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继“戊戌变法史事考”《初集》《二集》后,茅海建教授第三部新论结集。 全书五篇重磅文章:从康有为与光绪帝的关系入手,讨论康在戊戌变法中的主导作用;从经学史的视角剖析康“大同三世说”的发展脉络和学理依据;考察康有为走到政治舞台中央的晋身之路;深入挖掘张荫桓的前后经历,检讨清朝高层外交政策上的方向性错误及边疆危机的产生。最后对戊戌年光绪帝改革谕旨的研究,与此前讨论康、梁的政治思想与政策设计成为姊妹篇,以最终确立戊戌变法的性质。 戊戌变法是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影响深远的改革运动。茅海建教授积20余年之功,矢志不渝地考索、撰述,此书是第六部著作。至此,通过扎实的史料释证,基本上完成了对整个变法所有重要细节的拼图,“史实重建”的工作告一段落。 作者简介 茅海建,1954年出生于上海,“文化大革命”时,读小学五年级,随后参加“革命” “学工”和“学农”;16岁去当兵(当时被认为是最好的出路);23岁上大学(1977一1980,中山大学历史系),属最后一届工农兵学员;26岁读硕士研究生(1980—1982,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师从陈旭麓先生;毕业后到军事科学院工作,编辑《百科全书》;1989年以少校军衔退役,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工作。读书仅10年,军龄却有19年。 此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工作10年,先后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1999年,任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2008年,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现为澳门大学历史系特聘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研究的课题有两项: 从1980年读研究生时起,主要研究两次鸦片战争及该时段的政治与外交,用了18年的时间,先后著《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1995)、《苦命天子:咸丰皇帝奕詝》(1995)、《近代的尺度:两次鸦片战争军事与外交》(1998)。该项研究已经结束。 从1998年起,主要研究戊戌变法,已经用了17年的时间,先后著《戊戌变法史事考初集》(2005)、《从甲午到戊戌:康有为(我史)鉴注》(2009)、《戊戌变法史事考二集》(2011)、《戊戌变法的另面:“张之洞档案”阅读笔记》(2014)。该项研究尚未结束,仍在进行中。 另著有学术随笔集《依然如旧的月色》(2014年)。 目录 自序 戊戌时期康有为与光绪帝 一 最初的接触 二 弭兵会与“上清帝第六书” 三 四月二十八日光绪帝召见康有为 四 康有为上书与光绪帝的改革谕旨 五 进呈图书 六 保全康有为 七 懋勤殿设置与七月三十日、八月初二日谕旨 八 康有为的“罪名” 再论戊戌时期康有为的“大同三世说”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大同”与“小康” 三 “《春秋》始于文王,终于尧、舜” 四 何休的“三世”说 五 “尧、舜为民主” 六 “中国古固有议院” 七 早期思想因素及其演变 八 梁启超的“三世六别”和“无总统”“无国家” 九 简短的结语 康有为与“弭兵会”——兼论翁同龢荐康有为说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李提摩太等人的宣传 三 唐才常著文“弭兵会” 四 康有为一派的想象与设计 五 翁同龢与康有为私会:高燮曾附片的背景 六 总理衙门的处理结果 七 再释翁同龢荐康有为 八 高燮曾荐康有为入弭兵会的余响 论张荫桓——以光绪二十三年(1897)出席英国女王庆典为中心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张荫桓其人其事 三 光绪二十三年张荫桓一行出席英国女王庆典 四 张荫桓对国际形势的预判 五 清朝外交“新”体制与“以夷制夷”政策的失败 六 张荫桓的最后时光 戊戌年光绪帝改革谕旨研究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光绪帝的改革谕旨及其催生的原因 三 “诏令频下”与清朝决策机制 四 结论 征引文献 序言 史学不是让人感到轻松 的事业。 一项史学研究逐次深入 ,研究者自然就会发现,需 要研究的内容还有很多。由 此开始了漫长的行程——从 “甲”到“乙”,从“乙”到“丙” ,从“丙”到“丁”……可以持 续延伸到很远。但是,研究 者的最终目的,依旧还是“ 甲”,需要回答的问题,依 旧还在“甲”之中;研究者也 必须经常提醒自己,不能走 到哪儿算哪儿,需要及时回 归原点。这是就一般的史学 研究者而言。 我个人的情况更是如此 。我比其他的史学研究者花 了更多的时间,走了更漫长 的路,尽管我时时在心中呼 喊,要回到“宏观叙事”的阳 光大道上来。 就“戊戌变法研究”而言 ,我的基本想法是:先进行 “史实重建”,将主要事实厘 定清楚,于是便有了《戊戌 变法史事考初集》《戊戌变 法史事考二集》的展开;然 而,在此进程中,我的注意 力分次转向研究康有为《我 史》(《康南海自编年谱》 )、张之洞档案和康有为、 梁启超“大同三世说”思想, 于是又有了《从甲午到戊戌 ——康有为〈我史〉鉴注》 《戊戌变法的另面——“张 之洞档案”阅读笔记》《戊 戌时期康有为、梁启超的思 想》。虽说多次转向都已经 证明了“物有所值”,但路走 得太多,离最终目标也就太 远。我必须回到最初的“甲” ,结束过多的伸延;于是, 便有了本书的撰写。 就本书的内容而言,一 共由五篇文章组成:第一篇 《戊戌时期康有为与光绪帝 》,是对过去的研究进行总 结,确立康有为在变法中所 起的主导作用;第二篇《再 论戊戌时期康有为的“大同 三世说”》,是对自己以往 的研究进行梳理,从经学的 角度说明康有为及其党人该 学说的学理依据;第三篇《 康有为与“弭兵会”——兼论 翁同稣荐康有为说》,是重 新思考康有为作为一名工部 侯补主事的微官,是如何能 够进人到政治舞台的中央, 并对翁同毹荐康说做出新的 解释;第四篇《论张荫桓— —以光绪二十三年(1897) 出席英国女王庆典为中心》 ,是对戊戌变法中的重要人 物张荫桓进行深入分析,说 明清朝高层最了解外部事务 的主管官员,对世界帝国主 义扩张的基本手段与长时段 态势仍有隔膜,而主张“圣 学”绝对价值的守旧官员, 反对张荫桓,反对变法,最 后使国家陷于危难;只有最 后一篇,即第五篇《戊戌年 光绪帝改革谕旨研究》是在 原定计划之内的,与《论戊 戌变法期间康有为、梁启超 的政治思想与政策设计》成 为姊妹篇,以能确立戊戌变 法的性质。 写上这些哕哕唆唆的话 ,是想表白心中的无奈—— 尽管知道还有许多很有价值 的题目可以继续伸延,值得 再度深入,显示出近乎无限 的“可能”,但所有的理智都 一再提醒我,我对戊戌变法 的细部研究应当“收官”了。 眼见着那些诱人的果子,只 能当作没有看见。本书以《 戊戌变法史事考三集》为题 ,也有意说明“史实重建”工 作的告一段落。事不宜过三 。 本项研究得到了诸多机 构与个人的帮助与支持,我 的心中对此充满感激。还需 要说明的是,我服务的澳门 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多位领 导和同事,过去与现在的多 位学生,与我合作甚久的多 位编辑,他们所提供的帮助 与支持,已经到了没世不忘 的境地。 本书引用清朝文献较多 ,为避免转换过多而发生错 误并引起读者阅读不便,本 书使用中国传统纪年,并在 必要处夹注公元。至于欧、 美、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事 件,仍用公元,并夹注中国 纪年。 一个人的人生,自然会 有着多种经历。在我感到极 为困难的时候,2022年8月 的一个傍晚,我疲惫地走出 办公楼,顿然驻足——我看 见了雨后的彩虹,阴郁的心 情即时散去——距我上一次 看见此景,已经过去半个多 世纪了。 茅海建 2022年12月于横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