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古道》是剑桥学者罗伯特·麦克法/伦“行走文学三部曲”的第三部。 古道由众人日复一日踩踏出来,是人们在大地上留下印记的方式,建构着人类与大地间最亲密、最具诗意的关系。 年轻时一心渴望登顶、踏上未知之境的罗伯特·麦克法/伦,此时却更满足于常走的老路——他追随前人足迹,漫步于英格兰白垩丘顶的万年古道,穿越人称“末日之路”的海滨潮道,驾船驶向苏格兰西北部的鸟岛,重走巴勒斯坦、西班牙与喜马拉雅山脉的朝圣路……一路探访古道上游荡的灵魂、回响的声音、流传的故事与歌谣,试图寻找通往往昔的路径,却发现自己一次又一次被送回当下。 在一步接一步的耐心中,在双脚触到大地“绒毛”的强烈感受下,新的认知油然而生:行走是向内的勘察,而我们穿行其间的道路,又微妙地塑造着我们。 作者简介 罗伯特·麦克法伦,2002年成为剑桥大学的院士,研究和教授的科目极广,包括自然写作传统、旅行文学、后现代,原创与抄袭、当代诗歌、约翰·拉斯金、威廉·戈尔丁、科马克·麦卡锡和唐·德里罗等等。2003年出版《心事如山》,获毛姆文学奖、《卫报》首作奖、《泰晤士报》年度青年作家奖。2007年出版《荒野之境》,也在英美收获苏格兰艺术委员会年度非虚构图书等一众奖项和提名。2012年出版《古道》,获多尔曼旅行文学奖、塞缪尔·约翰逊非虚构文学奖提名等荣誉。2013年获邀担任布克奖评委会主席。麦克法伦还创作大量专栏、书评,以及书首推荐文章。 目录 作者手记 第一部分 寻踪(英格兰) 踪迹 小路 白垩 泥沙 第二部分 跟随(苏格兰) 水路—向南 水路—向北 泥炭 片麻岩 花岗岩 第三部分 漫游(异域) 石灰岩 根 冰 第四部分 归来(英格兰) 雪 燧石 鬼魂 印迹 参考文献 拓展阅读 致谢 地名翻译对照表 序言 这本书,静静坐着是写 不出来的。它的主题是道路 、行走和想象之间的关联, 因此大量思考完成于徒步行 走之际,也只有行走时才可 能做这样的思考。本书隶属 于一组关于景色和心灵的松 散三部曲,这是其中第三部 ,但未读过前两部也并不妨 碍,也不必一同参阅。它讲 的是,笔者沿古道走了一千 多英里,试图寻找一条通向 往昔的路径,却一次又一次 发现自己被送回当下。它探 访古道上游荡的幽灵、回响 的声音,探访小径保存和讲 述的故事,探访朝圣之旅和 擅闯之行,探访歌谣与歌者 ,也探访隐藏在国境之内的 陌生大陆。最重要的是,这 是一本关于人和大地的书: 行走是向内的勘察,而我们 穿行其间的风景,又如何微 妙地塑造着我们。 导语 “当代最好的行走文学作家”罗伯特·麦克法/伦的徒步观察学堂,散步也是探险,让你重新学会走路。 朝圣路,海之路,末日之路……12条通往未知和奇遇的路,解读藏在大地上的歌谣、符号和秘密。 用双脚召回鬼魂的生命地理学创作:外祖父的葬礼之路,天才诗人的死亡之路,借古道重返逝者的人生。 剑桥学者、英国皇家文学学会会员,一次百科全书式的大地漫游,在森林与图书馆间自由穿梭。 《深时之旅》作者最具哲思之作,获爱德华·斯坦福旅行文学奖,入选Slate“过去25年最好的50部非虚构作品”,罗新、杨照、刘子超、陈以侃推荐。 书评(媒体评论) 如同J.A.贝克笔下的游隼 ,麦克法伦准确无误地俯视 着他的猎物——完美的意象 、最精准的引语、细腻描写 任何地方的能力。有了麦克 法伦,就有了一个难以超越 的旅行写作者。 ——英国历史作家威廉· 达尔林普尔 精彩页 踪迹 万物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乐此不疲……双脚不只是踏上积雪或沿路走过,也印下多少能保留一阵子的符号印记。遍地是备忘录和签名,每个物体都布满暗示。在自然中,这样的自我登记无休无止,而印章图案就是叙事。 ——拉尔夫·瓦尔多·爱默生,1850 离冬至还有两天,一年的潮头至此又将折返。一整天都很冷,城市和乡野终日感觉被定格、暂停。零下五摄氏度,大地封固,云层含着雪,可雪就是落不下来。城郊,学校放假了,人们被困在家里,人行道好似溜冰场,马路上结着透明薄冰。太阳在天际划过低低的弧线。然后,就在黄昏将临时,下雪了——连下五个小时,积雪每小时稳涨一英寸。 那晚我坐在书桌前,试着工作,却让这天气分了心。我不时停下来,站起身,望向窗外。雪沉沉落下,穿过街灯投下的一柱橙黄光锥,饱满的雪花闪闪发亮,好似炉中飞溅的火星。 八点左右,雪停了。一小时之后我出门走走,带了一小瓶威士忌暖身。我沿着漆黑的僻径走出半英里,这儿积雪干干净净,尚无印迹。房舍渐渐疏落,有几户没拉窗帘,能看到家人相聚正酣,有电视屏幕的闪光和絮絮语声传出。寒气吸入鼻中有如钢丝。满天繁星,银色的月光漫过万物。 郊区南缘,最后一盏街灯立在一片山楂树篱边上。紧挨街灯的树篱上有个洞,穿过去就是一条不起眼的田间小路。 夜色中,一道长长的白垩质山梁清晰可见,仿佛鲸鱼脊背,我沿着这田间小路,往东,往南,再往东,朝它走去。北面是城里的灯火,还有高塔和吊车上闪着红光的航空警示灯。脚下干雪嘎吱作响,一只狐狸小跑着穿过田野,打我西边过去了。月色分外皎洁,于是一切无不投下分明的月影:白底黑影,鲜明得有如木版画。山茱萸细枝的影子为小路披上斑马皮,山楂树则投下一道格栅。白雪给树木镶上褶边,在粗粗细细的树枝上积到一英寸厚,有些地方还不止。雪让万物都超出自身,月光又使一切成双成对。 这条路,我走得大概比其他路都多。路不老,可能有五十年,不会再久了。东侧树篱大多是山楂树,高约八英尺;西侧树篱树龄小些,混种着黑刺李、山楂、榛树和山茱萸。此地谈不上多美,却自有一股隐秘感,这般树篱夹道,安分地从田野和大路之间穿过,深得我心。夏日里我见过成群金翅雀从起绒草顶端腾起,好似翻涌的小小云朵,它们在前方盘旋着落下,刚好退到我够不着的地方。 那天夜里,小路是一条灰色雪巷,我顺着它走,越过黏土带,踏上纯粹的白垩土,一直走到鲸鱼背山头上的山毛榉陡坡林地。林子后缘,我弓身穿过一片常春藤蔓生的豁口,进入绵延四十英亩的田野。 乍一望去,这片田野白璧无瑕,仿佛巨型浮冰,而当我出发穿越过去,便开始见到种种印迹。雪地上密密印着鸟兽行踪——这可都是档案,记录了雪停之后的好几百趟旅程。鹿蹄印整整齐齐;山鹑的足迹好似箭头,指向前路;还有兔子的脚印。一行行踪迹从我四周蜿蜒开去,穿越原野,消失在阴影里、树篱中。月光斜照,让近处的足迹显得愈加深重,看去仿佛一汪汪灌满的墨池。在所有印迹之上,我又添上自己的一份。 雪地上,一切分外明晰可辨,引人探究。每行印痕都有如一组情节,在事毕之后留下一连串暗示,可以沿时光回溯解读。我寻得一列狐狸的足迹,它们不时被狐尾拂过,好像这狐狸一直在竭力抹去自己的行踪。又发现一处踪迹,想来是一只雉鸡起飞的痕迹:着力飞升时双足掘下的印记,随后足印两边间或出现翎羽的压痕,逐渐变浅,之后便全不见了。 我选择跟着一头鹿的足迹走去,它在田地一角陡然拐了个弯。鹿蹄印穿过一片黑刺李树篱,我循着它,一路拨开枝子,一头扎进一片梦幻景色。 北边,土地平缓下倾,绵延三百来码。我所站位置的南边向上,在硕大的白色土丘的中心,似乎是一面精巧的小湖,中间竖着一根旗杆。四周山毛榉和松树丛生,地上有突然出现的陡坡和洼地,还有一座座圆溜溜的山丘和一道道山谷。 我走向湖泊,竟能踏上湖面,便到旗杆边坐下来,啜了口威士忌。这里是本郡最高档的高尔夫球场,现在漆黑一片,没人打球,又受大雪和月光的改造,成了奇异的旷野。我大摇大摆地走在一条条球道正中,身侧的影子丝毫没有变形。沙坑里的雪已积到腿肚子,又细又匀。到了第五洞果岭,我仰面躺下,望着星斗缓缓转动。 P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