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男人和女人》展现了不同时代的中国男女风貌。
本书从两个性别角色入手,先对文学作品中的典型人物进行分析,再到两者现实的社会表现,进一步考察两者关系的社会历史演变。本着实证精神,这种考察并没有止步于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的道德边缘,而是呈现了两性关系的完整图景,其内容有助于人们寻求自身性别角色的历史渊源。
书中有述、有证、有观点、有故事,知识性和趣味性兼具。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的男人和女人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易中天 |
出版社 | 云南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中国的男人和女人》展现了不同时代的中国男女风貌。 本书从两个性别角色入手,先对文学作品中的典型人物进行分析,再到两者现实的社会表现,进一步考察两者关系的社会历史演变。本着实证精神,这种考察并没有止步于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的道德边缘,而是呈现了两性关系的完整图景,其内容有助于人们寻求自身性别角色的历史渊源。 书中有述、有证、有观点、有故事,知识性和趣味性兼具。 作者简介 易中天,1947年生于长沙,曾任教于武汉大学、厦门大学。现居江南某镇,潜心写作“中华史”。在易中天看来,《二十四史》基本上是“帝王家谱”,《资治通鉴》则是可供统治者借鉴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正因为如此,他认为汗牛充栋的各类中华史,大多没有全球视野和现代史观,因此他将在直觉、逻辑和证据的基础上,书写人们“不知道和想知道”的历史。 已出版作品:《易中天文集》(1-16卷),《易中天中华史》(总序、1-12卷)。 目录 第一章 男人 奶油小生 江湖好汉 忠臣孝子 大老粗与小白脸 寻找男子汉 第二章 女人 贤妻良母 弱女子与女强人 淫毒妇与贞烈女 嗲妹妹与假小子 二十世纪新女性 第三章 性 神圣祭坛 从禁忌到贞节 从图腾到祖宗 等级与配额 设男女之大防 第四章 夫妻 形式与内容 所谓“明媒正娶” 无爱之婚 无性之恋 恋丈夫与怕老婆 第五章 姬妾 妻与妾 妾之地位 妻不如妾 妒妇与宠姬 妾不如婢 第六章 娼妓 起源与类别 青楼的功能 婢不如妓 风雅与才情 铜臭与血腥 第七章 情人 妓不如窃 怀春与钟情 私奔与私通 偷情种种 捉奸心理 第八章 闲话 荤话与风话 微妙关系两种 孤男寡女 离婚与再婚 窃不如说 导语 从书名来看,《中国的男人和女人》似乎能回答“典型的中国男女是什么样子”这类问题。 但仔细读来,会发现书中的“典型”只是存在于古典文学作品的虚构人物,他们暗示着性别角色的错位和社会制度的畸形。何以如此?本书从这个问题得以展开。作者易中天带着我们从远古的自然结合追溯到现代的自由婚姻,从理章法度认定的夫妻到在道德压力下殉情的痴男怨女……种种历史和文化的事例,都经过了浅显易懂的解读和立足当代的评说。 读完这些,虽然没有得到明确的答案,读者却一定能获得自己对男女角色和两性关系的理解。 《中国的男人和女人》解读文学和历史中的男男女女,梳理两性关系的发展脉络,帮你在会心一笑中找到相关问题的答案。 精彩页 忠臣孝子 除了李逵一类的江湖好汉几乎无一例外地嫉色如仇或嫉性如仇外,忠臣孝子一类的“正派人物”,也差不多一样的不好色或无性欲,甚至无爱情。比如诸葛亮就没有什么爱情故事(他的太太则叫“阿丑”),关羽、张飞也没有,甚至连潇洒英俊的赵云也没有。赵云和周瑜一样,都是少年英俊将军。但赵云既然是真英雄,身边就不能有一个小乔。结果周瑜短命,赵云善终。至于刘备,虽然讨过好几回老婆,但那是为了“汉祚延绵”,是政治任务,何况刘备本人也并不把老婆当回事,还说过“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之类的混账话,所以仍然可以算作是英雄。 这类“忠臣孝子”或“乱世英雄”,便是本书要说的第三类角色。他们当中相当多一部分,无妨称之为“无骨的男人”。 如果说第一类形象多半是“奶油小生”,第二类多半是“花脸净角”,那么,这第三类形象在舞台上便多半是“须生老生”。这类人脸不白,皮不嫩,。说话没有奶昧,有的声如洪钟,底气颇足,有的还会弄几下枪棒(比如刘备就曾在战场上和关羽、张飞一起战过吕布,宋江也在孔太公庄上教过徒弟),照理说应该像个男人。更重要的是,他们从事的,也都是“男人的事业”:或出将入相、安邦治国;或为官为宦,立政安民;或日耕夜读,修身齐家;或驰骋天下,逐鹿中原。即便玩弄权术,觊觎国宝者,要干的,也是爷们的勾当。 说起来,这一类男性形象,原本应该是颇有希望,可以看好的。因为他们既不像小白脸们那样地无用,又不至于像黑旋风们那样地无情,照理说应该成为英雄气不短,儿女情也颇长的理想人物。然而遗憾得很,这类人物的麻烦更大。因为既相当无性化,又相当女性化。不同之处仅在于:第一类男人的女性化,是彻里彻外的,外貌、言行、性格、心理,都像女人;这一类男人,则只是内心世界女性化,不认真分析,还看不出来。 证据之一,便是他们大多好哭。 在这方面,刘备算是最典型的一个。他文韬不如孔明,武艺不如关张,唯一的本事就是会哭。“潸然泪下”“涕泪横流”是他的拿手好戏;“放声大哭…‘泣不成声”是他的惯用伎俩。他借了东吴的荆州不还,鲁肃一来讨,他就哭,哭得鲁肃心里酸酸的,再也开不得口。这虽然是诸葛亮的“阴谋诡计”,但此计能够奏效,也是看准了两点:一是刘备会哭,二是鲁肃怕哭。一个有女人本事,一个是妇人心肠,都够女人气的。 ’ 历史上会哭的男人,当然绝不止于刘备一个。事实上,几乎所有的忠臣孝子,都会哭,而且都必须会哭。他们写给皇帝的奏折、表章中,常有“临表涕泣”或“感恩涕零”之类的话,而在朝堂之上当众哭将出来的事,也不少见。这些人,在自己家里,或自己的衙门、营帐里,也许十分威严,相当地男性化,但一到皇上面前,便立马变成了女人。尤其是,如果受到了皇上的嘉奖或恩典,更是非哭不可,否则便是奸臣。 事实上,这些人往往从小就被施以哭的教育,并被告知:哭,乃是一种非常正当的手段。司马光的《家范》中就有这样的话:“父母有过,谏而不逆”,“三谏而不听则号泣而随之”。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父母有了过失,或者做出了错误的决定,就要劝谏。劝一遍不听,劝第二遍;还不听,就劝第三回。连劝三遍都不听,怎么办呢?那就哭!这岂不是公开教唆以哭为手段么? 所以,中国的忠臣孝子或正人君子,几乎没有不会哭、不爱哭的。因为非哭不足以证明其忠,菲哭不足以证明其正。尤其是当父亲过世,皇上驾崩之时不但要哭,而且要哭得昏天黑地爬不起来,叫做“苫次昏”。结果,慢慢地,哭,就成了他们一种习惯性的行为。 与之相对应,一部中国文学史,差不多就是一部痛哭流涕史。从“长太息以掩涕兮”始,到曾经风靡一时的台湾言情小说,眼泪都是其中常见之物。什么“泪眼问花花不语”啦,什么“泪珠不用罗巾挹”啦,什么“遗民泪尽胡尘里”啦,什么“初闻涕泪满衣裳”啦,不~而足。痛哭流涕者,有女人也不乏男人。 最有豪气的说法,也不过只是“丈夫不作儿女别,临歧涕泪沾衣巾”。直到建国以后,由于高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才总算不大哭了。但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某邻国,其电影中的民众,仍以热泪盈眶为家常便饭。 当然,我们并不一般地反对哭,也并不认为一个男人就哭不得。但毕竟,“男儿有泪不轻弹”。一个男人,如果动不动就“泪流满面”、“泣不成声”,便不免有些女人气了。 P15-18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