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亲子关系自助指南(我们如此亲密而独立)
分类
作者 李艳红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亲子关系自助指南——我们如此亲密而独立》是一本陪伴家长探索积极养育之道、助力家长构建和谐亲子关系的书。
作者在和青少年家庭工作的过程中发现,如果孩子没有符合父母预期的行为,就经常被有些家长定义为“问题行为”。而这些家长期待找到一把解决亲子互动问题的“万能钥匙”,结果必然失望而归。只有家长愿意看见孩子“问题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理解不同阶段孩子的成长规律,了解一些心理学常识并应用于家庭教育中,才会构建和谐稳定的亲子关系,陪伴孩子健康成长,走向幸福人生。
本书并非聚焦于指出和控诉家长的错误养育,而在于探讨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的视角,探索养育过程中的积极应对之策,让阅读此书的家长收获信心和希望,得到启发和力量。
目录
第1章 有效沟通篇
1.1 超限效应:假期到了,唠叨还会远吗?
1.2 战逃反应:亲子对话,如何激发合作效能?
1.3 教练技术:孩子谈及梦想,如何守护守望?
1.4 木桶理论:孩子偏科,家长怎么去指导?
1.5 非暴力沟通:好好说话,尝试从“心”出发
1.6 合理归因:成绩公布,和孩子如何交流?
1.7 沉锚效应:为什么换一种表达,孩子变得更听话?
1.8 霍桑效应:家长如何做,孩子会有向上和向善的意愿?
1.9 手表定律:家长“一严一慈”唱反调,这样真的好?
1.10 漏斗效应:为什么您的话孩子听了却只执行20%?
1.11 认同效应:为何同样的内容,不同人表达,效果不一样?
1.12 南风效应:“忠言”是否也可以“顺耳”?
第2章 人际关系篇
2.1 原生家庭:原生家庭不完美,孩子也能为所能为
2.2 感觉适应:比起家人,外人为什么更有影响力?
2.3 课题分离:和孩子之间,除了亲密,还需要课题分离
2.4 白璧微瑕效应:适当暴露小缺点,为何更让人喜欢?
2.5 健康自恋:如何让孩子有点自恋却不让人生厌?
2.6 海格力斯效应:孩子和同伴有矛盾,家长如何帮助降温?
2.7 依恋类型:孩子为何想靠近他人又会很担心?
2.8 鱼缸效应:如何让孩子拥有“真正的成长自由”?
2.9 相悦定律:人际交往中孩子如何做,才会受人喜欢?
2.10 踢猫效应:家长心情不好,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少?
2.11 人际吸引律:孩子如何增加人际吸引力?
2.12 关系场效应:为何3个臭皮匠的效能好过3个和尚?
第3章 自我意识篇
3.1 巴纳姆效应:认识自己,是必修的课题
3.2 高原现象:您是不是越看家庭教育文章,内心越迷茫?
3.3 蝴蝶效应:要孩子关注细节,先让孩子避开“蝴蝶”
3.4 投射效应:对他人喜欢或讨厌,其实都和自己相关
3.5 甘地夫人法则:对孩子的挫折教育,您做对了吗?
3.6 酝酿效应:为何暂停对难题的思索,也是一种智慧选择?
3.7 毛毛虫效应:孩子准备展开行动,如何避免盲目跟风?
3.8 拆屋效应:对外在指令,要避免陷入选择陷阱
3.9 邓宁-克鲁格效应:孩子如何告别迷之自信,持续精进?
3.10 总观效应:养育孩子有点烦,试试培养敬畏感
3.11 皮尔斯定理:孩子自认为全能无敌,可以介绍这个定理
3.12 生命教育:清明将至,如何同孩子谈论生死?
第4章 情绪调节篇
4.1 运动心理效应:让运动疗愈孩子心灵
4.2 关于催眠:孩子也可以成为“催眠师”
4.3 乐观偏差:孩子裸考并说“我可以”,家长要不要鼓励?
4.4 习得性无助:孩子“躺平”,也许认为“怎么努力也不行”
4.5 墨菲定律:让孩子意识到担心运气不好,可能会真不好
4.6 詹森效应:为什么孩子“小考挺好,大考却考不好”?
4.7 母爱的本质:有了物质保障,为何孩子的情绪无处安放?
4.8 峰终定律:组织亲子活动,如何让孩子留存美好回忆?
4.9 生命意义:和孩子探寻意义感,有助于提升幸福感
4.10 蘑菇效应:孩子在悄悄努力的岁月里,如何自我鼓励?
4.11 飞镖效应:家长给了孩子指导,为何反而徒增烦恼?
4.12 负面偏差:您对孩子的语言可治病,也可致病
4.13 酸葡萄和甜柠檬心理:孩子遇到逆境,如何让其内心获得平衡?
4.14 维特效应:如何避免孩子情绪受到传染?
4.15 疤痕实验:孩子有了心灵疤痕,家长如何抚慰?
4.16 拍球效应:家长如何引导孩子正确面对压力?
4.17 睡眠和心理健康:关心孩子心理健康,请关注睡眠状况
4.18 关于做梦:孩子经常做梦,是否需要看医生?
4.19 福流体验:孩子说没有幸福感,家长怎么办?
第5章 青春期心理
5.1 叛逆心理:孩子开始叛逆,您可以不生气
5.2 自卑心理:超越自卑,做更好的自己
5.3 说谎心理:孩子明明没有冰墩墩,为什么偏偏说有两个?
5.4 白熊效应:孩子要去演讲,您还告诉孩子“别紧张”吗?
5.5 焦点效应:孩子始终记得尴尬情形,原来这是焦点效应
5.6 爱情三角形:和孩子一起谈“恋爱”
5.7 韦奇定律:孩子在努力,为什么听了闲话,就容易停下?
5.8 性别刻板印象:告别性别偏见,男孩女孩都可以坚强勇敢
5.9 禁果效应:为什么越禁止,孩子越好奇越想试试?
5.10 鸟笼效应:为什么孩子购物时会买无关物品?
5.11 安慰剂效应:告诉孩子去相信——相信的力量!
5.12 贝勃效应:为何要孩子对变化保持觉察?
5.13 自我服务偏差:自己优秀源于努力,他人则是好运气?
5.14 鸡尾酒会效应:孩子接受的信息,只是其选择的而已
5.15 禀赋效应:为什么孩子会觉得“失去后更加珍惜”?
5.16 凡勃伦效应:为何有些孩子“只买贵的,不选对的”?
5.17 内向性格类型:孩子内向并非缺陷,无须改变
第6章 成长思维篇
6.1 大脑可塑性:年龄越大,学习力越差?
6.2 时间管理四象限:让孩子告别拖延的四象限
序言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
师,家庭是孩子的终身学校
。在孩子降生的时候,家长
已经拿起引导孩子书写人生
故事的彩笔了。只有家长学
会安放自己的情绪,理解孩
子的内心和成长规律,才能
帮助孩子在走向幸福人生的
路上一路妙笔生花。
养育孩子充满挑战。如
果我们家长没有成长,就不
会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如
果我们不理解孩子的内心,
就无法进行有效的亲子对话
;如果家长看不懂孩子行为
背后的心理需要,就无法找
到和孩子合作共进的密码。
对于有些家长而言,自己尚
未长大,不仅不能培养和赋
能孩子的成长,甚至还会阻
碍孩子的成长,让孩子缺乏
心理安全感,压抑自身作为
孩子的内心需要。
只有懂得孩子的心理,
才能做智慧而从容的家长。
只有家长情绪稳定,坚定温
和,孩子才能敞开自我,表
达情绪,获得安全感和稳定
感,进而去追求自我实现。
在和青少年家庭工作的
临床经验中,我深切感受到
家长在陪伴孩子成长中的迷
茫、困惑和纠结,他们一边
忙于工作,一边要告诫自己
要倾听孩子,可是依然会有
许多疑惑,甚至是内疚和自
责。我结合工作中常见的青
少年家长们的常见困惑,从
有效沟通、人际关系、自我
意识、情绪调节、青春期心
理、成长思维等篇章,和家
长们一起走进孩子内心,探
索孩子需求,陪伴孩子成长

本书的写作特点如下:
第一,聚焦家长常见的
困惑。比如:如何对话才会
推进孩子合作,为孩子赋能
?为什么同样的内容,不同
人表达,效果就会不一样?
为什么有些孩子明明想靠近
他人,可是又会对他人有躲
避的行为?
第二,运用通俗易懂的
表述。家长需要心理学指导
,而非专业的心理学概念和
高深莫测的研究及专业术语
,他们并非要在心理学领域
进行钻研,而是运用心理学
常识帮助他们理解孩子的心
理,为家庭教育赋能。
第三,推荐一些具体可
行的应对方式。许多学习型
家长有个共同的困惑:看了
许多家庭教育的视频和文章
,为什么反而越看越迷茫?
大多数创作者重点指出了家
长的错误做法,激发了家长
们的内疚和自责,可是并不
能给予一些正向的指导,就
会让家长陷入无力和无望之
中。而本书每节的最后,都
提供了一些具体的语言对话
模式或行为应对方法。需要
提醒各位家长的是:养育没
有绝对的万金油式的对策,
书中的方法只是抛砖引玉。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花
朵,都有与众不同的颜色,
都有属于自己的花期,只有
适合孩子的,适合自己的,
才是最好的方法。随着孩子
的成长,原本适合的养育方
式也要有所调整,这样我们
才会守护孩子成长,守望孩
子的幸福。
李艳红
2023年10月
导语
本书基于家长常见心理困惑,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言行背后的心理学原理和具体化的言语和行为指导。具体内容共分为六个章节,每章节围绕一个主题,分为若干节次。标题统一为某一心理效应和家长的常见心理困惑,结合并运用心理学知识来进行教育与沟通。
精彩页
1.1 超限效应:假期到了,唠叨还会远吗?
困惑再现
这些话你是不是很熟悉?
“我跟你讲了多少遍了,要你把用过的东西收好,你怎么总是这样!”
“我告诉你呀,这样的年纪,就是幼稚,要早睡早起,早读书晚反思,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你知道吗?”
“我再跟你说一遍,不要总想着自己,要想着同学、老师、家长、朋友、亲人,他们都爱你……”
当你说出这些话时,是不是常常换来的是:
孩子的不解甚至充耳不闻呢?
当你每天都在唠叨的时候,可能你以为的强化作用,不像你想象的那样理想。最终导致亲子关系疏离甚至引发冲突!
孩子可能会抱怨说:“再也不在家里说心事了!”“我偏要这样,不用你管!”
心理卡片
这是教育心理学中的“超限效应”,即:由于刺激过多、过强以及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
有一个关于美国知名作家马克·吐温的故事:一次他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心生感动,准备捐款。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没有结束,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不再捐款。等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拿走了两元钱。
超限效应在家庭和学校教育中也会时常发生。 当然,唠叨是有“作用”的,减缓了唠叨者本人当时的焦虑,可惜的是对于孩子几乎没有意义。当孩子犯错时,成人会三番五次重复对一件事做同样的批评,最开始孩子的感觉是:感到内疚、心烦不安;唠叨之后,孩子内心可能会发生变化:开始出现不耐烦甚至反抗的心理和行为。
家育心念
超限效应对家庭教育有何启示?
首先,平复心情,牢记您的目标。孩子犯错,有些家长容易被情绪“绑架”,对孩子进行情绪化表达,这样就会缺少理性沟通和表达,甚至会忘记“初心”,偏离最初沟通的目标,让亲子关系疏远,沟通无效。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人们在处于情绪化状态时,大脑会发生一些变化。大脑的左右半脑通常被称为“理性脑”和“情绪脑”。左脑主要负责“思考”,右脑则负责“感觉”。当人们陷入消极情绪之中,大脑就会进入危机模式,负责情绪的右脑就会遮掩左脑的功能,会让人暂时关闭思考和判断能力。大脑的额叶负责处理工作记忆、执行命令、管理情绪、解决问题等。而位于大脑海马体末端的杏仁核则负责人体的基本功能和本能反应。如果家长处于情绪化状态,额叶就会与杏仁核断开,无法展开合作。只有人们在情绪稳定时,两个半脑才会分工合作。家长在情绪化之中,会容易出现过激的不当表述,激化孩子“战或逃”的反应。
其次,换个角度,确认孩子的感受。这就意味着承认孩子此刻的感受,无论是焦虑、悲伤、委屈还是愤怒等,家长需要做的是“如其所是”地去看见孩子的情绪,不是去评判和否定孩子的感受。遇到问题,成熟的家长常会先处理孩子的感受,从更广阔的视角理解孩子,而不是一味地站在成人的视角来对待。家庭教育,从看见孩子的感受开始。
最后,家长清晰地表达要求,给出具体的引导。有些家长只会否定孩子的做法,简单粗暴地制止,却缺少正向的表述,少说一些“不要如何”的重复表述,多来一些“要怎样”的清晰阐述。当家长告别了唠叨,尝试就事论事,不偏离主题,同时看见孩子的感受,孩子才更有可能愿意沟通,愿意做出改变。
当然,家长需要意识到的是:改变只会逐渐发生。表达情绪,而非情绪化表达;表述指令,而非攻击性表述。
陪伴孩子成长的路上,也许我们可以不去居高临下,而是去看见孩子的感受、觉察自己的情绪、激发孩子改变的内驱力,静待孩子的成长和蜕变。
P2-3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1:1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