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朝夕琐记(梁漱溟讲谈录1970-1976) |
分类 |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
作者 | |
出版社 | 中国文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是梁漱溟晚年寓居时期与小友陈维志的部分谈话集录,由陈维志根据个人笔记和回忆整理而成。全书以八个章节记录了1970-1976年间梁漱溟对陈维志的部分谈话内容。这些谈话多简短而零散,但涉及广泛,包括自我认识、治学与著作情况、哲学与宗教、人物评价与回忆、东西文化与历史的比较、对社会与政治的认识、对人生的认识、健康与养生等。以上内容因系对梁漱溟日常聊天的记录,不同于梁漱溟其他系统的学术专著,故读之轻松活泼、通俗易懂;同时也是梁漱溟晚年思想的独特呈现,对于了解、研究梁漱溟晚年生活和思想情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此外,为方便读者了解谈话的背景等具体情况,本书在每段谈话内容下附梁漱溟当天日记,以资参考。 作者简介 梁漱溟(1893-1988),蒙古族,原名焕鼎,字寿铭。中国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国学大师、爱国民主人士,主要研究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后一位儒家”之称。 梁漱溟受泰州学派的影响,在中国发起过乡村建设运动,并取得可以借鉴的经验。一生著述颇丰,存有《中国文化要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唯识述义》、《中国人》、《读书与做人》与《人心与人生》等。 目录 第一讲 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自己的性格 自己的特点 “天命” 喜欢的对联 我一生作的唯一一首诗 我的学识 我的社会地位 自己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 自己的座右铭 要善于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自己的身体 自己喜欢的几句名言 第二讲 书斋生活杂谈 《中国理性之国》第四章 我心中三位学习的榜样 伍氏大学篇综述要点 《我的自学小史》 《我的自学小史》第十三节“学医又学佛” 《我的自学小史》第十二节“出世思想” 《我的自学小史》第十四节“父亲对我的信任且放任” 《我的自学小史》第十五节“当年倾慕的几个人物” 做事与学习及成功与失败 《我的自学小史》第十六节“思想进步的原理” 《我的自学小史》第十七节“东西文化问题” 学习中共五十年党史的感想和认识 《我的自学小史》第十八节“回到世间来” 《人心与人生》一书 清季以来的学术变迁 儒家大旨 明末清初几位大儒 《柳文指要》一书 《人心与人生》一书写作的思想基础 自己著作之间的关系 明儒陈白沙 为伍庸伯先生作传 作文要点 孔子的教与学 心理学 范文澜先生著《中国通史简编》 再谈心理学 对《史记》一书的评价 《中国文化要义》 孔子之学 孔孟对待阶级问题 对老子的认识 值得读的几本书 宋儒朱熹 我写如何评价孔子文章的要点 学术分类 关于《人心与人生》 再谈《人心与人生》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与《中国文化要义》两部著作的不同点 自学的方法与心得 读李贽《焚书》 《人心与人生》一书的“书成自记” 第三讲 中国人的哲学和宗教 道教功夫 道教协会会长陈撄宁 访章士钊先生谈佛法与普及的问题 欲望 中国人对宗教的态度 道家、儒家的复兴 佛教三法印 人与动物的知与行 佛教中的禅宗 佛家与儒家 道教与道家 佛家的“三有” 中国哲学问题 佛法感觉问题 佛学出世间法 佛学中“因缘”“所缘缘”等名词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及对儒、释、道的认识 唯物与辩证唯物主义 佛学中的禅宗 人死后精神是什么样呢? 佛学中之“五蕴”的内涵 道家 唯物主义辩证法 宗教与科学 佛学中“比量”“现量”之区别 佛教 第四讲 忆往谈旧 山西阎锡山 清末民初武术家杜心武 熊十力与陈铭枢 清末维新改良派人物康有为 近代著名爱国实业家、民生公司创始人卢作孚 1938年初任山东省政府主席的沈鸿烈 清朝末年著名学者、革命思想家章太炎先生 教育家、政治家章士钊先生 初访延安对毛泽东的印象 国民党山东省主席韩复榘 我所见到的袁世凯 美国五星上将马歇尔 我与冯玉祥将军的往来 访冯友兰于家中的谈话 我的父亲 刘绍先先生 我与伍庸伯、李济深两先生结缘 梁启超的学力及为人 印度伟人甘地 胡适一则逸事 周善培(孝怀)先生 赠书训勉维志 赠维志训勉之词意思 开国元帅刘伯承 张东荪教授逸事 第五讲 东西文化比较观 秦朝郡县制及罗素所见中国文化三大特点 人生三个问题、人生三种态度 中国社会与欧洲社会不同 对中国文化的展望 中国文化 清朝顺治皇帝与乾隆皇帝的区别 身家、国、天下 民族问题 欧洲宗教改革 本能、理智、理性 中国历史分期及儒、道、墨三家 西方现代文化的三要素及英国哲学家罗素对中国的认知 中西方人礼文不同 世界文化三大体系与我心中完整的社会发展史观 柳诒徵编著《中国文化史》 武术中内、外家拳 如何评价孔子 中国文字学史 读《国语》与《左传》的感想 东方社会与亚洲经济的意义 英国科学家李约瑟的文章 再评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及宋朝名相王安石 周一良编《世界通史》 参观历史博物馆出土文物有感 近作《试论中国社会的历史发展属于马克思所谓亚洲社会生产方式》一文 欧洲文艺复兴 孔子、孟子 中国文化的长处与民族精神 第六讲 中国的道路 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的成立及前期的活动 在全国政协学习小组会上,讲“改造世界观”的发言内容 创建河南村治学院 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之创建 赴日本农村参观感想 参加旧政协、担任民主同盟秘书长 关于诸党合作体的设想 社会本位的教育系统草案 欧洲西方政治 再谈西欧政治制度 西方政治制度 我对国民党失败的一点感想 我对中国共产党取得胜利的一点体会 1955年、1956年、1957年经历之事 对抗美援朝的认识 溥仪回忆录《我的前半生》 《人民日报》发表“恩格斯怎样批判先验论” 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 中美关系 中国党派不同于外国 三十年代国民党党统问题之争及我的政治主张 与日本的关系 全国政协组织在京委员赴河南、广东、湖南三省视察学习的体会 山东乡村建设诸事 谈梁启超与蔡元培两先生 序言 我与恩师梁漱溟 梁漱溟先生是我的老师 更是我的恩师,他视我为孙 辈,所以对我格外地包容和 爱护,他在我身上倾注了不 可计量的精力和时间,使我 这个无知的青年成熟起来。 我的书桌上一直放着两 册邓九平先生主编的《谈恩 师》。其内容不言而喻,都 是社会名人、学者及成功人 士用文字来记述自己求学时 得到恩师的教诲与帮助,而 久久不能忘怀。他们的回忆 录有很高的真实性和可读性 ,他们在近现代学术界都有 着非同一般的影响。这部书 在中国人物传记史上占有重 要的历史性地位,是不可多 得的历史资料。 我只是恩师(以下皆称 先生)在他晚年用心培养的 一个年轻人。在那个特殊的 年代,一位老人谆谆教导一 个年轻人,而他的谈话讲学 内容又被记录下来,形成大 量的笔记而保存下来。在那 个读书无用论流行的时代, 出现这种教与学的关系,虽 不能说是独有,但也是罕见 的事。 先生已经仙逝30年有余 了,我除整理了先生口述的 《梁漱溟年谱稿》外,还写 了几篇文章来纪念先生。但 在我手中还有1970年至 1976年间先生与我谈话讲 学的记录资料,这些资料非 常珍贵,已有近50年。我已 年近七旬,时不我与,必须 抓紧整理出来,以作为我对 先生终生的感恩。 先生与我相聚基本都在 他家中,而且大多是在清晨 与傍晚。当时我已参加工作 ,须每天上班,并且每月只 有两天的休息时间,只有早 晨与傍晚是属于我的业余时 间。在先生搬离朝阳区新中 街的二居室前,与先生的相 晤大致如此。我在利用这些 时间帮助先生与师母做一些 二老力所不能及的事之外, 就是抄写先生的稿件,一式 两份,一份交先生保留,另 一份由我学习保存。在先生 房间内,窗前放一张硬木老 式写字台归先生使用,另一 张向全国政协借的日式写字 台归我使用,几年下来所抄 写的先生书稿也已盈尺有余 。 先生一生都是严谨的人 ,几乎没有什么爱好,烟、 酒、茶从无沾惹,即使是诗 、词、书画、古玩玉器、珍 本书、琴、棋、墨砚也无一 收藏爱好。从先生身上找不 出从清末、民国到解放后那 种文人的任何气味,这在近 代诸多名人大家中实属罕见 。 我和先生相见,一般上 来先谈天气再谈新闻。他有 几十年不变的听早间新闻的 习惯,或因时事引出一些话 题,对国际新闻尤为上心; 或因某名人去世,对名人的 籍贯、家庭、事业有何成就 ,不假思索脱口而出,他之 博闻强记非常人所能。我常 叹日:“非常人也。” 先生见我年轻好学,且 没有年轻人的轻浮之气,凡 我请问的事或他思考的事或 临时所遇之事,就像聊天一 样与我讲述一番。每次聊天 从一两个小时至五六个小时 不等,先生皆顺口而出,无 须有什么资料在手,而我则 如旱地接雨露般细心聆听, 手中以纸笔相随作些谈话记 录,以备退而学习反思。不 想,如此五六年间积少成多 ,整理成文字已几万字有余 。在先生的日记中大多可见 与我谈话的内容,就此看出 似是闲聊实则是先生苦心在 教育培养我。 先生的家就是我最好的 课堂,当时的教育奠定了我 的人生基础。站在先生的身 旁来观察世间的一切,这就 有着不同寻常的高度。没有 与先生的朝夕相处,就不能 使我立体全方位地了解世间 的人和事,就不能真正体会 一个伟人贤者的胸怀。如若 只是从文字文章里面去了解 人与事,那只是一个平面的 理解,与真实的人与事有着 很大的距离。 先生与我的相遇是偶然 也是必然,我从第一次见到 先生的那一刻起就产生了追 随先生的想法。1969年先 生时年75岁,而我只有18 岁。年龄相差甚大,倒像是 上天派我到他身边做护法童 子。在我心中对先生一直是 “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 其言也厉”。 纵观先生一生,虽清苦 ,但也绝无衣食之忧。他生 活简朴却轻视金钱。他认为 钱只要能满足自己的衣食住 行即可,从不购置不需之物 。先生每月从全国政协领取 260元补贴,除去必付的房 费、水费、电费、月票及简 单生活费外,余下的钱大部 分用来资助一些生活窘迫的 朋友与学生,而我也是先生 每月资助10元补贴生活的人 。他的手中几乎没有什么存 款。先生对我说过,钱不要 分彼此,只要把它用到正当 的地方就好。 先生勤俭的一生体现在 方方面面。他茹素,每顿饭 食量很少,但决不浪费一点 食物。每次早出在外吃早餐 ,一般是油饼豆浆,油饼酥 脆难免有碎渣掉落桌面,他 皆一一拾起放人口中。 …… 1988年6月16日上午,先 生亲属打电话告知我,先生 已住院多日。我下午立即前 往探望。其室外有心电图监 测,我视之良久,其心电图 显示毫无异常处。入病房内 见先生侧身蜷卧于床上,面 色无华,神倦懒言,只招手 示意与培宽大叔谈。只见床 褥单上黄色污渍多处,急询 问在侧陪侍的先生长子培宽 大叔。培宽大叔云:“医生 诊断为肾功能衰竭,化验肾 功能指标高,让先生服用中 药生大黄和生大黄煎汤灌肠 ,以解肾功指标之高。”我 听后言:“请培宽大叔立即 要求医生停止使用此药,可 请中医会诊 书评(媒体评论) 我认识到他是一个我一- 生所见到的最认真求知的人 ,一个无顾忌,无畏惧,坚 持说真话的人。 ——费孝通 梁漱溟与鲁迅是20世纪 中国最有创造力的思想家。 梁漱溟领导的乡村建设运动 ,是构思宏大的社会改造试 验,尝试将西方现代化的优 点与中国文化的优点融合起 来,为此进行了积极而可贵 的探索。 ——林毓生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