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托·斯·艾略特的《荒原》一诗因其丰富的引经据典和多种语言的杂糅,而变得晦涩难懂,然而,作为《荒原》一诗的原创性汉译者,赵萝蕤先生认为,“这首诗很适合于用直译法来翻译”,因为“直译法能够比较忠实[地]反映原作”。在学习艾略特诗歌与诗学理论以及七个《荒原》中译本的基础之上,作者携同课题组成员对赵萝蕤先生的文学翻译直译法理论与实践进行了初步的梳理、分析和讨论,对赵萝蕤先生翻译艾略特诗歌用典的独到之处进行了特别的关注,希望能够在艾略特诗歌创作用典及其互文性的理解和翻译方面为国内英美诗歌教学与研究作出自己的贡献。 目录 绪论“晦涩正是他的精神”——赵萝蕤汉译《荒原》直译法互文艺术管窥 第一节“畮涩精神” 第二节“感受力涣散” 第三节“历史意识” 第四节“个性消灭” 第五节“客观对应物” 第六节“形式不是一张外壳” 第七节“一堆破碎的偶像” 第一章“不失为佳译”——艾略特诗学及汉译《荒原》评论述评 第一节“一位T.S.艾略特的信徒” 第二节“一种独特的诚实”——叶维廉先生论艾略特的诗与诗学 第三节“博采众长,推陈出新”——袁可嘉论艾略特的诗与诗学 第四节“似同而非同的复杂关系”——张剑先生论艾略特的反浪漫主义诗学理论 第五节“文学翻译是文学接受”——董洪川论赵萝蕤汉译《荒原》 第六节“当前的翻译作品”——王誉公论赵萝蕤汉译艾略特《荒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