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生命,是地球在物换星移间演化出的宇宙传奇;生物学,是人类对生命认知理解的智慧结晶。本书以生物学发展史中的那些标志性大事件为主线,按照从古至今的时间顺序,将生物学家的成长经历、科学探究过程等生动地再现出来。书中每一个科学家的故事既独立成篇,又密切联系,让读者能够穿越时空,走进生物科学史上那些巨匠的科研生活,领略他们的独特人格魅力和曲折有趣的科研风采。 书中的内容,有的是基础生物学有关知识的拓展和延伸;有的是对生物学前沿知识的具象化解读,助力读者了解生物学的奥秘与传奇。本书非常适合大众读者阅读,并可作为中学生的课外读物、大学生的生物学史参考书,也可供生物学爱好者阅读学习。 作者简介 席德强,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湖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科普作品有:《迷人的生物学》、《追寻科学家的足迹:生物学简史》、改变世界的一粒种子:记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2016年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奇妙的生物世界丛书”(2020年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包括《奇妙的动物世界》《奇妙的植物世界》《奇妙的人类生物世界》)。 目录 总序 前言 第一章 探寻植物的秘密:从观察到研究 第一节 植物的价值 第二节 古人如何认识植物 第三节 显微镜带来的改变 第四节 植物的生理秘密 第五节 枝繁叶茂的现代植物学 第二章 动物的研究:从捕猎到圈养 第一节 动物的价值 第二节 从捕猎到研究 第三节 研究动物:从亚里士多德到达尔文 第四节 中国古代的动物学研究:从北京猿人到《本草纲目》 第五节 动物学的“分”与“合” 第三章 微生物:一直与我们同在 第一节 发酵的秘密 第二节 发现微观世界 第三节 巴斯德:第一位微生物学家 第四节 科赫:细菌的“克星” 第五节 生物化学水平的微生物学 第六节 红色面包霉与基因表达的奥秘 第七节 微生物的大用途 第八节 超级细菌的“双刃剑” 第四章 生物分类:只为正本清源 第一节 物以类聚 第二节 风靡天下的“双名法” 第三节 进化与分类学 第四节 生物分类学的发展 第五节 当今的生物分类学 第六节 我国的生物分类学状况 第五章 抽丝剥茧:从解剖到生理的研究 第一节 解剖学的萌芽 第二节 医学大师盖伦 第三节 维萨里:超越时代的“疯子”和“狂人” 第四节 备受争议的“血液循环学说” 第五节 从器官到组织 第六节 我国古代的解剖学 第七节 现代解剖学 第八节 巴甫洛夫小胃与条件反射 第六章 神秘的遗传:是继承也是发展 第一节 龙生龙,凤生凤 第二节 孟德尔:基因的“分”与“合” 第三节 摩尔根:基因在哪里 第四节 微生物遗传学的发展 第五节 分子遗传学的发展 第六节 诺贝尔奖中的奇迹 第七节 遗传信息的法则 第八节 基因的操纵子 第九节 搬运基因的工程 第十节 解读人类遗传的“天书” 第十一节 奇妙的表观遗传学 第七章 适者生存:“进化论”的起源与纷争 第一节 我是谁 第二节 物种会不会变 第三节 “用进废退学说”与“获得性遗传学说” 第四节 神秘的作者 第五节 达尔文的追随者 第六节 小鼠尾巴切割实验 第七节 “现代综合进化论” 第八节 “中性进化学说” 第九节 “内共生学说” 第八章 育种之路:从野草到庄稼 第一节 粟和玉米 第二节 人工选择 第三节 杂交育种 第四节 单倍体和多倍体 第五节 基因改变与育种 第六节 基因迁移与育种 第七节 现代育种学 第八节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第九节 小麦育种专家李振声 第九章 胚胎研究:动物究竟从哪里来 第一节 由种子想到的 第二节 “先成论”和“后成论” 第三节 哺乳动物的卵 第四节 “生物发生律” 第五节 “童鱼”的密码 第十章 动物行为:千姿百态的自然世界 第一节 猎豹、狮子与瞪羚 第二节 聪明鼠和愚笨鼠 第三节 三棘刺鱼 第四节 印随行为 第五节 蜜蜂的“舞蹈” 第六节 蜜蜂的“民主制度” 第七节 “昆虫世界的荷马”——法布尔 第八节 动物行为学的现代化 第十一章 生态文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第一节 对生物与环境问题的思索 第二节 生态学的建立 第三节 能量金字塔 第四节 现代生态学 第五节 从个体到生物圈 第六节 人口增加带来的生态问题 第七节 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主要参考文献 其他参考资料 序言 在很多人眼里,科学家 们是一群由特殊材料制成的 人。他们仿佛不食人间烟火 ,神秘而遥远。还有相当一 部分人认为科学家们只会搞 研究、做学问,其他的一概 不行,是一群不谙世事、走 路经常撞到电线杆的“书呆 子”。 阅读本书后你会发现, 科学家和普通人一样,也需 要一日三餐,也有各种各样 的烦恼。他们也不像我们想 象的那样,一直没日没夜、 不知疲倦地辛苦工作。他们 也会休假,甚至常常“偷懒” 。更重要的是,那些有意义 的、创造性的思维灵感不是 在泰山压顶般的压力下产生 的,而是在轻松愉悦的状态 下迸发的。想要研究出突出 的成果,科学家不仅需要在 实验室里获得第一手资料, 还需要与同行交流、向世界 一流的专家请教、经过长期 的研究与思索之后的顿悟, 才能体验到豁然开朗之后的 成功喜悦。 具有丰厚文化底蕴的科 学史是非常重要的教育资源 。书中通过众多生物学家的 传奇故事向读者展示了一部 简明的生物学发展史。黑格 尔指出:个体认识活动的逻 辑过程与人类认识发展的历 史过程,在总体上具有一致 性。从个体发育来看,人类 的个体发育简单而迅速地重 演了人类的系统发育;从精 神发育来看,个体认识活动 的逻辑过程与人类认识发展 的历史过程,在总体上也具 有一致性。所以,阅读本书 ,读者不仅可以对生物学的 发展历程进行梳理、总结和 提炼,对科研活动进行探讨 、追问和反思,以理解生命 奥秘的具身性、逻辑性和严 密性,还能迅速获得前人在 科学探索中的经验教训,在 日后的成长中少走弯路,加 快个体成长的速度。 达尔文、林奈、孟德尔 等著名科学家的成功除个人 努力之外,还与很多因素有 关,如家庭的熏陶、老师的 点拨拔、历史的机遇等。因 此,在写作过程中,我除了 要把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变 得通俗易懂外,还要尽量站 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时空里对 科学家的成长经历、求学过 程和科研探究进行系统梳理 ,让读者明白为什么是这个 人做出了那样的贡献而不是 其他人。将知识性、趣味性 和可读性完美结合,让专业 人士读起来不会觉得浅显, 小学生读起来也不会觉得深 奥,是科普工作者努力的方 向,也是本书在写作中力求 实现的一大目标。 在写作过程中,我有过 多次因思路枯蝎而写作中断 的情况。为此,我与一些文 友进行了交流与探讨。在这 个过程中,我受到了指点和 启发,使书稿最终得以完成 。在写作体例和内容呈现上 ,侯俊琳社长和朱萍萍编辑 以出版人的视角提出了非常 中肯的意见,帮助我对书稿 进行了修改和打磨,还推荐 了多本好书供我学习与借鉴 。经过他们的辛勤工作和耐 心指导,本书从内容到形式 都增色不少,在此表示衷心 感谢。 在书稿校对过程中,哈 尔滨医科大学的冯任南研究 员、湖北师范大学的张润锋 教授、陈珍副教授、刘细霞 副教授、硕士研究生魏钰茹 等付出了辛勤劳动,提升了 书稿的质量,在此一并致谢 。 感谢以下科研项目和教 研项目对本书的资助: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 号:32100310)、湖北省 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 重大项目(项目编号: 20ZD063)、湖北省教育厅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 (项目编号:22D078)、 湖北省高校省级教学研究项 目(项目编号:2021359) 。 长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 ,使我对教育问题有了一些 思考。比如,应该怎样调动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在这 本书的写作过程中发现,教 导不如引导,压力不如动力 ,任务不如兴趣。达尔文、 林奈、摩尔根等著名科学家 之所以取得辉煌的成绩,都 是由于他们是将感兴趣的问 题当作自己的工作去研究的 。“不务正业”的达尔文、“ 特立独行”的施莱登、“笨手 笨脚而又喜欢偷懒”的沃森 。。。快来了解一下这些个 性鲜明的科学家吧。 席德强 2024年3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