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历史四季”系列将中国各个封建王朝的兴、衰、盛、亡四个阶段比喻为四季中的春、夏、秋、冬,并据此分为“春之卷”“夏之卷”“秋之卷”“冬之卷”。其中,“春之卷”展现了各王朝开国时的蓬勃景象并分析了其背后的创新元素,“夏之卷”描绘了各王朝盛世与治世的烜赫画卷并列举了王朝治理中的有力举措,“秋之卷”探究了王朝走向衰颓的阶段并挖掘了背后的症结所在,“冬之卷”勾勒了王朝末世的凄凉境况并做了总结和原因剖析。 分卷简介: “春之卷”探讨的是中国历史上的新生王朝如何通过政治、经济方面的创新手段巩固统治,进而蓬勃发展。书中具体聚焦于西汉、东汉、东晋、北魏、唐、辽、北宋、金、西夏、南宋、元、明、清等13个持续时间较长的王朝,着重梳理它们各自王朝建立初期所开创的盛景,或从某一具有代表性的年份展开历史截面,同时在时间线上向前后拓展,探其活力所在,并就同时期的文化、艺术、科技发展进行总结并做了独到的思考。 “夏之卷”着力探究中国历史上“盛世”与“治世”的真相,聚焦于汉武盛世、明章之治、汉和盛世、太康之治等20个历史时期的来龙去脉和治国亮点,考察当时的政治、经济、民生、文化、军事诸方面的政策和实际情形,从丰富的史料中洞幽烛微,从历史的横断面对具体问题加以探究,对盛世与治世的定义、成因、真伪、隐患等做出深入解读。对究竟何为历史盛世,如何才能创造出真正的盛世,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秋之卷”从先秦时期的中兴开始,梳理了昭宣中兴、孝文中兴、元和中兴、会昌中兴、大中中兴、景圣中兴、弘治中兴、万历中兴、同兴中兴中国封建帝制史上总计9个中兴时期,从“来龙”“最大看点”“去脉”三个角度介绍了各个中兴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百姓生活诸方面,着重梳理和探究了各个王朝扭转颓势实现中兴的背景、达成中兴的原因(着重分析中兴举措中的最大亮点),并简述了中兴之后王朝命运的走向。 “冬之卷”以电影慢镜头加特写镜头的方式,从“前因”“最后10年”“后果”三个方面分析了秦末、西汉末、新朝末、东汉末、西晋末、隋末、唐末、吴越末、辽末、北宋、南宋末、元末、明末、清末的等14个王朝在最后10年走向覆灭的过程,并做了王朝之亡与帝王之失的小结,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对中国帝制时代那些一度强盛的王朝为何最终走向灭亡,封建制度存在哪些顽瘴痼疾以致逃不出历史周期率的原因做了剖析。 目录 1.“春之卷”目录 序(聂震宁) 自序读史如观荷,只问华丽转身 前言历史需要一种新的读法 开篇语切片式看长寿王朝 本卷视角 “三代”:儒家至爱 帝制之前“孔子的笼子” 第一章西汉初60年 开国立朝:突然毁“鸿沟之约” 最大看点:“无为而治” 千古之叹:“孔子的笼子”第一次大改造 第二章东汉初30年 开国立朝:中兴与定鼎 最大看点:“柔道政治” 千古之叹:三岁当皇帝可笑还是可悲 第三章东晋初30年 开国立朝:流而不亡 最大看点:侥幸灭蜀 千古之叹:野无遗贤好还是野有遗贤好 第四章北魏初60年 开国立朝:堪与法兰克帝国相比 最大看点:中国史上第一次禁佛 千古之叹:一个民族向外学习有多难 第五章唐初30年 建国立朝:猫儿掀桌为谁作 最大看点:多元的文化 千古之叹:武则天该骂还是该赞 第六章辽初30年 开国立朝:东亚仅此像大国 最大看点:策马渡黄河 千古之叹:游牧族的飞跃 第七章北宋初20年 建国立朝:山寨“黄袍加身” 最大看点:“文以靖国” 千古之叹:宋仁宗真是个好皇帝吗 第八章西夏初70年 开国立朝:再现三国鼎立 最大看点:坚持履行和平协议 千古之叹:小王朝的正名之事 第九章金初40年 建国立朝:法制罕见之好 最大看点:彻底向中原靠近 千古之叹:帝王的自我批评 第十章南宋初40年 建国立朝:送上门的皇印 最大看点:和平带来双赢 千古之叹:“孔子的笼子”第二次大改造 第十一章元初20年 开国立朝:“史上最大的陆上帝国” 最大看点:挥泪斩宠臣 千古之叹:皇帝为什么越来越蛮横无礼 第十二章明初30年 建国立朝:“驱逐胡虏” 最大看点:“救济斯民” 千古之叹:明朝时期的贸易 第十三章清初百年 建国立朝:偶然之偶然 最大看点:封建帝制达到顶峰 千古之叹:明清时期为什么逐渐陷入停滞 小结长寿王朝的“长寿秘诀” 2.“夏之卷”目录 开篇语 追问历史盛世 盛世、治世与中兴 先秦时代的盛世 第一章汉武盛世 来龙:“文景之治” 最大看点:“独尊儒术” 去脉:皇帝的“自我批评” 第二章明章之治 来龙:“光武中兴” 最大看点:巩固西域 去脉:汉和盛世 第二章汉和盛世 来龙:“明章之治” 最大看点:平定四边 去脉:外戚与宦官之祸 第四章太康之治 来龙:三国鼎立 最大看点:灿烂的文化 去脉:“八王之乱” 第五章元嘉之治 来龙:再现春秋战国 最大看点:璀璨而悲沉的文化 去脉:子孙大逆不道 第六章永明之治 来龙:“禅让”而来 最大看点:文化昌明 去脉:“禅让”而去 第七章天监之治 来龙:又见“禅让” 最大看点:“文物之盛,独美于兹” 去脉:自毁盛世 第八章开皇之治 来龙:天下来之不“义” 最大看点:制度改革创新 去脉:养老鼠咬麻袋 第九章永徽之治 来龙:“贞观之治” 最大看点:疆域创全唐之最 去脉:“武周之治” 第十章武周之治 来龙:“永徽之治” 最大看点:四边有惊无险 去脉:“开元盛世” 第十一章开元盛世 来龙:三让天下 最大看点:尊孔崇儒 去脉:“安史之乱” 第十二章长兴之治 来龙:乱世英雄 最大看点:“粗为小康” 去脉:亲子、养子与半子 第十三章咸平之治 来龙:“烛影斧声” 最大看点:“以养民务穑为先” 去脉:“仁宗之治” 第十四章仁宗之治 来龙:“咸平之治” 最大看点:改革与创新 去脉:强扭的瓜 第十五章大定之治 来龙:被迫篡位 最大看点:节用安民 去脉:“明昌之治” 第十六章明昌之治 来龙:“大定之治” 最大看点:加速汉化 去脉:“金以儒亡” 第十七章乾淳之治 来龙:“建炎中兴” 最大看点:和外安内 去脉:不孝之子 第十八章永乐之治:耀武扬威 来龙:“靖难之役” 最大看点:郑和下西洋 去脉:“仁宣之治” 第十九章仁宣之治 来龙:“永乐之治” 最大看点:“安民为福” 去脉:第三次宦官时代 第二十章隆庆之治 来龙:皇帝“罢工” 最大看点:除弊安边开海禁 去脉:“万历中兴” 小结历史盛世的若干特征 中国历史盛世一览表 3.“秋之卷”目录 开篇语每朝之末都或许有另一种可能 第一章昭宣中兴 来龙:汉武帝的“狂悖” 最大看点:化敌为亲 去脉:乱汉者果然太子也 第二章孝文中兴 来龙:政变频频 最大看点:政治、经济与民俗大改革 去脉:“成也儒教,败也儒教” 第三章元和中兴 来龙:军阀与太监架空皇权 最大看点:中央权威重树 去脉:藩镇重回半独立状态 第四章会昌中兴 来龙:皇帝勇敢地玩乐 最大看点:整治官场 去脉:皇上忙着修仙去了 第五章大中中兴 来龙:二虎不能共一山 最大看点:加强官吏队伍建设 去脉:皇上可能出家去了 第六章景圣中兴 来龙:变态皇帝的折腾 最大看点:冤家变亲家 去脉:同室操戈无休止 第七章弘治中兴 来龙:私法、私田与私售官 最大看点:收复哈密 去脉:皇上的180 度之变 第八章万历中兴 来龙:盛世的水分 最大看点:张居正大改革 去脉:皇帝也贪钱 第九章同光中兴 来龙:“嘉道中衰” 最大 导语 创造性解读,明智明势。以创新的思维、创新的叙述方式讲永恒的改革主题。紧跟写史、读史、学史大势,汲取当前话语体系中闪耀智慧的部分,古今结合,深入分析历史周期率。 梳爬史料,抓取重点,助高效阅读。以“跳读”的方式在卷帙浩繁的史料中将中国数千年封建王朝创世、盛世、危世、末世对应兴、盛、衰、亡提炼成春、夏、秋、冬四册,合并同类项,突出重点。 文学笔法,拓展阅读趣味。以随笔式写法串起严肃史料,融入思考、洞见和一针见血的评论,张弛有度,引领读者轻松走入历史情境中,体会读史兴味。 批阅十余载,获多方赞誉。聂震宁、马勇、韩志远、白烨、梁鸿鹰、杨少衡、谢咏等史学、文学名家高度肯定、大力推荐。 书评(媒体评论) 历史是一个,历史又是无数个,其中的区别主 要就在于叙述者。这是又一个叙述者独具慧眼和匠 心的奉献。独具慧眼而见遍地金瓯,独具匠心而显 蕴藉风流。至于转身和改革,虽然是中国历史永久 的话题,然而却历久弥新,引发深思。 ——著名出版人、韬奋基金会原理事长?聂震 宁 历史发展具有偶然性,决定偶然性的那个具体 因素,才是历史学要寻找的东西。但对于大历史来 说,也不能否认历史发展有其规律大致可循,比如 ,通观数千年中国历史,不论怎么演化,基本上就 是一个又一个王朝“兴起、鼎盛、衰落、灭亡”四 部曲。国家如何保持强韧的发展势头,走出兴盛衰 亡的“历史周期率”呢?这是冯敏飞新著最引人深 思之处。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所研究员马勇 《历史四季》一改历史著作晦涩难懂的顽疾, 如若吹进历史领域的一股清风,值得称道。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员韩志远 一般的历史书,多是平均使用笔墨,更为关注 的是历史演进的“线”,并不特别在意历史季节这 样的“点”。而冯敏飞紧紧抓住历史季节这样的最 为精彩的“点”,将“点”与“点”连缀起来,让 人看到中国每个王朝发展演进的历史全貌。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白烨 冯敏飞的历史题材创作走的是介于严肃讲史和 民间讲史两者之间的第三条道路,既有对历史的细 致考证探究,更有建立于史实之上的自我发挥,以 古观今,以古证今,以古见今,可给人以不少有益 启发。 ——《文艺报》总编辑梁鸿鹰 生动语言比比皆是,既表述出历史事件本身, 又产生了古今映照之效,让他笔下的历史事件有了 一种现代感,更呈现出丰富的语言色彩。 ——福建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杨少衡 真实史料,生动叙述,把脉中国朝代兴衰,探 寻古老帝国存亡之路。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谢泳 精彩页 欢迎阅读《盛世与治世:撩开20个历史盛世的面纱》 追问历史盛世 千百年来,中国人有着非常强烈的“盛世情结”。但对于所谓“盛世”往往存在两种极端看法,有些人因推崇它而过度美化,有些人则认为虚构过多而嗤之以鼻。即使是“康雍乾盛世”,也是争议很大。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清史专家姚念慈说:“清前期是否出现过‘康乾盛世’,是一个见仁见智的 话题,应该有不同的陈述和不同的标准。”姚念慈还进而认为“有意识地积极营造出一个当时的‘盛世’,其最初出发点乃是满族统治者的政治需要”,而“‘盛世’这个词本身带有很浓厚的封建意识的味道和明显颂扬的主观色彩。今天我们论述历史,是否一定要沿用‘盛世’这样的字眼,也值得考虑”。但国内清史学界执牛耳者、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戴逸持论则截然相反,他宣称:“康雍乾盛世是中国历史上发展程度最高、最兴旺繁荣的盛世。” 说实话,对康乾盛世,我也曾长期持否定态度。但“随园在几十年的时间内没有出过一桩刑事案件”,这件事情改变了我的看法。我知道随园是袁枚在江宁(今江苏南京)的私家园林,清代江南三大名园之一,他还在那里写过著名的《随园诗话》《随园食单》,但我不知随园四面无墙,且几十年不曾失盗。 随园真的无墙而长期无盗吗?我费了好大一番功夫,才基本弄清原委。随园在袁枚接手之时,“园倾且颓弛……百卉芜谢,春风不能花”,袁枚遂大加修整,“随其丰杀繁瘠,就势取景”。他得意地炫耀造园艺术:“山起伏不可以墙,吾露积不垣,如道州城,蒙贼哀怜而已。” 原来,“蒙贼哀怜”系事出有因,有些无奈。袁枚便洒脱些,既然“ 不可以墙”便索性不墙。但袁枚题为《山居绝句》的诗写道:“万重寒翠荡空明,四面红墙筑不成。十丈篱笆千竿竹,山中我自有长城。”这表明他的随园虽然没筑墙,但植有长城似的篱笆,用以防卫,而不是完全敞开。 近来读叶兆言《南京传》,发现这其中还有更深远的社会历史原因。叶兆言在该书中写道:大家不会想到,自孙吴定都南京,经历了东晋和刘宋,已经有过三个王朝的古城南京,它的城墙一直都是以竹篱围城。说起来很可笑,那时候整个城市看上去,就仿佛是一座巨大的竹寨。 正如叶兆言所担心的:“一个由竹篱笆围起来的城市,它的安全性显然是可疑的。” 当时的南京城差不多是开放的。后来,朱氏大筑城墙,才不再开放。袁枚的随园竟然完全对外开放,游人如织,自由往来。袁枚在门联上写道:“放鹤去寻山鸟客,任人来看四时花。”如果是在现代,里外保安不知要配多少。须知道,我们福建历史上有些大户人家不仅得筑墙,有好些筑成土堡,或方或圆,又高又厚的墙上布有枪眼,跟战争时代的碉堡相差无几。随园植个篱笆就能几十年安然无恙,令我好生羡慕。 袁枚的绝招是多设耳目并重点监控有前科的盗贼、恶少。 袁枚是个很要面子的人。他我行我素,离经叛道,不奉理学也不信佛,在随园办诗歌培训班先后招了50 多名女弟子,把一些正人君子与卫道士气坏了,恨不能弃之如屣。新任太守刘崇如像他父亲一样“ 神敏刚劲,终身不失其正”,传言他想要驱逐伤风败俗的袁枚,所以人们闻风而来送行。然而,袁枚有靠山,也就是他的世交尹继善,其为两江总督。尹总督“ 力而止”,所以才只闻雷声没见雨。至于袁枚10 年后说此事“ 无风影”,王英志认为“ 乃是维护自己名声”。不难想象,为维护自己的名声,随园即使遭盗,袁枚恐怕也是不愿承认的。孙星衍追记袁枚为官善治的几个事例之后,紧接写道:“迄枚侨居江宁,山无墙垣,数十年盗贼不忍攘其什物者,其得民如此。” 袁枚自言“蒙贼哀怜”那是他的初衷,孙星衍这里说“数十年盗贼不忍攘其什物”则是“盖棺论定”。之所以拿这事做文章,孙星衍是为了突出袁枚为官得民心,连盗贼都被感动,柯平则是要说明:“ 凭他跟当地一把手尹继善的交情,以及将市县长当下人使唤的骄横,谁敢去惹他啊。” 看来,不墙而不失盗这事确有几分真实可信。 文人招女弟子之风始于明代,以随园女子诗歌培训班影响最大。其学员主要是官吏之妻女,也有普通良家女子,甚至有贫家女子。如汪玉轸,出身商家,10 岁父亡,靠女红谋生,嫁无业游民,丈夫却长年外出不归,她独自养5 个儿子,却仍然坚持学诗。学者王英志评述:这个时期虽为乾隆盛世后期,社会开始走下坡路,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特别是女弟子所生活的地区乃是太湖流域为中心的江南富庶地区,农业生产、手工业生产水平仍很高,尤其是商品生产的发展,带来城镇经济的繁荣,社会也基本安定,市民生活尚可温饱。这都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达,激发了人们的文化需求。 袁枚是一面立体镜,如实而生动地照映出了那个时代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的细节。虽然其“ 氏族非小草”,但是到他这一代已经“ 家徒四壁,日用艰难”,出门“ 受尽饥寒”,赴京赶考得靠他人赞助。这样一个穷酸书生,为官没几年就有如此豪奢的私园,并如此自由地享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