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光学事业的基石(王之江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陈崇斌
出版社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系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丛书,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系列丛书之一。本书详细记录了王之江院士这位战略科学家的成长路径,具体阐述了王之江院士在光学领域卓越的学术成就与贡献,值得青年们尤其是科研青年们认真研读与借鉴。王之江院士敏锐的科学判断力和前瞻的战略眼光源自其开阔深邃的学术思维、独立创新的科学方法、植根于深处的爱国情怀。
目录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简介
总序一 韩启德
总序二 白春礼
总序三 周济
序一 王之江
序二 陈卫标
导言
第一章 敬业父亲升厂长 懵懂少年变学霸
敬业的父亲
懵懂少年
省立常州中学学霸
第二章 心向东北解放区 求学大连工学院
心向解放区
博览马列与科技经典
转学应用物理系
应用物理系老师们的教诲
第三章 潜心光学设计 创新像差理论
为了国家需要去做不喜欢的工作——光学设计
自学光学设计理论
仿制、自行设计与修复光学仪器
理论创新——高级像差理论的形成
光学设计工作得到严济慈的赞赏
第四章 祲入“肃反”“反右”,初品跌宕人生
成为“肃反”对象
连累新婚妻子丢了“党票”
获评八级助研和“吉林省先进工作者”
没戴帽子的“右派”
第五章 奠定应用光学发展根基 突破国防光学“要害技术”
开办光学设计培训班
“大跃进”运动中的先进典型
诊断“60号”任务光学设计失败的原因
设计“150工程”的光学系统
奠定中国应用光学发展根基
第六章 研制红宝石激光器 开创中国激光事业
研究激光——“大跃进”运动中的“黑题目”
制定红宝石激光器的实验方案
加工红宝石激光器器件
红宝石激光器成功出光
提高激光器装置性能
公开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研究成果
第七章 筹建上海光机所 开展激光反导探索
筹建上海光机所
接受“640-3”工程——激光反导任务
提高激光输出能量
超前提出高能激光的亮度指标
提高激光亮度与打靶实验
力主终止“640-3”工程
第八章 历尽艰难磨难 实现入党夙愿
“反动学术权威”
被抄家
遭受“特务”嫌疑审查
重返科研岗位
光荣入党
第九章 结交国际学术同行 建言光学发展大计
让五星红旗登上了外文期刊封面
主持中国加入国际光学学术组织活动
起草、制订强激光研究计划
指导“863-410”强激光主题探索
建议建立专利制度
主持制订光电子发展战略规划
第十章 紧跟国际发展趋势 开拓光学前沿研究
编写光学设计计算机程序
开展光信息处理与光计算研究
研制光刻机
研制自由电子激光器
开展激光分离同位素研究
第十一章 走上所长岗位 主持发展大局
坚持基础研究 反对研究所产业化
规范所务管理
加强研究生培养
推动上海激光技术研究所改革
第十二章 推进激光实用化 再讲光学设计课
开展半导体激光泵浦光纤激光器研究
兼任大族激光副董事长、总工程师
再讲光学设计课
第十三章 言传身教育子女 儿孙满堂享天伦
指导子女读书
助力长子成为激光专家
乐享天伦
结语
名师指教 奠定成才基础
国家需求 提供成才动力
善思笃行 成就独特科研品质
开拓创新 奠定中国光学事业基石
附录一 王之江年表
附录二 王之江主要论著
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我在不同时期的大风大
浪中度过了90多年,现在回
头看看,真是十分幸运。
1952年,我进入中国科学
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
研究所,当时正值国家的第
一个五年计划,到处百废待
兴,我有幸接触各种光学问
题,从而引发思考和学习,
并在完成各种课题的过程中
逐渐成长,得益于多年以来
一起工作的老同事、老朋友
们的帮助和支持,以及当年
中国科学院党组和所党委的
保护,使我在大风浪中没有
沉没。
我们的激光研究并不值
得赞扬,因为它并非首创,
不过是选择了一个好方向并
幸运地实现了。当时分析,
传统光学有许多目标不能实
现,是光不能放大之故,而
激光将会把光学面貌大大改
变。这个分析和激光出现后
的实际情况还是符合的。
现在年轻一代的工作条
件比我们当年要好得多,希
望你们好好学习,独立思考
,多作贡献。中国虽比当年
强盛得多,但是从根本上看
,还很落后。我们用来认识
世界的自然科学,比如数学
、物理、化学、生物学等,
几乎完全是外国人创立的。
从衣食住行到通信,生活上
的各种新技术也几乎是外国
人发明的,我们的创造发明
对人类的影响太小了。
希望年轻一代敢为天下
先,用中国的创造发明推进
人类社会向前更进一步。
2022年10月9日
导语
通过本书可以了解那些在科学中作出重大创造性成就和贡献、热爱祖国、学风正派的科学家
这本书资料真实可靠,可以更加翔实地了解院士的成长经历、家庭生活及学术成就。
全书语言流畅亲切,可以跟随作者的叙述走进院士的成长历程。
后记
与王之江院士结识始于
2008年,那时我刚刚确定
以中国激光科学发展史作为
博士论文研究内容,有幸在
上海光机所拜访了他。会面
时,看到我对中国激光科学
的发展历史不甚了解,王之
江院士非常耐心地向我讲述
了中国激光科学的发展概况
及相关文献线索,并安排时
任上海光机所办公室副主任
李芬女士带我到所里的图书
室、档案室查阅相关史料,
这为我顺利完成博士论文的
撰写奠定了重要基础。其后
,我与王之江院士的联系一
直未断,经常会通过邮件向
他请教一些激光发展史问题
,其间还到上海光机所拜访
过几次。在王之江院士的指
导和鼓励下,我的中国激光
科学史研究取得了一点小小
的成绩,相关研究也得到了
王之江院士、激光学术界以
及科学史界同行的认可。每
每念到他这些年对我的帮助
和支持,心中满是感激之情

在与王之江院士的交往
过程中,我于2011年就向
他介绍过“老科学家学术成
长资料采集工程”,提出要
为他写一本传记的想法,他
没有同意。2015年,我又
通过邮件提出为他写一本传
记,他回复道:“我讨厌那
种伪造的假历史。所以一向
拒绝采访、写传记之类。”
与此同时,上海光机所在
2013年启动了《王之江科
研生涯》的编写工作,也曾
提出为他写传记的动议,他
仍一口拒绝。由于王之江在
中国光学界的地位,提出写
传记被他拒绝这类事情应该
还有不少。2017年11月,
考虑到王之江院士已87岁高
龄,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
作不宜再拖,经上海光机所
领导同意,我再次向王之江
院士提出为他写传记的想法
,终于得到了他的同意。关
于同意我来写这本传记的原
因,王之江院士在不同场合
解释过,说是我发表的《历
尽艰辛锐意创新——中国第
一台红宝石激光器的研制》
那篇论文打动了他,他认为
那篇论文比较符合史实。所
以,在传记的撰写过程中,
他一再叮嘱我要忠实于档案
等史料,要像写“中国第一
台红宝石激光器”那样真实
撰写他的学术成长经历。
2019年,“王之江学术成长
资料采集”正式被中国科协
立项,王之江传记的撰写工
作正式开始。
为获得可靠的史料,我
先后到过上海、长春、大连
、北京、苏州、常州、深圳
等地调研,访谈了长春光机
所陈星旦院士和黄营生(同
事),北京理工大学姚骏恩
院士(同学),苏州大学潘
君骅院士(同事),大连理
工大学吴世法教授(同学)
,上海光机所姜中宏院士、
何绍康、高瑞昌、陈国华等
同事,上海激光技术研究所
聂宝成(同事)和沈冠群(
学生),大族激光副董事长
张建群,以及王之江的妻子
顾美玲、长子王颖等,他们
为传记的撰写提供了丰富的
口述史料和照片等原始史料
。在采集资料过程中,我还
得到了上海光机所、长春光
机所、大连理工大学、江苏
省常州中学等单位的大力支
持。上海光机所所长陈卫标
在百忙之中为本传记写序,
舒美冬、何绍康、高瑞昌提
供了编写《王之江科研生涯
》的所有资料,吴燕华主任
、岳文杰、陶玲、赵纯、杨
洁等为采集档案等史料提供
了诸多便利和无私帮助。长
春光机所董佩茹多次为我查
找相关档案,大连理工大学
校史馆刘思远、江苏省常州
中学陈晓霞、大族激光陈碧
艳也在资料采集方面给予了
无私帮助,很多参与采集的
同行、专家也提供了一些帮
助,这里不再一一列出。在
此对以上所有为本传记撰写
提供大力帮助的专家、学者
以及工作人员表示衷心的感
谢!
王之江院士一直活跃在
科学前沿,长春光机所和上
海光机所保存了大量关于他
的档案史料,其中包括他创
新高级像差的手稿、设计第
一台红宝石激光器结构的手
稿、领导开展“640-3工程”
过程的手稿等大量科研档案
,还包括为王之江落实知识
分子政策、入党手续、担任
所长时的工作总结等系列文
书档案。同时,王之江的人
事档案也保存了他撰写的几
份个人自传,这些原始档案
为本传记的撰写提供了坚实
的史料基础。丰富的档案史
料,加以大量的口述访谈史
料、原始论文以及王大珩等
与王之江联系密切的科学家
传记内容等,且有不同类型
的史料相互佐证,基本保证
了本传记内容的真实性与客
观性。
传记撰写期间正值新冠
疫情时期,因王之江院士居
住在美国,我无法与王之江
院士面谈传记内容,但一直
通过邮件保持着联系,每完
成一部分的撰写,就发给他
审阅。王之江院士会在很短
的时间内对文稿中部分与史
实不符的地方进行订正。比
如1964年秋输出能量为104
焦的钕玻璃激光器的钕玻璃
棒长度值,《无华的演绎—
—姜中宏传》中记录为1米
,我最初也采用了这一数值
,后经王之江院士订正,才
将钕玻璃棒长更正为15厘米
。经王之江院士订正的内容
还有很多,这里不再一一列
举。
王之江院士是当代中国
光学学科的奠基人及其发展
见证者,通过这本传记,我
们不仅可以了解到王之江院
士创新、奉献的科研经历,
同时还能了解到当代中国光
学发展的一些重要史实以及
很多不为人知的历史细节。
比如,中国特色应用光学理
论体系是王之江创立的,新
中国第
书评(媒体评论)
科技一定不断进步创新
,假如要跟上时代,改行去
做过去并不存在的行业,也
许是必然的。这就要不断学
习、独立工作,独立思考的
基础是独立学习。
——王之江
王之江是新中国成立以
来最早的光学系统设计的学
术带头人,完成了国家急需
的中程导弹试验所用的大型
光学电影经纬仪“150工程”
等大量精密光学仪器的光学
设计任务;建立了一套以英
国和苏联设计方法为基础的
光学设计方法体系,编写了
《光学设计理论基础》一书
;开办了光学设计培训班,
为我国初始建立光学工业事
业培养了第一代光学设计人
才;使长春光机所不到10年
就形成了我国的一个光学设
计中心,掌握了光学设计的
自由。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
国工程院院士 王大珩
精彩页
王之江(1930-),籍贯江苏省常州市,中国科学院院士。1952年毕业于大连大学工学院应用物理系,1952-1964年在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简称长春光机所)工作,1964年起在上海光机所工作,曾任上海光机所所长、中国光学学会副理事长等职位。王之江是中国应用光学学科基础理论体系的创立者和应用光学实践的学术带头人,是中国激光科学事业的开创者,为中国光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王之江对中国光学事业的卓越贡献体现在中国应用光学学科体系的建立过程之中。应用光学是以研制光学仪器为目的的一门技术科学,其工作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通过理论计算与分析确定光学系统的组成,即光学设计;二是依据光学设计通过光学加工、光学检验、机械加工等支撑技术制造出光学仪器。由于现代光学仪器有时由多达数十个光学元件组成,各元件的曲率、厚度、位置等制造光学仪器的依据是通过光学设计的理论分析与计算来确定的,因此,光学设计才是应用光学的核心和灵魂。中国特色的光学设计理论体系,是王之江在大量光学设计实践基础上通过理论创新创立的。
1952年,王之江到中国科学院长春仪器馆参加工作后,接受王大珩的指派承担了仪器馆的光学设计工作,先后完成了望远物镜、显微物镜、照相物镜等大量光学系统的设计。在这些光学设计实践的基础上,他于1956年创立了新的高级像差理论,解决了英国、德国两个应用光学学派在高级像差分析方面存在较大缺陷的问题,并由此奠定了中国特色光学设计理论体系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他于1957年面向长春光机所全所,1958年、1959年面向全国各光学机构开设光学设计培训班,为中国培养了第一代专业的光学设计人才。这批人才很快成长为中国光学事业的中坚力量,其中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薛鸣球、中国科学院院士母国光(1956年在长春光机所进修时名义上的导师是龚祖同,实际上是在王之江开设的光学设计培训班学习)等杰出人才。在光学设计培训班讲义的基础上,王之江编撰的《光学设计理论基础》于1965年出版发行,该著作的出版标志着中国特色的应用光学理论体系正式形成,至今仍是中国光学设计从业者的重要参考。
王之江对中国应用光学学科发展的贡献还表现在光学设计的具体实践之中。20世纪50年代,王之江完成了多达数百件光学设计,其中包括高温金相显微镜、多倍投影仪、广角长工作距离物镜、大孔径照相物镜、变焦距照相物镜,以及“两弹一星”任务中测定中程导弹飞行轨迹的“150工程”——大型电影经纬仪的光学系统(测量洲际导弹再入大气层飞行轨迹的“远望一号”测量船上的光学系统采用的也是这一设计)等精密光学仪器的光学系统设计,为国家急需精密光学仪器的研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应用光学学科的建立与发展,离不开严济慈、龚祖同、王大珩等老一辈光学家的突出贡献。严济慈在抗日战争时期曾领导研制过一些光学仪器,并培养了一批应用光学人才;龚祖同、王大珩是国民政府为满足国家对军用光学仪器维修和保养的需要而派遣到欧洲专门学习应用光学的光学家,龚祖同曾于1939年完成了中国第一个军用双筒望远镜的光学设计,领导完成了中国第一埚光学玻璃的熔炼等重要工作;王大珩领导建立了中国光学事业的摇篮——长春光机所,培养了中国光学事业的第一代“科班人才”,领导完成了“150工程”等系列国防尖端光学仪器的研制,因贡献特别突出,王大珩有“中国光学之父”之称。但是,中国应用光学学科建立的几个重要标志——中国特色应用光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光学设计专业人才队伍的培养、实现象征国防尖端光学仪器“要害技术”突破的“150工程”的光学系统设计等工作都是王之江完成的,王大珩等老一辈光学家的贡献主要体现在技术支撑体系的建立与学科建设的组织方面,因此王之江在中国应用光学学科建立中的贡献丝毫不亚于老一辈光学家,某种程度上来说更为关键,是建成中国应用光学学科“大厦”最重要的基石。
当然,王之江对中国光学事业最具影响的贡献还在于他领导开创了中国的激光科学事业。1961年9月,在世界上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诞生仅1年3个月后,王之江领导实现了中国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的成功运转,标志着中国激光科学事业正式开创。由中国科学家独立开创这样一门学科,在当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历史中是极为罕见的。能够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迅速跟上激光科学的国际发展步伐,王之江创新的物理思想和独特的激光器结构设计发挥了关键作用。
中国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成功运转后,基于激光潜在的军事应用前景,王之江于1964年受命领导开展了进行激光反导探索的“640-3”工程,在长达13年的艰苦探索中,王之江凭借敏锐的科学洞察力为工程开展指引了正确方向,并领导团队创造性解决了激光理论、技术及工艺等一系列问题,将高能钕玻璃激光的输出能量、光束亮度提高到了至今仍是国际学术界已公布数据的最高水平,有力推动了中国激光科学技术整体水平的发展。
P1-3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14:4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