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本书以1927-1937年为主要考察时段,运用历史学、教育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突破昔日成果分散与零星的局限,采用历史比较法,对高校进行分类对比,对不同专业与区域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对策进行横向比较,探讨毕业生就业的异同与特点,客观公允地评价国家、社会与学校的作用。从社会转型的宏观视域,系统阐释大学生就业的总体走向与特点,力图还原当时大学生就业的真实状况,提出中国大学毕业生因所属学科不同,其就业呈现诸多差异。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清末民初全国高校的兴起与发展 第一节 中国近代高等教育体制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 民国时期高校数量呈走高态势 第三节 民国时期高校分布广泛 第二章 1927-1937年中国大学毕业生状况与结构 第一节 毕业生数量逐年递增 第二节 毕业生学科构成 第三节 毕业生性别结构 第三章 1927-1937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概况 第一节 民国时期高校毕业生就业概况 第二节 民国时期文科大学生就业难 第三节 理工农医等实科毕业生就业易 第四章 1927-1937年中国不同类型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 第一节 教会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及其对策 第二节 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及其对策 第三节 女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其对策 第五章 1927-1937年中国大学生就业对策及其成效 第一节 应对大学生就业的措施 第二节 安置大学生就业的成效微弱及其原因 结论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