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礼仪在规范社会行为、构建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提升道德素养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尤以诞育、成人、婚姻、丧葬、祭祀等与生命历程息息相关的人生礼仪为突出。诞育、成人、婚姻、丧葬、祭祀等人生礼仪的历史传统、文化知识,以及仪式的过程、器用、服饰、空间、角色等,是一座巨大的资源宝库,有着丰富的内涵。本书即以人生礼仪传统为研究对象,作者以民俗学的视角,通过田野调查和文献梳理的方式,立足于历史与现实,对人生礼仪传统的传承和重建的必要性、可能性进行探讨。 这是一部研究与思想并重的人生礼仪传统文化史,其中既有各个历史时期中国社会人生礼仪实践深入细致地观察分析,又有对传统人生礼仪文献的系统整理和研究,所探讨人生礼仪在当代人们生活中的价值和意义,有助于重新建立礼俗社会说的知识系统,全面认识民族文化和思维方式,为当代礼仪生活实践提供指导。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诞育礼仪传统的当代重建与传承研究 第一节 诞育礼仪传统形成的信仰背景 一、神话传说中的生育神 二、民间信仰中的送子神仙 第二节 诞育礼仪传统的体系结构及其内涵 一、求子:祈祷新生命的象征 二、怀胎:孕育新生命的禁忌 三、分娩:催促新生命的力量 四、初生:分享新生命的喜悦 五、育婴:护佑新生命的成长 第三节 诞育礼仪传统的当代价值及其重建 一、诞育礼仪传统的当代价值和意义 二、诞育礼仪当代重建与传承的对策建议 第二章 成人礼仪传统的当代重建与传承研究 第一节 成人礼:个体成长的催熟剂 一、何谓成年 二、成人仪式教育的必要性 第二节 古代冠笄礼仪的历史变迁 一、先秦时期冠笄礼仪的定型 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冠礼传承 三、宋元时期的冠笄礼仪重建 四、明代冠礼的复兴 五、清代至民国成人礼俗的存续 第三节 当代成人礼仪的传承实践 一、18岁成人教育仪式的创制 二、仿古成人礼的兴起 三、乡土成人礼俗的演变 第四节 成人礼仪的重建构想 一、成人礼仪的重构原则 二、成人礼仪重建的面向 第三章 婚姻礼仪传统的当代重建与传承研究 第一节 传统婚礼的演变与知识传递 一、《仪礼·士昏礼》:婚礼的经典范本 二、古代的婚礼书写与婚礼演变 三、传统婚礼文书与礼仪知识传承 第二节 走向现代:近代北京地区婚姻礼仪变迁的个案研究 一、传统婚礼时期的婚礼仪式及其特征 二、新式婚礼时期的婚礼仪式及特征 第三节 礼俗再造:传统婚礼当代实践的复杂面相 一、复合的仪式:当代城市婚礼的主流 二、旧瓶装新酒:乡村传统婚礼传承 三、化俗为雅:非遗语境下的传统婚礼改造 四、从时与保真:儒家婚礼的主动复兴 第四节 文化自觉与价值重建:传统婚礼重建的路径思考 一、传统礼仪价值重建的实践 二、传统婚礼重建的建议 第四章 丧葬礼仪传统的当代重建与传承研究 第一节 丧葬礼仪的传承与变迁 一、丧葬礼仪的文化变迁 二、经典文献与丧葬礼仪传统 第二节 丧葬礼仪的文化内涵 一、复合的仪式过渡与表述 二、丧葬礼仪的生存智慧——武陵地区土家族的个案研究 三、魂兮归来:坟墓、祠堂与子孙万代——南洋华人的文化经验 第三节 丧葬礼仪传统的当代传承——湖南湘乡的个案考察 一、民间丧葬礼仪传承与日常生活实践 二、民间礼生“喊礼” 三、当代道教丧葬礼仪的传承与实践 第四节 丧葬礼仪传统的当代重建 一、丧葬礼仪的当代价值 二、都市丧葬改革与文化传承 三、丧葬改革存在的问题 四、丧葬改革建议 第五章 祭祀礼仪传统的当代重建与传承研究 第一节 祭祀礼仪的历史传统 一、礼生与祭礼知识的传承 二、祭礼中的女性角色及其历史演变 三、祭礼的区域个案研究——以明代山东莱芜为例 第二节 祭祀礼仪重建的动因 一、文化传统的强大内驱力 二、“原初”空间的神圣感召力 三、“礼仪经济”的基础支撑 四、家族组织的有效管理 第三节 祭祀礼仪重建的主要类型、构成与特点 一、当代祭祀礼仪的主要类型 二、当代祭祀礼仪的构成及特点 第四节 祭祀礼仪重建的社会文化功能 一、祭礼与乡土文化传承 二、祭礼与乡村社会治理 第六章 礼仪综合研究 第一节 宋代以降的家礼实践与乡村礼俗重建 一、朱熹的礼仪实践与《家礼》 二、朱熹《家礼》的传播与实践 三、乡村礼俗生活重建的意义 第二节 “人情”与中国日常礼俗文化 一、人情与中国传统社会 二、传统社会日常礼俗的人情表现 三、当代日常礼俗中的人情的两极化与社会文化认同的忧思 第三节 礼仪实践:当代乡贤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途径 一、乡贤的构成及其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传统 二、激活民间社会组织活力的尝试:山西闻喜民俗礼仪文化研究会的实践 三、以家族文化促进村落自治的努力:以浙江温州南氏家族祭祖为例 第四节 高校传统礼仪文化教育的路径建构与实践 一、高校传统礼仪文化教育的意义与价值 二、高校传统礼仪文化教育的路径建构 三、高校传统礼仪文化教育的实践 第五节 从墓园祭祀延续儒家“仁”道教化——兼谈马来西亚华人殡葬的礼仪传承 一、祭祀:实现慎终追远的根本 二、义冢:实践摄义归仁的载体 三、规则:成全族群意识的凝聚 四、礼仪:维续民德归厚的传承 附录 实践民俗学:人生礼仪研究的重要转向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