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梳理了台湾光复初期(1945-1949)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等权力场域对文学生产的影响。以1947年的“二二八事件”为分界,分析“二二八事件”前后报纸、杂志所构成的文化场域中,两岸文化人如何与国民党政权的文化宣传进行意识形态的斗争。 本书对光复初期台湾文化场域与文学思潮问题的梳理,首先将有助于我们理解台湾的文化人在尚未经过后来国民党官方意识形态压制时,他们如何批判殖民地时代日本对台的剥削统治,如何思索台湾文化的主体性与中国现代性的问题;其次将有助于对战后台湾文学发展的结构性社会因素有更清楚的认知。对于今日台湾重新思考如何"回归中国"亦有可资借鉴之处。 作者简介 徐秀慧,台湾清华大学中文系博士,现任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闽台区域研究中心台湾文学所所长,兼任中国丁玲研究会理事、台湾夏潮联合会副会长。著有《战后初期台湾的文化场域与文学思潮(1945-1949)》(2007)、《跨际的台湾文学研究——乡土、左翼与现代性的反思》(2009)、《光复变奏——战后初期台湾文学思潮的转折期》(2013)、《黄春明小说研究》(2022);编有《彰化文学大论述》(2007)、《从近现代到后冷战:亚洲的政治记忆与历史叙事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1)、《前卫的理想主义——施淑教授七秩晋五寿庆论文集》(2015,与胡衍南合编)、《叶荣钟选集书信卷》(2020,与叶芸芸合编)。 目录 引言 第一节 研究动机与问题意识 第二节 文献回顾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回归中国与台湾政经社会的危机 第一节 光复前史:光复运动与行政长官公署的设立 第二节 国民政府的接收与官僚体制的确立 第三节 中央、长官公署双重经济接收 第四节 “光复变奏曲”:从“二·二八事件”到“美军协防” 第二章 权力场域的结构与自主性文化场域的生成 第一节 长官公署的文化政策:保守与民主的缝隙 第二节 官方报刊的势力角逐与民主文化人的介入 第三节 民间报刊的人脉与政治倾向 第三章 左翼言论、民主思潮与“二·二八事件”的革命困境 第一节 “三民主义热”与社会改革意识 第二节 国内政治动向与台湾政治出路 第三节 殖民地的伤痕:“二·二八事件”与台湾文化的局限性 第四章 台湾文化的重建与左翼文学思潮的复苏 第一节 龙瑛宗之“科学的世界观”与台湾文化重建 第二节 “鲁迅热”与左翼文学思潮的复苏 第五章 去殖民地化与新中国的召唤 第一节 台湾文学的“特殊性”与“一般性” 第二节 社会主义文艺理念的复苏与中挫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深深祝愿两岸同胞未来 能够携手同行 吕正惠 (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 域研究中心兼任研究员) 1999年到2004年间,秀 慧在台湾清华大学中文系修 读博士,本书就是在她博士 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 以我看来,在有关台湾文学 的博士论文中,这是较优秀 的一本。我想在这篇序言里 说明,从20世80年代后半 期开始,台湾文学为什么会 逐渐成为大家关心的话题。 这样,我们才能理解秀慧这 本博士论文在选题上的独特 性,以及她的研究成果所显 示的意义。这本博士论文奠 定了她的研究方向,而且最 终导致她放弃在台湾已有的 教职到大陆寻求发展。这个 结局看来有点意外,但回顾 来看,也并非纯属偶然。 1971年10月25日,联大 通过决议,恢复了中华人民 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这样台湾地区在“国际上 的地位”立即产生了问题, 这让生活在台湾地区并受到 国民党长期教育的台湾人感 受到了强烈的危机。在这之 前,台湾人可以很自然地说 他是中国人,在这之后他就 不知道该如何表明自己的身 份了。在国民党的教育下, 大陆长期被说成是“为共匪 所窃据”,所以它是“匪区” 。现在“匪区”被联合国恢复 合法席位,台湾人一时难以 适应这种“意外”的结果。 关于这个问题,可以有 两种思考方式。第一种方式 会质疑,中华人民共和国为 什么在长达二十一年的时间 里,不能在联合国获得中国 代表权,而只占据台澎金马 这么小的地区的“中华民国” 竟然可以“代表中国”。在国 民党的教育下,会有这种想 法的极其稀少,但还是有一 些。从国民党的立场来看, 这些人竟然认同“共匪”,那 当然是“叛乱犯”,譬如20世 纪60年代的陈映真就因此而 被捕。1987年台湾解除“戒 严令”以后,有这种想法的 人虽然不再会被逮捕,但在 台湾的处境还是非常艰难的 。我是从1971年开始思考 这个问题的,并在20世纪八 九十年代之交认识到,承认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性是 唯一可能的选择,从当时台 湾一般人的眼光来看,我当 然被归为统派,并被认为是 难以理解的。 当时大部分的台湾人不 可能这样思考。既然他们长 期把共产党视为“共匪”,把 大陆视为“匪区”,他们就不 可能认同现在已经被联合国 恢复合法席位的中华人民共 和国。这些人中有些人还是 长期反对国民党的,但在对 大陆的看法上,仍然继承了 国民党的偏见。就是在这种 认同的困境下,台湾人开始 关心台湾的历史与文化,想 要从中寻求解决之道。这种 想法本身,其实多少蕴含了 脱离大陆、另外寻求自己前 途的可能性,其实这就是“ 分离主义”的苗头。当时一 般人不可能想得这么清楚, 但其思考方向无疑会导致这 样的结果。当时还无法从政 治上直接谈论台湾前途问题 ,但借着谈论台湾文学,并 在其中隐含自己的政治取向 ,虽然有点迂回,但还是比 较安全的。以上所说的这些 ,大概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 之交台湾文学突然成为文化 界热门话题的主要原因。 到了秀慧在1999年考上 台湾清华大学博士班时,文 化界的统“独”分野已经相当 明确,在这种情况下她还找 我担任博导,至少表明她不 会是“独”派,而且可能更倾 向统派。在这之前,曾健民 医生已经从日本回台湾地区 定居,并且和陈映真一起主 持台湾社会科学研究会,想 要探讨当前台湾社会的性质 。曾医师跟我说他搜集了一 批光复初期的资料,问我有 没有学生可以利用这些资料 来写一本博士论文。我立即 想到秀慧,并且希望她考虑 考虑。她稍加考虑后,就同 意了这个选题。秀慧把曾医 师提供的资料仔细阅读后, 感到很困惑。她跟我说资料 所显示的讯息,和她在学界 所听到有关台湾文学的论述 ,好像有很大的矛盾。此后 我们的讨论,就集中在如何 解决这些矛盾上。我跟秀慧 说,你原先所接受的一些观 念实际上是“台独”派的观念 ,你现在应该更认真地阅读 这些原始资料,先整理成自 己的系统认识,凡是碰到跟 这些资料不合的观念,都要 想办法加以反驳。如果你觉 得,你有能力利用原始资料 来反驳这些“台独”派的论点 ,那就表示你已经形成自己 的见解,就可以开始写论文 了。其后几年,秀慧确实非 常认真,除了反复阅读原始 资料、寻找更多的原始资料 外,还跟日本学者横地刚先 生请教,并且随时阅读陈映 真和曾健民所写的一些文章 ,以帮助自己整理思绪。这 样经过几年的努力,终于把 论文写出来。秀慧的论文让 很多人(包括“台独”派和国 民党派)都很惊讶,因为资 料极其完整,所有论述都是 根据资料而来,没有不合情 理的地方,因此得到很高的 评价,很快就找到教职。这 本论文后来还申请到编译馆 的补助,很快就于2007年 由稻乡出版社出版。 秀慧在写博士论文期间 ,逐渐发现“台独”派学者常 常没有独立的学术观点,为 了宣扬他们的“台独”论,他 们根本不在乎他们的立论是 否在学术上站得住脚。秀慧 在本书的引言中谈到“台独” 文学论的鼻祖叶石涛,在 1991年时还说“光复初期的 知识分子最大的心理症结, 并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