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美也要有人懂--一起来读吴昌硕(精)/中华美育有画想说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艺术-绘画雕塑 |
作者 | |
出版社 | 中国言实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通过对吴昌硕先生画作的精美赏析,并以此为原点,对风行于近代百年的海上画派艺术进行盘点,提高青少年的艺术鉴赏能力。通过品味欣赏吴昌硕先生的花卉精品、山水珍品等,给生活增添一分诗情、两分画意、三分禅悟。 目录 活泼泼地饶精神——《岁朝清供图》品鉴 老菊独得秋之清——《荒崖老菊图》品鉴 挺秀新枝戴古馨——《时物迁流图》品鉴 草木灵气乾坤前——《石榴红玛瑙图》品鉴 岁寒气味君子风——《君子五美图》品鉴 古趣挽住人难寻——《翠毫夜湿天香露》品鉴 笔铸生铁墨寒雨——《梅竹对屏》品鉴 黄比秋金色更娇——《端阳嘉果图》品鉴 雨后东篱野色寒——《东篱野菊图》品鉴 自我作古空群雄——《博古花卉16屏》品鉴 气敛诗才笔下奇——《长松一线图》品鉴 一食可得千万寿——《千年桃实图》品鉴 石边流水坐横琴——《松下抚琴图》品鉴 画里江山犹可识——《晓晚山气图》品鉴 秋菊灿然岁朝春——《摘来秋色供萧斋》品鉴 一梅花性命诗精神——《岁寒同心图》品鉴 人皆长寿年常丰——《红衣达摩图》品鉴 俯仰乾坤涤烦虑——《禅心烟云图》品鉴 国色天香绝世姿——《富贵神仙图》品鉴 花垂明珠滴香露——《春风紫绶图》品鉴 得见此画精神通——《吉祥花卉六屏》品鉴 破笔留我开鸿蒙——《花卉八屏条》品鉴 诗才跌宕书纵横——吴昌硕临石鼓文品鉴 后记 序言 诗言志,诗言情,诗 言理,诗言道! 要理解吴昌硕的画, 首先要理解他的诗。 自公元1844年(清道 光二十四年)8月1日出世 ,到1927年11月29日离 世,吴昌硕的人生共走过 了84个春秋,历经苦难, 创造辉煌,充满了跌宕, 也充满了诗意。据不完全 统计,吴昌硕一生大约写 了2500多首诗,其中题 画诗就有800多首。 孤松是我岁寒友,长 伴云根百尺高。 移向中流作砥柱,任 凭沧海涌波涛 这首吴昌硕的题画诗 ,既包含了他对书画艺术 的追求,要立“中流”、要 当“砥柱”;也凸显了他在 艺术变革道路上的艰辛和 孤独,只能作“孤松”,只 能抱“岁寒”。 在中国古代与近现代 星光点点、闪烁明灭的书 画家群体中,笔者之所以 选择了吴昌硕作为自己学 习、研究的对象,不仅是 因为他苍古的笔墨功夫、 高古的浓艳色彩、简古的 构图风格、旷古的“四才” (诗、书、画、印)融通 ,更重要的是他通过画面 展示出来的一种“人间何 事贵独醒,画之所贵贵存 我”的独立精神,一种“俯 仰乾坤眼界空,自我作古 空群雄”的革新气象,一 种“历劫不磨梅竹松,傲 霜风格强其骨”的君子风 范,一种“遍洒大地丰年 多,风云不起海不波”的 大同情怀,一种“祝愿花 好人长寿,此乐着我心太 平”的自在心境…… 清末大儒、著名学者 沈曾植认为,吴昌硕的书 画印是“奇气发于诗,朴 古自金文”。笔者则认为 ,吴昌硕的画是以书法为 土壤、以诗歌为阳光、以 篆印为营养、以传统为根 基,在一个特殊的时代风 雨中艰辛、茁壮成长出来 的。 故欣赏品鉴吴昌硕的 画,不仅要关注其一花一 叶的具体形象,细察其一 字一印的具体图象;还要 透过画面读出其背后的画 境,读出其在尝遍人生酸 甜苦辣之后活泼的精气神 读出其将画理、情理、道 理、天理贯通起来的大智 慧,读出其对人生使命、 生命价值的不懈思考与追 求…… 识曲知音自古难。 从这句诗中,既能读 出吴昌硕对自己70岁以前 “我画难悦世”的一种苦恼 与彷徨,也能读出他对斯 时斯世“知我者、谓我心 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的感慨与惆怅。 破笔留我开鸿濛。 从这句诗中,既能读 出吴昌硕对自己艺术人生 所背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也能读出吴昌硕对自己 在中国书画艺术史上的自 我评价和自我定位。 当然,从这句诗中, 笔者也找到了自己在吴昌 硕艺术研究鉴赏领域的自 我鼓励和自我期许。那就 是,以吴昌硕先生为原点 ,对风行于近代百年的海 上画派艺术作一番盘点, 对全部的中华书画艺术作 一番思考寻觅,从而为新 时代的书画艺术研究、鉴 赏和创造打开另一扇门, 推开另一扇窗! 古往今来,那些伟大 艺术家创作的书画作品又 何尝不是物质与精神的共 生体、存在与意识的融化 物呢? “偶然作画谁敢读?求 读此画先读书”。在熙熙 攘攘的红尘中、匆匆忙忙 的脚步中,朋友,不妨慢 下来,在一个“皎皎空中 孤月轮”的夜晚,煮一壶 老茶,点燃自己的心灯, 静静地品读一下这本小书 ,品味欣赏一下昌硕先生 的花卉精品、山水珍品、 佛像人物稀品,也许能给 你的生活增添一分诗情、 两分画意、三分禅悟! 青山闲人 2023年6月25日于北京 导语 吴昌硕,晚清民国时期著名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后海派”代表,他集“诗、书、画、印”为一身,融金石书画为一炉,被誉为“石鼓篆书第一人”、“文人画最后的高峰”。 本书精选了吴昌硕书画作品,以及与吴相关的任伯年、李鱓、蒲华等大师作品,并对这些作品进行详细的技法讲解,具有代表性。独到性和兼容性。 后记 这本书的问世,是诸 多思维碰撞、众多师友交 流的成果。其中的首功则 应归功于当今艺术品鉴定 和拍卖界的泰斗——易苏 吴先生。 得益于易先生点拨, 笔者也开启了对海上画派 领袖人物吴昌硕的研究、 鉴赏历程,临其书法,摹 其绘画,品味其诗情,体 会其人生的酸甜苦辣、点 点滴滴,聚沙成塔,精挑 细选,形成了这本小册子 。 本书所选定的吴昌硕 书画作品,以及与吴相关 的任伯年、李鱓、蒲华等 大师作品,都是请易先生 等反复审定的,力求每一 幅在题材上都具有代表性 、在技法上具有独到性、 在审美上具有兼容性(雅 俗共赏)。 本书的每一篇章均是 以吴昌硕的经典诗句作为 标题。这些诗句,或参画 理,或透世情,或悟天道 ,或慨人生,既增全书之 文气,又添画作之文采。 吴昌硕逝世时,于右 任先生作挽联:“诗书画 而外复作印人,绝艺飞行 全世界;元明清以来及于 民国,风流占断百名家。 ”这里的“元明清以来”, 是对吴昌硕在中国艺术史 上的“时间定位”,是对其 道统地位的充分认可;这 里的“全世界”,则是对吴 昌硕艺术的“空间定位”, 是对其国际影响力的高度 评价。 吴昌硕有言,书画乃“ 特健药”。身体是革命的 本钱。吴昌硕自小体弱, 属于先天性亏损;青年时 又遭逢战乱,饥寒交迫, 对身体健康造成更大的亏 空;一个风湿,一个肝病 ,成了折磨他一生的病根 。但就是在这种健康基础 严重“亏损”的情形下,凭 着书画这味“特健药”,吴 昌硕不仅填补了亏空,还 越老越健旺,越老越精神 ! 西风万里逼人寒,奇 石苍茫自写看。 莫笑胸中无块垒,难 为砥柱挽狂澜。 “天半朱霞相映好,老 来颜色似花红。”但愿这 本小册子既能让我们更深 切地理解吴昌硕作为近代 画坛“砥柱”的浩茫心事, 也能感受到他针对明清以 来的画坛颓风欲“挽狂澜” 的勇气,更能领会并实践 到书画作为“特健药”的神 奇功效。 正是:“年年看花(画 )人,颜色如花(画)好 ”! 2023年7月3日于北京 精彩页 活泼泼地饶精神——《岁朝清供图》品鉴 这是老舍先生收藏过的一幅精品画。画面左下角的“老舍心赏”印,既见证了过往的历史风云,也见证了人世间的聚散离合,更见证了历代多少名画的沉浮迁流。 世人熟知的老舍先生,不仅是著名的作家、人民艺术家,也是有名的“画迷”。他收藏了诸多名家书画,多为精品力作。 从材质上看,这幅画是画在绫上的,我们称之为“绫本”。绫、罗、绸、缎,在古代的丝织物中,绫是排在第一位的,足见其珍贵性。 从名字上看,这幅画为“岁朝清供”。岁朝,顾名思义,就是指一年开始、正月初;清供,就是指案头陈设的清雅物件,包括瓜果、盆花、文玩等。古人所以搞这个东西,就是为了给烟火味正浓的春节增添一些雅趣。 以清供为题材的岁朝图,一直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个题材,其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会的“图腾”画,至北宋时,这种画开始流行。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赵昌的《岁朝图》(绢本)便是证明。到清末民初,岁朝清供所画内容大致分为四类: ——花卉类。主要包括梅花(五片花瓣寓意‘五福’)、牡丹(富贵)、百台(百年好合)、水仙(群仙、迎春)、万年青、松柏灵芝(长寿),等等。 ——蔬果类。主要包括柿子(事事如意)、橘子(吉祥)、荔枝(顺顺利利)、石榴(多子多孙)、佛手(多福)、仙桃(长寿)、白菜(清白),等等。 ——动物类。主要包括公鸡(吉利)、鹿(福禄)、喜鹊(报喜)、燕子(报春)、鱼(年年有余),等等。 ——器物类。主要包括瓶子(平安)、寿石(长寿)、灯笼(添丁)、古铜器(避邪),等等。 吴昌硕的岁朝清供大多是花卉类、蔬果类和器物类的组合。老舍先生欣赏的这幅清供图就属于这种“组合”的典型。 …… 老菊独得秋之清——《荒崖老菊图》品鉴 书画篆刻,供一炉冶; 诗通性情,浪仙东野。 这是吴昌硕对中国文人画提出的一个高标准,也算是那个时代的新标准。 吴昌硕1918年秋天创作的这幅绫本画,就是这一高新标准的范例。画中的红黄老菊不仅仅是对自然之花的描绘,更是其自我人生的一种写照、自我人格的一种观照。作为当时海上画派乃至中国画坛的一株“老菊”,他确实达到了“独得秋之清”的境界。 其一,是独得了天时。1912年,吴昌硕在王一亭的鼓励和帮助下正式举家移居上海,开始向着海上画派盟主的座席迈进。其时,海派的许多大师级人物如胡公寿(1886年卒)、任伯年(1895年卒)、虚谷(1896年卒)、蒲华(1911年卒)、钱慧安(1911年卒)等已相继过世。这个时候进入上海的吴昌硕确实已是“前不见古人”了。 其二,是独得了人和。1914年9月,在王一亭的极力举荐下,日本人白石六三郎在自己的六三园里举办了“吴昌硕书画篆刻展览”,这可算是中国最早的个人展览,轰动了整个上海,所有展品被抢购一空。这年冬天,上海商务印书馆刊印了《吴昌硕先生花卉画册》。同年,吴昌硕被推举为上海书画协会会长。1915年冬天,西泠印社将吴昌硕的各体书法(主要是石鼓文和行草)和绘画(包含了花卉、山水、人物)编辑成《苦铁碎金》四卷出版,这算是吴昌硕的第一部作品全集。同年,被推举为上海题襟馆书画会名誉会长。 其三,是独得了“画诀”。吴昌硕的独门画诀是什么呢?就是1883年他在上海第一次拜访任伯年时,任在看其画了几笔后,惊叹之余给其指出的“以书入画”路径,即以自己久习篆隶的深厚功夫,以“写”行草书的方式绘画。通观吴昌硕的每一幅画,无论是花卉,还是山水、人物,每一笔都是“写”出来的,而不是描画的。吴昌硕自己也说:“我平生得力之处在于能以作书之法作画”,“直从书法演画法,绝艺未敢谈其余”。这也是我们今天的人鉴定吴昌硕画作真伪的一个重要标准。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