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重编《道德经》的想法,始于重编者钱宁阅读时的发现:《道德经》具有双层表述的特点,而其间有不少“错层”现象,造成了阅读障碍。 这种双层表述是《道德经》的基本表达方式。先论述“道为何物?”再讨论“人应如何?”前段文字论述主题,后段文字加以引申和阐发,反之亦然。有些章节,论述可至多层。所谓“错层”,是指全书中,《道编》论德,《德编》论道;而一章内,分论两事,讨论的不是同一主题,或者,前段主题与后段引申,并不直接关联。这种“错层”现象,造成了今本《道德经》的艰涩难懂。 重编,是以老子对道的推演过程为主线,重构全书。重编后的《道德经》,将论道之章归《道编》,论德之章归《德编》。《道编》以“道分两态”(“无名”初始之态和“有名”成形之态)为框架,重点探讨人如何神览“无名”之妙,怎样在“有名”之态中观象悟道。《德编》以“德分上下”为引导,讨论上德和下德,以及“失德”之后的“仁义礼信”,重点是讲圣人、君王和民众应当如何处世。 目录 序言 重构《道德经》 道编 一、道之总纲 二、道有两态 三、观“无名”之妙 (一)自今及古 (二)闭塞感官 (三)弃智绝学 (四)归根守静 四、执“有名”之象 (一)象中有道 (二)正反相成 (三)以无为用 (四)柔水至坚 (五)居下不争 (六)大成若缺 (七)曲全枉直 (八)久而不恒 五、道,玄妙之源 德编 一、德之总纲 二、德由道生 三、德分上下,人以德分 四、圣人的天下式 (一)厚德之人 (二)处世不争 (三)知雄守雌 (四)无为无不为 (五)上善之善 (六)小德小用,大德大用 (七)圣人无私 (八)我有三宝 五、君王的统治术 (一)得一者,得天下 (二)如何无为之治 (三)民可愚之 (四)取天道,不取人道 (五)以不争而争之 (六)欲夺先予 (七)祸福相依 (八)长久之道 (九)民困勿迫 (十)兵事必慎 (十一)我为君王忧 六、民众的生存策 (一)道佑善者,亦佑不善者 (二)大患若身 (三)趋生避死 (四)做人做事 (五)小国寡民 七、终章 参考书目 附录一 《新道德经》正文 附录二 《道德经》(王弼本) 序言 重构《道德经》 钱宁 一 《新道德经》是重构的《道德经》,五千言一字不 少,但文本全新。重构《道德经》的意义何在?在此, 先做说明。 《道德经》具有双层论述的特点,一章之内,常先 论“道为何物”,再说“人应如何”。前段论述主题, 后段加以引申和阐发,中间多以“故”字或“是以”提 引,偶尔也以“吾”或“我”为主语,直接叙述。检索 全文,作为连接词,“故”字一共出现53次,“是以” 35次;作为主语,“吾”出现19次,“我”16次。有些 章节,论述更是可至多层。 重构《道德经》的想法,始于阅读时的一点发现: 全书有不少“错层”现象。所谓“错层”,就全书而言 ,是《道编》论德,《德编》论道;就每章而言,是分 论两事,主题并不同一,或者,前段所论与后段引申, 没有直接关联。 这种“错层”现象,是造成今本《道德经》艰涩难 懂的原因之一。同时,这也提示我们,有些章节的前后 文字,可能并非形成于一时或同出一章,而有历史性的 叠加、错置。 二 今本《道德经》分《道》《德》两编,共81章,基 本成形于汉代,其“错层”现象的产生,有着两大历史 原因。 其一,今本《道德经》81章为汉代人所分,且分得 相当随意。历代《道德经》注本众多,其中以曹魏时期 王弼的《老子道德经注》为最佳。据宋人记载,“古本 ”王弼注,不分道上德下,亦无81章。1973年冬,在湖 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老子》(甲、乙本),可能 是比较接近老子一书原貌的抄本,虽分德、道两部,却 并不分章。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简《老子》,年代更早 ,但竹简散乱,文字残损,难睹全貌,不过仍可看出, 其书不分道、德两编,也无类似今本的分章。《道德经 》分为81章,应是汉代之事。河上公注本已有81章,且 加上篇目,后来传世的王弼注本,也有81章,显然是后 人所加。 其二,由于成书过程复杂,加上传抄之误、后人增 改,今本《道德经》有不少乱简、错简和重简。以64章 为例,一章有四个主题,互不相关,有“乱简”,又有 “重简”和“错简”,可谓集乱简、错简、重简于一章 。由此可见,“错层”现象,不仅事出有因,也查有实 据。 总之,今本《道德经》分为81章,非老子本意,而 其中乱简、错简和重简,更非《老子》原貌。因此,如 今重构,不算“妄作”。 三 重构,是以老子对道的推演过程为主线,重构全书 。事实上,老子在《道德经》中对道的表述,相当清楚 明白——道的存在、道的状态、道的变化、道的不可感 知、道生天地万物、道对人的主宰、道与德的关系…… 层层递进,主题贯穿,只是这条主线散见于各章,或隐 或显。 重构的任务,是重组各章,使其在新的文本结构中 各归其位;每章之内,重置“错层”,使其主题相同、 所论相关。 重构后的《新道德经》共95章,仍分道、德两编, 论道之章归《道编》,论德之章归《德编》。 《道编》以“道分两态”为框架,即“无名”初始 之态和“有名”成形之态,重点探讨人如何能玄览神游 “无名”之妙,以及怎样在“有名”之态中观象悟道。 《德编》以“德分上下”为引导,讨论上德和下德 ,重点是讲圣人、君王和民众,各有其德,应该如何处 世和行事。 四 几个重要问题的说明: 1.版本。重构以王弼《老子道德经注》为主本,其 文字与他本相异或有疑义的,以老子帛书本为主要参校 ,酌定取舍,并在注释中一一标明。 2.文本。重构遵循对《道德经》原文“不增不删” 的原则,全文存录,不增一句,不删一句,只做章节次 序的调整和文字段落的分置。这里,有些字词需要特别 说明一下:一是“恒道”,王弼本及各传世本都作“常 道”,是因汉代避文帝刘恒讳,“恒”字被改为“常” 字,现据帛书本恢复为“恒”。二是虚词“也”字,王 弼本为求对偶和合韵,删去原文中一些“也”字,但“ 也”字对断句和解读有重要意义,也据帛书本适当恢复 。 3.注解。本书对《道德经》的注释和解读,注重原 文字句本义的呈现,不详引历代注家之说。实际上,重 构本身就是一种结构性注解,在新的文本结构中,老子 思想脉络变得清晰可见,一些疑难文字和不顺之句,也 有了更好的解读和判断依据。至于老子学说的对错深浅 ,以及思想的进一步阐发,不是本书的重点。 五 老子到底是谁?至今未有定论。 我愿意相信,老子就是司马迁《史记》中记载过的 那位周守藏室之史,也许姓李名耳,也许被称为“老聃 ”;可能生在楚国,也可能生在陈地。他在守藏室,守 护着周王室的图册和秘籍,静观着天下风云和各国兴衰 ,也曾在那里接待前来问礼的孔子。 我也愿意相信,在守藏室漫长而寂静的岁月里,老 子的案头,一直放着一册神秘的“古简”,他日读夜思 ,并将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一点点记在木牍上……直到 一日,战乱突起,守藏室待不下去了,他急忙收拾行囊 ,带上那“古简”和笔记,匆匆离开了雒邑,一路西 导语 在《新论语》出版10年之际,作者钱宁又重编了《道德经》。 重编者以当今的眼光,从大众读物的定位出发对《道德经》进行了梳理和重构。 全书只用重新编序的方法,不做更多发挥、诠释,就让《道德经》原书对于现代读者而言更具条理性、更好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