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1. 不了解种姓制度, 就不能理解印度文化; 不知晓种姓制度在当代印度的变化, 就无法解析印度人行为的底层逻辑。
2. 鲜活的一手资料,采访不同种姓、不同职业的印度人,真实案例直观展现种姓制度在当代印度的表现形式。
3. 政治、经济和社会活动多角度透视,深入分析印度城乡社会发展。
4. 摆脱纯粹以文化和传统为中心的种姓制度观,构建一条与众不同的种姓制度发展轨迹
5. 从物质性入手建立比较框架,理解当今世界继续存在的社会差异 内容推荐 种姓制度是印度社会中一个充满争议的领域。种姓制度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当代印度应当不存在其容身之地,种姓制度将不可避免地衰落并自行消亡,这已成为印度城市大多数中产阶级的共识。但奇怪的是,并没有什么迹象显示,种姓制度会在不远的将来消失,相反,在21世纪初,它看起来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生命力。事实证明,种姓制度仍继续存在,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即使社会与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转变,种姓制度也没有消失。种姓制度的存续清楚地表明,人们对种姓制度的现实存在误解。我们该如何理解这个现实?作者对印度西北部的城市和农村地区进行田野调查和实证研究,追溯了印度种姓制度的起源和概念,调查了种姓制度与印度社会现代化及社会流动的关系,从政治、经济和社会活动等方面介绍了种姓制度在当代印度城乡社会中的存在形式和变化,分析了种姓制度长期持续存在和直到今天依然占据重要地位的缘由,并展望了印度种姓制度的未来。本书摆脱了纯粹以文化和传统为中心的种姓制度观,认识到种姓制度的物质性,对种姓问题的理论框架进行批判性研究,构建了一条与流行观点不同的种姓制度发展轨迹。 目录 术语表 前言与致谢 第2版导论 引论 种姓制度的概念 流行的观点 种姓制度的概念轨迹 第一部分 阶序与公民政治 第1章 污染和偏见:旁遮普农村不可接触制的残迹 不可接触制和“污染界限” 当代旁遮普邦的种姓制度和不可接触制 旁遮普农村的不可接触制 结论 第2章 暴行和反抗:达利特人对公民身份的主张 案例研究1 哈里亚纳邦杜利纳村5名达利特人惨遭谋杀案 案例研究2 旁遮普邦塔汉村达利特人主张权利 …… 第3章 种姓制度和民主政治:一种不同的观点 第二部分 新自由主义经济中的种姓制度 第4章 经商的达利特人:印度城市中个体经营的表列种姓 第5章 “忽视种姓”和企业招聘 第三部分 流动性与动员 第6章 社会流动和追求自治:拉维达西身份的整体概况 第7章 为尊严而战:德里国家首都辖区的达利特活动人士 结论 种姓制度的未来 参考文献 索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