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林海音(唯有寂寞才自由)/名家散文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林海音 |
出版社 | 浙江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林海音(唯有寂寞才自由)》是《名家散文》系列丛书之一,是台湾女作家林海音的散文精选集,分为“北平漫笔”“平凡之家”和“感情的窗”三辑,收入她擅长写的童年与故乡、家庭趣事,儿童和女性主题的散文名篇。 作者简介 林海音(1918-2001),中国女作家。原名林含英,台湾苗栗人,生于日本大阪。早年随父母到北京,曾就读于北平女子师范和北平新闻专科学校,并任《世界日报》记者。1948年到台湾,曾任《国语日报》编辑、《联合报》副刊主编等职。1967年创办《纯文学》月刊,经营纯文学出版社。著有长篇小说《晓云》《孟珠的旅程》《春风》,小说集《绿藻与咸蛋》《城南旧事(精)/经典文学名著》《婚姻的故事》,散文集《窗》《剪影话文坛》等。 目录 北平漫笔 我的童玩 在胡同里长大 北平漫笔 虎坊桥 天桥上当记 文华阁剪发记 家住书坊边 冬阳 童年 骆驼队 英子的乡恋 苦念北平 平凡之家 旧时三女子 婆婆的晨妆 黄昏对话 平凡之家 小林的伞 书桌 教子无方 鸭的喜剧 今天是星期天 故乡一日 感情的窗 门 窗 友情 童年和童心 豆腐一声天下白 生之趣 漫谈“吃饭” 豆腐颂 读传杂记 唯有寂寞才自由 序言 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 ,中国文学面目一新。在中 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中, 小说、诗歌、戏剧等文学形 式完成蜕变与新生,而散文 以其自由自在的天性,踵事 增华,其成果蔚为大观。郁 达夫认为,较之古代的“文” ,现代中国散文有三点特异 之处,即“个人的发见”“内 容范围的扩大”“人性,社会 性,与大自然的调和”(《 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 。导》)。散文家们兼收并 蓄,将万事万物融于一心, “以我手写我口”,取径不同 ,或叙事、抒情、议论,或 写人、描景、状物;风格各 异,或蕴藉、洗练、飞扬, 或磅礴、绮丽、镇密。就应 用而言,以学识、阅历、心 境为核心的小品文,以小见 大,言近旨远,张扬个人性 情;以观察、讽刺、同情为 底色的杂文,见微知著,刚 柔相济,召唤战斗精神…… 种种流派,非止一端。 为了给当代读者提供一 套选目得当、编校精良的散 文选本,我们推出“名家散 文”系列,从灿若星辰的中 国现代散文家中遴选出一批 作者,精选其散文创作中的 经典作品,结集成册,以飨 读者,或可视作对百年现代 中国散文的一次阶段性回顾 与总结。我们相信,尽管这 些作品产生的背景千差万别 ,但其呈现的智识与感性、 追求与希冀,是跨越时空而 能与读者共鸣的。我们也相 信,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因 其经得起时间的汰洗,这里 的文章,初读,是迎面撞上 万千世界,吉光片羽,亦足 珍惜;再读,则是与无数智 者的重逢,向内发现自己, 向外发现众生。 文学的历史同时也是一 部语言文字的历史,而汉语 的标准化也随着时间的推移 不断地演变、更新。五四白 话文运动以来,文学语言流 动而多变,呈现出丰富和复 杂的样貌。文字、词汇、语 法的繁芜丛杂背后,是思想 文化的多元与活跃,也是作 家不同审美取向和个人风格 的展现。因此,我们在编辑 过程中尽量尊重文章原刊或 初版时的面貌,使读者能够 感受到语言的时代特色,比 如“的”“地”“底”共存的现象 。同时,考虑到读者尤其是 学生的阅读需求,我们按当 下的规范做了有限度的修订 。 编辑出版工作中难免存 在不足之处,热忱欢迎广大 读者批评指正。 导语 捉住光阴的实际, 快乐而努力地过下去, 不做无病呻吟, 个平凡女人的平凡生活, 如此而已。 不论是回忆老北京的城南旧事,描绘故都的风物、风俗与风情,还是诉说主妇生活中的日常琐事、一地鸡毛,又或者是体察人情冷暖的杂感与杂写,到了林海音的笔下,总是如数家珍,写得格外俏皮有趣,且能切中平凡人的心事,读后在忍俊不禁之余,还能回味良久,与生活和解,也更悦纳自我。 精彩页 我的童玩 我的“小脚儿娘” 老九霞的鞋盒里,住着我心爱的“小脚儿娘”,正在静静地等着她的游伴一李莲芳的“小脚儿娘”。 夏日午后,院子里的榆树上,唧鸟儿(蝉)拉长了一声声“哪唧一”的长鸣。虽然声音很响亮,但是因为单调,并不吵人,反而是妈妈带着小弟弟、小妹妹在这有韵律的声音中,安然地睡着午觉。只有我一个人,在兴奋地等着李莲芳的到来一我们要玩小脚儿娘。 一放暑假,我就又做了几个新的小脚儿娘。一根洋火棍、几块小小的碎花布做成的小脚儿娘,不知道为什么给我那么大的快乐。 老九霞的鞋盒,是小脚儿娘的家;鞋盒里的隔间、家具,也都是我用丹凤牌的洋火盒堆隔成的。如果是床,上面就有我自己做的枕和被;如果是桌子,上面也有我剪的一块白布钩了花边的桌巾。总之,这个小脚儿娘的家,一切都是照我的理想和兴趣,最要紧的,这是以我艺术的眼光做成的。 最让人兴奋的是,中午吃饭的时候,我准备了一个用厚纸折成的菜盒,放在坐凳上我屁股旁边。等爸爸一吃完饭放下筷子离开饭桌时,我的菜盒就上了桌。我搛了炒豆芽儿、肉丝炒榨菜、白切肉,等等,装满一盒子。当然,宋妈会在旁边瞪着我。不管那些了,牙签也带上几根,好当筷子用。 李莲芳抱着她的鞋盒来了。我们在阴凉的北屋套间里,展开了我们两家的来往。掀开了两个鞋盒,各拿出自己的小脚儿娘来。我用手捏着只有一条裤脚管和露出鞋尖的小脚儿娘,哆哆哆地走向李莲芳的鞋盒去,然后就是开门、让座、喝茶、吃东西、聊闲天儿。事实上,这一切都是我俩在说话、在喝茶、在吃中午留下来的菜。说的都是大人说的话,趣味无穷。因为在这一时刻,我们变成了家庭主妇,一个家的主妇,可以主动、可以发挥,最重要的是不受制于大人。 从六岁到六十岁 旧时女孩的自制玩具和游戏项目,几乎都是和她们学习女红、练习家事有关联的。所谓寓教育于游戏,正可以这么说。但这不是学校的教育课程,而是在旧时家庭中自然形成的。 我五岁自台湾随父母去北平,童年是在大陆北方成长的,已经是十足北方女孩子气了。我愿意从记忆中找出我童年的游乐、我的玩具和一去不回的生活。 昨天,为了给《汉声》写这篇东西和做些实际的玩具,我跑到沅陵街去买丝线和小珠子,就像童年到北平绒线胡同的瑞玉兴去挑买丝线一样。但是想要在台北买到缠粽子用的丝绒线是不可能的了。我只好买些粗的丝线,和穿孔较大的小珠子,因为当年六岁的我,和现在六十岁的我,眼力的使用是不一样的啊! 用丝线缠粽子,是旧时北方小姑娘用女红材料做的有季节性的玩具。先用硬纸做一个粽子形,然后用各色丝绒线缠绕下去。配色最使我快乐,我随心所欲地配各种颜色。粽子缠好后,下面做上穗子,也许穿上几颗珠子,全凭自己的安排。缠粽子是在端午节前很多天就开始了,到了端午节早已做好,有的送人,有的自己留着挂吊起来。同时做的还有香包,用小块红布剪成葫芦形、菱形、方形,缝成小包,里面装些香料。穿起来加一个小小的粽子,挂在右襟纽襻上,走来走去,美不唧唧的。除了缠粽子以外,也还把丝绒线缠在卫生球(樟脑丸)上。总之,都成了艺术品了。 P3-5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