苦”的大学生活后,华生给芝加哥大学校长写了一封信,信中承诺自己是“求知欲很强的学生”。他写给校长的信起了作用。1900年,怀揣仅有的50美元,华生前往北方的芝加哥大学求学,一心想证明自己的价值,并改变世界。 华生在芝加哥大学想学哲学,但修的课程分数“不够”。(好像是关于康德哲学的这门课他不及格。)不过,华生很快就迷上了实验心理学。这门新学科正好与他的理想相契合。人眭一直都很神秘。关于人性,有很多神话和传说。实验心理学就意在揭示人性的真相。实验心理学能够告诉我们,我们到底是谁。 和其他很多新人行的心理学家一样,华生刚入行时,也是先剖析人的内心,想找出人最简单的思维规律是什么。他于1913年发表了《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一文,文中提到,学者们浪费了太多时间去探究不能被量化的思想,比如爱情和意识。几个世纪以来,学者们一直把时间浪费在研究情感、梦想和其他不切实际的东西上。华生指出,真正的科学必须根植于量化。他说这话的意思是,心理学应该研究行为,研究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关系,并且忽视从刺激到反应过程中的其他东西。他指出:“行为主义者……认为人和动物之间没有分界线。”一切生命体都只是强化机器,对食物和性这些原始刺激做出反应。 这种严格的刺激一反应视角代表了心理学的新进展和潜力,使华生成为心理学界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年轻的心理学家称赞华生为“第二个摩西”,认为他能带瓴卧理学界走出困惑。)不久,他就成为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心理系的主任。36岁时,华生成为美国心理学会最年轻的主席。不过,这只是开始。华生真正的目标是将他的进步科学应用到日常生活的现实问题中。他的实验是针对9个月大婴儿做的“小艾伯特”实验。坫一开始,在艾伯特眼前放了一只小白鼠,不出所料,艾伯特对眼前的小白鼠做出了反应。出于好奇,艾伯特摸了白鼠。当小白鼠再次出现在艾伯特眼前时——它是与突然出现的声响同时出现的(华生在艾伯特身后敲了下铁棒,发出很大的声音),艾伯特变得很害怕,他没有再摸小白鼠。之后,艾伯特开始害怕所有毛茸茸的东西,包括兔子、狗、皮毛大衣,连圣诞老人的自胡子他都害怕。这个实验说明,恐惧跟其他情感一样,是习得的。孩子并不爱他的母亲,他只是把母亲的脸跟牛奶带来的快乐联系了起来,就像艾伯特习得了把恐惧和毛茸耳的东西联系在一起一样。华生的这个理论很好引人关注,艾伯特案例研究成为美国心理学课本最常引用的研究之一。 P12-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