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欲望行星(人类时代的地球)(精)
分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作者 (美)唐纳德·沃斯特
出版社 贵州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对食、色、繁殖的饥渴是地球上有80亿人口的原因。在地球上生活意味着不断地欲求,这些欲望带来不断增大的人口密度,后者正是文明得以出现、维持的根本物质要求。
我们的内在自然推动着大部分人摈弃觅食、发明农业,造成了深刻的社会与环境后果。同样的自然此后驱动我们迁往新的土地,创造新的产业与帝国,发动战争,容忍高度不平等的社会秩序,制造污染,每当我们陷入物质性极限时,驱动我们寻求创新。
人类的欲望一再驱动我们征服地球上某处新的地方。换句话说,地球正是欲望的家园行星。
目录
鸟瞰
导论 这生生不息的行星
第一章 奥纳海滩所思
第二章 遗失的钟表
第三章 真正的伊甸园
第四章 蹒跚进入农业
第五章 易碎的蛋:权力的兴衰
第六章 第二地球的发现
第七章 无尽财富之梦
第八章 好粪土
第九章 生态+文明
第十章 希望的空寂摇篮
尾声 将来之事
译后记 拒绝“愚蠢的智识一贯性”
导语
本书摒弃了以往环境史著作所惯常采用的人类中心主义视角,在思辨地沿革西方历史学传统的基础上,从更广阔的行星视角审视人类20万年来的地球故事。由此,人类与其家园行星之间的物质性关系取代人类主体,成为书中的核心论题,而对人类历史的论述也不再仅仅限于短短四五千年的“文明”时期,而是扩展至人类作为物质性存在的长达20万年的漫长时段。通过本书,我们会看到人类如何在直觉与欲望的驱动下,与家园行星展开一系列能量与物质的迷人纠缠,正是在这种纠缠中,人类得以作为自然的一部分而被创造于一部广阔的行星史中。
◎文明诞生之前人类的生存状态是什么样的?
◎农业如何改变了人类与自然间的统御关系?
◎权力兴衰的物质演化基础是怎样的?
◎粪便在人类物质的再生产中发挥着怎样的重要作用?
书评(媒体评论)
这是一部涉及史前史、物质史、动物史、思想
史、知识史、情感史等多学科的宏大行星史。作者
为我们描述了另一幅世界画卷:人类只是自然的一
部分,我们自身的欲望是与万物相联系的,人类中
心主义是需要反思的。
作者多用比较方法,擅长用数据说话,以事实
突破那些“肤浅思想的小怪”,对当代学术史上的
重要事件和趋势深入剖析,得出独到见解。每章开
篇都有引人入胜的故事,一旦打开阅读就很难放下
。既有对学术史的回顾,又有对未来的展望。此书
堪称环境史学术百科全书。
——上海师范大学世界史系教授 陈恒
这是一部在主题、方法、论述和思想性等多个
方面都具有惊人深度的“深历史”,有力地示范了
历史学家应如何以重新讲述历史来向时代主流做出
抗辩,从而揭示未来更多的可能性。回到人,回到
人性,回到人与外部世界的统一性,作者把社会与
文化的演化看作自然演化的有机组成部分,由此建
构出多元辩证世界观,以取代我们长久以来深陷其
中的二元辩证世界观。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罗新
从行星地球的整体出发,以人类欲望为基石,
将人类历史全景置于一个更加行星性的、物质性的
、自然性的框架之内。借此撰写一部个性鲜明的大
历史,贡献环境史家的大智慧,体现了人文学者的
大关怀。这一切终将证明,《欲望行星》必然会成
为生态文明新时代的新经典。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梅雪芹
这是一位理当心如止水的耄耋智者,以其汪洋
恣肆、不可遏止的犀利之笔,对当今全球喧腾不已
的“人新世”(亦译“人类世”)话语展开极具颠
覆性的思想批判,其以人类个体微观层面无止尽的
欲望冲动和繁殖行为为中心而书写的另类大历史,
值得每一位忧心人类及其所栖息的行星地球未来命
运的读者,为之思索,为之争鸣。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 夏明方
精彩页
导论 这生生不息的行星(节选)
我们对自身认知的模糊不清可能部分缘于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学中日趋分裂的专业化。我们无法看到将我们联结在一起的同一种人类自然。它是将我们所有人结合为一个物种的链接,也是结合“历史”与“演化”的链接。它也是一个遗失的链接,因为至今仍然有专业人士否定其存在。显然,这一观念对很多人而言太伤自尊、有失体面,而且荒诞不经。但是,如果没有对人类自然共通的信念与共有的定义,我们人类将执拗地寻找差异,形成一个个愈发敌对的阵营。我们将不仅遗忘彼此联结我们的生命性链接,也将遗忘我们在自然中的位置。如果我们否认人类内在存在着一种自然,则我们也将否认地球存在着自然,或者否定地球的万千孩子在存在意义上是一体的。
尽管人类自身拥有一种自然是可以追溯若干个世纪的古老观念,但是,重启这一遗失的链接需要时间,同时可能遭遇很多的阻力。我们或可从重新检验一些更加古老的前科学的理解开始,询问它们是否可以帮助我们唤醒、重组这一概念。例如,在古代中国,“人性”在数个世纪中都是一个活跃的话题;没有人真正质疑它的存在。重现这一智识遗产能否帮助我们在更为行星的层面思考问题呢?
我们或可回到2500年前中国战国时期的《孟子》这部儒家经典。孟子无疑认同人类天性的存在。他生活在今天的山东省,彼时在那片土地上,农民们挣扎求存。生活在彼时彼处,孟子无从知道天体物理学中的大爆炸理论,或是形成期中的行星状况,抑或通过自然选择而进行的演化,但是,他认识到人类物种有一种由天地形塑的共有天性。在《孟子》中,我们读到了这一简约的表达:食色性也。直至今日,中国人仍在频繁使用这句话,它告诉我们人类的天性由强烈的欲望构成,其中最强大(但并非唯一)的欲望是食与色。
这一表达并非出自孟子本人;而是出自另一位哲学家(或可能是其弟子)告子。人们将之记录下来传至后世,同样被记录的还有孟子的态度,他并没有驳斥这一表达,但是提醒人们应当警觉其过度简化的危险。孟子质疑道,难道人类仅有两种欲望?难道这些欲望在不同人身上完全一样,抑或它们存在个体差异?换言之,他提出了重要的复杂性,但是并没有否定人类共有的天生欲望的存在。他所增添的内容是人类自身拥有一些“道德萌芽”[四端]。在我们中间,道德性如同农夫花园中的胡萝卜般生根发芽,长成支撑我们存在的天性的一部分。这位圣人言道,我们应当承认这些萌芽的存在,但是不要揠苗助长,而应当精心培育,滋养其发展。 孟子以教导其弟子相信性善著称,但是他从来教导的都不是一种盲目的信仰。他认为欲望可能是自然而良好的,但是在我们的内在生态中,仍然存在着重要的道德萌芽。
这种对人性的复杂而精微的理解将在查尔斯·达尔文以及演化生物学家那里得到回应,他们同样承认我们自身纠结的种种欲望,但是同样指出在欲望与内在约束之间存在着张力。达尔文在《物种起源》(1859 年)中论述了食欲,在《人类的由来》(1871年)中讨论了性欲。同告子一样,他视这两种欲望为演化的主要驱动力;但是如同孟子,他补充道,道德同样是人类天性的一部分,自我们的物质性身体中出现,当欲望变得具有毁灭性时,道德将制约它。因此,一位古代中国哲学家与一位现代英国科学家达成共识:在人类自身中间存在着自然,或者说多种自然的错综成长,内生的仁爱之性与内生的享受安乐、繁衍子孙的欲望形影相随。
与孟子和达尔文相反,很多人遵循更为传统的犹太 - 基督教态度,他们虽然承认人类可能具有某种天性,但是认为它是自私的、堕落的、邪恶的。因此,我们必须对抗自己的天性,以免其毁灭、毒害我们,在我们的内在留下一片荒芜。他们指控我们的天性是导致世界上所有战争与不公的缘由。但是假如我们的天性自然如此糟糕,那么地球也必然如此。地球应当为暴君、战争贩子、刻薄的银行家、种族优越论者、“暗黑撒旦崇拜的恋童癖”负责。在这些悲观主义者看来,地球及其对人类的馈赠都应被弃绝。
我并不认为人类已然变成吞噬行星、道德沦丧的肆虐怪兽。事实上,我们对地球造成的破坏可能无法与更新世中破坏力巨大的冰原相提并论。无疑,我们面对严重的环境问题时,应当继续尝试理解其历史渊源,找寻解决办法。然而,行星并没有被毁灭。我们的道德萌芽也没有枯萎死亡。与之相反,它们仍在生长,仍在影响着我们的欲望。在这些内在欲望中,似乎存在某种对抗我们的劫掠以保护地球行星的欲望。
此书绝无意鼓动人类的狂妄自大,或者迎合如否定气候变化之类的论调,但我们同样需要避免危言耸听和夸大我们的恐惧。我们应当尝试理解人类自然的角色与现实,而非贸然为那些内在渴望及其与我们道德萌芽之间的关系盖棺定论。我们中没有人,甚至那些富有的白种西方人,能够行使如他们想象那般巨大的力量,或者扮演如一些人所认为的那样恶劣的角色。至不济,在我们证明人类自然有罪之前,它仍应被视为无辜。当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19:3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