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野地里的荞麦/当代作家作品精选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魏然森
出版社 北京日报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一棵荞麦的生长折射了人的一生,或许人和植物的区别在于生命的存在方式不同,但是生命的际遇却有着奇妙的相似。土壤的贫瘠,环境的恶劣,风雨的侵蚀,害虫的蚕食,等等,等等,都构成了命运的种种苦难与坎坷,也磨炼了生命的意志,造就了坚强的性格、拼搏的精神、奋斗的勇气。更因为如此,生命才放射出多彩的光芒,演奏出精彩的乐章。本书著者是一位从社会底层破茧而出的作家,他以野地里的荞麦自喻,透射出自然的归属、原始的淳朴、强悍的力量。并能拧出经验的甘霖润泽你干渴的土地。
作者简介
魏然森,男,1966年8月出生于山东沂水。中共党员、专业作家、编剧、纪录片导演。1984年参军,曾在部队服役十四年。1996年毕业于辽宁文学院暨辽宁大学作家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第七届委员会委员、山东省青年作家协会第二届副主席、临沂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临沂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
1987年开始发表作品,创作发表了《浮尘》《白妖》《家族秘史》《中年李逵的婚姻生活》《沧浪村庄》《越位》《错位》《白雪英雄祭》《血红血热》等长篇小说,以及大型纪录片《永恒的记忆》《清曜四韵》等作品。曾获山东省第十一届文艺精品工程奖、齐鲁文化之星、全国浩然文学奖、沂蒙文艺奖等奖项二十余次。
目录
第一章 荞麦的根和幼苗
从春到冬的寒冷
陌生的山村
爷爷迎着秋风来
紧紧抱着香椿树
风雪与药
红色荣耀
冰窟里去捞“懒老婆”
事关“磕炮”
潘冬子与座山雕
树叶窝头,麦麸饼
冬天的童话
芦花的悲剧
爷爷纺线及其他
疼痛之夜
第二章 荞麦的茎和绿叶
为老家的逃离
为想念的哭泣
我欠奶奶一声对不起
香椿树下
有关一条小鱼的往昔
一双黄胶鞋
恩师张培范
那个叫金叶的女孩儿
小石板
穷孩子的银行
发小冬生
春夜有暴风雪
第三章 荞麦的心和花朵
光着脑袋去东北
马棚日月
二叔要回山东家
爱睡觉的优等生
黑的手,丢了丑
愤怒的砖头
孤独的大草甸子
你长得不行
我要当农民
一锅猪肉炖酸菜
有只小猪叫地豆子
迷人的东北大鼓书
邻居家的《青春之歌》
叔们的婚事
老马“大爷”

告别
第四章 荞麦的面和呼吸
故乡如此美好
十六岁的担山人
栽下大葱拔出书
豆腐少年
我的《唉,雪妹》
爱她在心口没开
寻路
哥哥找妹泪花流
五味杂陈母子情
第五章 荞麦的情和衣衫
没有领章帽徽的绿军装
新兵连
我是仓库保管员
你是我无声的老师
不识字的母亲写家书
老爸朱宝太
西红柿与樱桃树
来自民间的《遗训》
我是《初冬》里的我
那年妹妹二十二
伤逝
第六章 荞麦的光和籽粒
军功章
来自曾外祖父的《六月·七月》
相识路遥
雪片样的飞雁来书
最想要的爱情不期而至
从《沂蒙九歌》到《浮尘》
在西瓦窑
我与《白妖》
我的世界缺了一角
走麦城
第七章 荞麦的秋和体温
温暖的故土
五岁女儿作文记
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
到南通去寻亲
向遥远的秋色躹躬
我的世界再缺一角
在辽北的土地上
和母亲牵手
陪女儿赶考
陪病中的邓老师回济宁
最后的军礼
风雪日
后记:我给你的只是一点泥土的芳香
序言
我是野地里的一棵荞麦
老家人种荞麦有个习惯
,专找土层贫瘠的荒野之地
,或是乱石横行,很难播种
麦子、玉米、谷子等重要农
作物的地方。有时候甚至都
称不上种,只是把种子胡乱
地一撒,再刨一刨,任由种
子落到石缝里自己去寻找土
壤生根发芽,浇水施肥的事
与其无关,只管到了收割的
时候来收割。
所以,老家人把种荞麦
也叫刨荞麦。
二叔也是一个喜欢刨荞
麦的人。他年轻时常年生病
干不了重活,生产队安排他
放羊,到了春末夏初,他就
在破旧的挎包里放上些荞麦
种子,提一把小镢头,放羊
途中遇到无人问津连草都不
爱长的乱石坡时,他就撒上
几把,刨一刨,然后静等收
获。有时候收获得多些,有
时候收获得少些,但总归会
有收获。在集体经济时代,
这就是一份额外所得,成了
困难日子的最好贴补,让家
里苦涩的生活每年都能看到
一丝喜人的光亮。
我从小就喜欢吃荞麦面
的饺子。荞麦给我的印象,
是一种应该种在荒郊野地、
乱石坡里的作物,只有在那
种地方它才会生长,土层肥
沃的地方它可能颗粒不收。
然而长大后,我在新华
书店里看到一本讲农作物种
植的书,忽然发现荞麦原来
也喜欢优质的土壤,也需要
浇水施肥,也害怕霜冻、干
旱、高温。有了优质的土壤
又给它浇水施肥,别冻着、
别旱着、别热着,它一样会
长势旺盛,产量增加的。于
是我就问二叔,为什么咱这
里的人种荞麦不往好地里种
呢?包括你在内,都喜欢种
在野地荒坡乱石堆上,这是
拿荞麦不当“人”嘛。二叔笑
了,说,咱这地方土地是稀
缺资源,肥沃的土地更是缺
之又缺,种金贵的作物好地
都不够用,还有好地给荞麦
吗?我说,这不就是拿人家
荞麦不当“人”嘛,你就拿它
当个“人”,把它种在好地里
不就行了?二叔说,这不是
拿它当“人”不当“人”的问题
,是它产量太低香味又差,
多年来没得到老百姓的认可
,你如何拿它当“人”呢?再
说,生产队那时候有丁点儿
土的地方都是归集体耕种的
,个人如果想有点额外收获
不把它种在荒山野地里,能
种在哪里呢?等土地承包给
个人以后,老百姓倒是有权
利把它种在好地里了,可是
没有人喜欢吃它,它价格又
那么低,谁又愿意放弃好吃
好卖的麦子、玉米、地瓜这
类金贵作物把好地让给荞麦
呢?况且它是种在荒山野地
乱石堆里也能长的,换了别
的作物只能白搭上种子。
我一下子明白了,荞麦
在我们老家的命运,一半是
自然条件所致,一半是其出
身所致。重要的还是出身所
致。因为它无法改变自己的
出身,又落到了我老家那样
的环境里,所以它不可能有
机会得到好的土壤。也正是
因为没有机会得到好的土壤
,它才具备了在贫瘠的荒郊
野地、乱石堆上也要生根发
芽开花结籽的基因,也才练
就了与恶劣环境抗争的本事
,否则,它岂不只等灭绝?
过了五十岁以后,我回
顾自己的人生,忽然觉得我
原来就是野地里的一棵荞麦
。也忽然发现,这世上没有
几个人不是野地里的荞麦。
我思考着荞麦的存在价
值,思考着荞麦的生命哲理
,便产生了写写“荞麦”的冲
动。当然我不是要写一本讲
农作物种植的书,我是写我
自己这棵“荞麦”的成长过程
。通过我这棵荞麦,为世间
所有有着“荞麦人生”的人们
做一些挽留。
文学家王蒙说,好的文
学和艺术作品是对死亡的抵
抗。文学不管怎么样,它都
能挽留一部分逝去的时光,
挽留生活、挽留生命。我,
就是要做这种挽留。
作为野地里的一棵荞麦
,此生能够成为作家,能够
把自己的人生体验、人生经
历、人生思考写下来,让他
人感知点什么,悟出点什么
,我是很幸运的。能够在同
一本书里怀揣着世间所有“
荞麦”的心进行表达与了悟
,并与早晚都会到来的死亡
做抵抗,更是幸运的。
感谢我的出身是“荞麦”
,感谢祖先给了我荞麦的坚
韧、顽强、执着。更感谢上
天给了我荞麦的幸运。
听说身体里糖分过剩的
人吃荞麦比较好。
又听说生活富足以后,
人们越来越发现荞麦的好处
了。
虽然,荞麦仍然是荞麦
导语
一部当代青少年成长历程中不可不读的生命大书。
一部像《平凡的世界》一样可以照亮生活困境的世间物语。
一部社会底层人破茧成蝶唤醒沉迷之梦的人生史诗。
我们一起读《野地里的荞麦》,让干渴的土地得到滋润。
后记
后记:我给你的只是一
点泥土的芳香
几年前,我曾想为我的
老家石棚村写一本书,不是
志书,也不是小说,而是散
文。是一本像《史记》那样
既写实又很具文学色彩的长
篇散文:是把一个村庄几百
年来发生的重大事件、出现
的重要人物、形成的风俗民
规,以及每个时代的变迁脉
络,进行梳理和抒写的书。
这其中当然也包括我们家族
,包括我本人。但是提纲列
出来,却因没有时间深入采
访,就一直未能进入创作状
态中。
2019年冬天,几位外地
朋友在我老家相聚,说起我
的人生经历,说起我想为村
里写“史记”的事,他们很感
兴趣,觉得这是一件大好事
,是值得去做的大好事。但
是,却都建议我先把自己的
经历写出来,正能量的,励
志的,在写作方面有启发意
义的,给在校的学生看,给
教育孩子成长的家长看,让
他们从中得到启发和教益。
这是比写几部小说更有意义
的。我欣然接受。
但是,2019年冬天至
2020年春天这段时间,我
手里有一个比较长的东西需
要完成,此事并没有马上列
人创作日程。紧接着又有两
个纪录片需要拍摄制作,时
间一拖就拖到2020年底才
开始动笔。坦率地说写自己
的经历只要进人状态还是很
快的,大概只用了两周时间
,我便写出了五万多字的大
纲。
但是,限于种种原因,
在写作的调子上我却不能完
全自我化,也不能追求文学
抒写的更多自由。
在我老家,一棵养麦的
一生不只是承受土壤的贫瘠
、天气的干旱,还有害虫的
叮咬、牛羊的啃食、野鸡和
野兔的糟蹋,如此等等。
一个人的一生又何尝不
是如此呢?
但能够全部呈现吗?肯
定不能。得有选择地写,否
则就无法拿到读者面前,就
无法以正能量让人受到启迪
,给人以感悟。
因为如此,我在这里告
诉读者,这本自传体的长篇
散文写的虽是我的真实人生
,但却经过了筛选、提纯。
当然,为了追求完整性,有
些东西我还是没有回避,比
如特殊年代给我一家人造成
的伤害,比如亲情在利益面
前所呈现的某些丑陋,等等
。好在这也是很多二十世纪
前期出生者都经历过的事,
客观地反映,真实地再现,
又多为正能量,写上也不算
为过。
然而,毕竟是删减过的
东西,棱角就少了许多,矛
盾冲突的东西就少了许多,
轰轰烈烈的东西就少了许多
,全景式的人生俯瞰就少了
许多。我只是把自己贴近土
地的那一部分温度呈现了出
来,我只是把泥土里的一点
芬芳呈现了出来。而其中的
我,也只是野地里长出来的
一棵还算幸运的养麦,能够
让你感受到的,不过是一点
贴近现实的勇敢、拼搏、奋
斗、真诚、理想、追求等等
,在天下无数棵荞麦身上也
都有的精神罢了。我所希望
的,也只是让这种普遍的精
神,通过活生生的人的带入
,给你一点微不足道的启发
和感悟而已,别无其他。
假如有人觉得这本书好
,的确给了你一些想要的东
西,那你不要感谢我,请你
和我一起,以最诚挚的心,
感谢书中所涉及的人物,感
谢出版社的领导和编辑。而
我回过头来,还要感谢你一
一我的亲爱的读者朋友!谨
此为记!
精彩页
从春到冬的寒冷
1970年5月2日,农历三月廿七,正值春的末尾时刻,天气已经极为暖和。草儿都绿了,花儿都开了,天气能不暖和吗?但对我们魏家来说,却被极度的寒冷袭击着,仿佛从遥远的北方飘来一股寒流,挡也挡不住,避也避不开,只能无奈也无助地承受。
因为,这一天的黎明时分,我的父亲走了。
父亲那年只有二十九岁,正值人生的大好年华,他却撇下五岁的我和三岁的妹妹,走了。走得极不情愿,走得极为留恋,但他不由自主地走了。
那天夜里,我跟往常一样,是在爷爷奶奶的两间西屋里睡觉的,醒来时看到昏暗的灯光中墙皮斑驳的老屋如同荒野地洞,我便惊恐万分地急喊爷爷奶奶,也伸手打探着爷爷奶奶的存在,可床上空空如也,我只听到外面传来成堆的哭声,那哭声有低沉的,有绝望的,有号啕的,有尖厉的,也有嘤嘤的。我光着屁股跑到院子里,院墙东边那棵两百多年的老柿树上正有猫头鹰在声声哀叫,使得我浑身汗毛直竖。我往父亲和母亲居住的堂屋跑去,发现全家人都在里面,父亲躺在外屋的床上,脸上蒙着一张浅黄色的纸。低沉的哭声来自爷爷,绝望的哭声来自奶奶,号啕的哭声来自母亲,尖厉的哭声来自妹妹,嘤嘤的哭声来自抱着妹妹的姑姑。我懵懵懂懂,弄不清楚这一切意味着什么,只是看到他们哭,我也就吓得哇哇大哭起来。而我的哭声,像一颗汽油弹扔进了干草堆,所有人的哭声瞬间暴涨,并如潮水般弥漫到了整个天空。爷爷把我抱在怀里,边哭边用他那双粗糙的手抚摸着我的头,给我以安慰。但他大滴大滴的泪水,却打湿了我蓬乱的头发,也打湿了我仰望他的脸。
那一年,爷爷不过四十九岁,奶奶不过五十二岁。但似乎一夜之间,我看到他们全都白了头。尤其是爷爷,寸发再也不见青丝。
父亲是从三年前开始生病的。那一年村里修水库,因为家庭出身不好,父亲害怕稍有不慎就被大队干部误以为消极怠工,便一人用手推车推两只大粪篓(一种绑在手推车两边的长方形的筐)、一对大土筐。从运土地点到水库大坝有一里多的路程,父亲一天往返四十多趟,相当于一天跑八十多里路。而患胃病多年的他能够吃到的东西,只有母亲送去的煮地瓜,或是用地瓜做成的煎饼,他吃下后便吐酸水、胃疼,久而久之就得了胃穿孔。爷爷把他送到沂水中心医院做了手术,回家后营养却跟不上,又患上了水肿病与脑膜炎,不过才两三年的时光,就黯然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父亲从得病那时起,似乎就预料到自己会有这么一天,所以他常常把我和妹妹抱在怀里,流着泪说:“老天爷如果长眼,就让我看着两个孩子长大了再死啊。要不,我怎么合得上眼啊!”
最后一次从王庄医院被我尚未结婚的姑姑和姑父抬着回到家里,他躺在院子里的杏树下看着围拢过来的我和妹妹,泪水唰唰地流,叫着我们的乳名说:“然森,然慧,你们好好看看大大的模样,要不你们长大后就想不起来了。”然后扯一扯被子捂住脸号啕大哭,边哭边喊:“我不想撇下两个孩子,我不想撇下两个孩子啊。”
那时,奶奶迈着一双小脚从正做饭的锅屋里跑出来,拉起他的手老泪纵横,说我的儿啊,你别想这么多,咱还没到那一步,你的病一定能好起来,一定能好起来的,你放心就是。
然而三天以后,父亲还是沿着自己料想的路,走了。父亲走了两个多月后,母亲也带着我和妹妹去了姥姥家;又过几个月,姑姑出嫁了。一家十口人在短短的时间里少了五口,天便塌了,白昼也暗淡到了没有一丝光亮的境况。逼人的寒气也从春飘到了夏,飘向了秋,奔向了冬。
最让祖父痛苦的,是他曾想留下我以求延续魏家香火,母亲想同意,我姥姥家却不同意。姥爷安排家在县城郊区的我二姨夫充当公社干部,夹着个文件包到我们家“讲政策”,说我爷爷作为富农分子、国民党员,没有资格养孙子。我爷爷知道他在胡说八道,但也知道争不过,争吵一番之后,只得放弃了。
姥姥家来人接走母亲的那一天,奶奶紧紧抱着我坐在西屋门口的台阶上,用一种近乎乞怜的眼神透过泪水看着缓缓走来的母亲,说:“他嫂子,你行行好,看在咱们婆媳这么多年情分上,别把这孩子抱走可好?
我和他爷爷舍不得他,实在是舍不得他呀。”母亲的泪水涓涓而下,她迟疑了,但是她说:“娘,我也想给你把这孩子留下,可是我也舍不得这孩子呀。他是我身上掉下来的肉啊!”
此时,我二姨冲过来,冲着母亲大吼:“你磨蹭什么呢?还留恋这个破家啊你!还想和地主老婆拉拉感情啊你!”随后从奶奶怀里一把夺过我,不管我怎样的挣扎哭喊,不管奶奶怎样的哭叫追赶,她硬生生地把我和魏家分离了。
我从出生不到两岁就是爷爷奶奶带着的,白天和他们一起吃,晚上和他们一起睡,他们视我为掌上明珠、心头之肉。他们一直把魏家的未来和希望寄托在我身上,因为我们家出身不好,在当时的社会形势下,三个叔叔注定没有未来和希望,而我还小,长大后社会的一切变化皆有可能,或许改变魏家命运的人就是我也未可知。然而,就是这最后的一丝光亮,也随着我被二姨的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5:3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