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希望这些书能开口说话,跟我们讲讲它们看过的事情。
藏书说到底藏的是故事。集藏初版书,是想寻进深巷,坐在古宅门口的矮凳上听当事人细数前尘梦影。
每一册旧书都独一无二,参差的“书品”下藏着一段甚至几段历史,后人很难确切知道新入手的旧书曾经身在何处,归何人所有,却也不能说毫无蛛丝马迹可循。有时是页边笔记,有时是藏书票,有时是夹存的老照片、老剪报。“书本来源的隐秘历史让许多人兴奋不已,点燃了他们的想象”。
收藏好书,就是收藏幸福。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书会说话(精)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顾真 |
出版社 | 上海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真希望这些书能开口说话,跟我们讲讲它们看过的事情。 藏书说到底藏的是故事。集藏初版书,是想寻进深巷,坐在古宅门口的矮凳上听当事人细数前尘梦影。 每一册旧书都独一无二,参差的“书品”下藏着一段甚至几段历史,后人很难确切知道新入手的旧书曾经身在何处,归何人所有,却也不能说毫无蛛丝马迹可循。有时是页边笔记,有时是藏书票,有时是夹存的老照片、老剪报。“书本来源的隐秘历史让许多人兴奋不已,点燃了他们的想象”。 收藏好书,就是收藏幸福。 作者简介 顾真,编辑、译者。译有《小夜曲》《眼泪的化学》《长眠不醒》《湖底女人》等作品。兼作随笔、评论,以笔名“迤逦鸦”为《澎湃·上海书评》撰写专栏,其他文章散见于《南方都市报》《书城》《外国文艺》等。 目录 序/黄昱宁 戴斯蒙·麦卡锡:成就斐然的失败者 “虽然罗马正在燃烧” 早安,蒂凡尼 为什么没人收藏我呢? 每次告别一点点 没人能带走你经历的事 瓦妮莎·贝尔:霍加斯书局的“艺术总监” “头号白痴” 比李尔更胡来 约翰生画梦录 无与伦比狄更斯 同伏尔泰晚餐 A.A.米尔恩:在 《笨拙》的日子 全世界最好的熊,一百岁了 休·汤姆生的春意 异色 《鲁拜集》 波加尼的 《古舟子咏》 最后的埃德蒙·杜拉克 A.S.W.罗森巴哈:最伟大的书商 藏书家写小说 寻找爱丽丝 伦敦这台戏 萨克雷叫他 “圣查尔斯” “想必是下雨之类的缘故” 肖恩·白塞尔:出售作家做的梦和为生活开出的良方 在这座偏远书城,没人要求你做一个“正常人” 书人的假日 书卷气和人情味 “青春便是这样悄悄剥落” 垂钓于时间的河流 跋 序言 慢了小半拍 黄昱宁 顾真出书,邀我第一时 间读稿,顺手写几句读后感 。这当然是义不容辞的事。 及至铺开校样,一页页翻下 去,那种既熟悉也陌生的感 觉时时在纸面晕开,我才意 识到,下笔其实并不是想象 中那么容易。 熟悉是不言而喻的。说 一句“我是看着顾真长大的” 固然是从俗卖老,却也大致 符合事实。十多年前,编辑 室里的实习生川流不息,念 本科时就自荐来打暑期工的 顾真是寒暄最少、出活最多 的那一位。我半开玩笑,说 你一毕业就来工作吧,他微 微点头,并不喜形于色,只 说书还要继续念下去。此后 有好几年,我渐渐习惯了这 个一脸老成、时不时就要来 实习两个月的小伙子温水一 般的性情,慢小半拍的反应 ,以及对未来的不置可否。 顾真的硕士念到第二年时, 我把最难的稿子~一奥登的 《战地行纪》交到他手上。 过了一个月,他默默地还回 来,用铅笔写了数十条修改 意见,分寸拿捏得准确而得 体,每一条都讲到了点子上 。这就好比传一门手艺,我 本来是因为虚长了几岁占了 师长的名分,不经意问掂掂 分量,学生居然早已无师自 通——那种仿佛占了什么便 宜的窃喜,至今历历在目。 我说你决定来译文了吧?他 照例慢半拍,顿一顿,这才 郑重地开口:是的,我确定 。 这千金一诺一直兑现到 了今天。由徒有虚名的“师 生”到朝夕相处的同事,顾 真一直都是最让我放心(以 至于平时常常感觉不到存在 )的那种人。我一直没有告 诉他的是,当初让我一眼看 中的,是他与生俱来的那点 儿与时代稍稍隔膜却并非隔 绝的气质。他坐得住,慢热 之后也聊得开,更善于倾听 。好几位与上海译文出版社 维持了数十年关系的“宝藏 老人”,都跟他成了忘年交 。以他的年纪,能稳稳地接 住旧传统,实在不是一件容 易的事。不过,我并没有留 意到,这份与年龄不相称的 老派作风,并不仅仅出现在 他编辑的书稿中。 《书会说话》的书稿, 就给了我这样一个修正“熟 视无睹”的机会。我向来知 道顾真能编善译,也时常躲 在“迤逦鸦”之类的风雅笔名 之后,写一点隽永好读的散 文小品。然而,于无声处, 他已经攒足了厚厚一本,这 却是我始料未及的。他的文 章大致写文人书话,用慢了 小半拍的节奏娓娓道来,很 像与他平日聊天的口吻。但 是此番细细读来,我对潜伏 在这些平易温润的文字深处 的结构,有了更清晰完整的 印象。好比第一篇写戴斯蒙 ·麦卡锡的,以伍尔夫的讥 诮质问开头,将“麦卡锡天 赋异禀何以一事无成”作为 贯彻全文的悬念,一笔一笔 将这个人物勾勒完整。他的 引用与叙述融汇交织,作者 的态度几近于无,你得使劲 辨别才能听见轻轻的喟叹, 也就一两声而已。如此种种 ,倒是真有几分十九世纪英 美散文的韵致。 《书会说话》里有相当 一部分篇什,是从书里的世 界跳脱出来,将视线凝聚在 书这一物质本身。平日在电 梯里撞上顾真,他十次有八 次揣着新到的快递。看他的 神情,若用鲁迅那句“仿佛 抱着十世单传的婴儿”来形 容,一点都不夸张。每每此 时,我就知道他又从世界的 某个角落淘来了某本旧书的 好版本。顾真家里当然没有 矿,因此他的藏书癖好一不 靠砸钱,二没有投资报酬的 计算,只凭着趣味与知识打 底,一本一本地收,一点一 点地把旧时光搬运过来。这 份“得其所哉”的笃定,注入 他笔下的一段段“藏书记趣” ——讲那些插图的掌故,旧 书店里的好导游,书痴的可 爱情状。随手翻到哪一页, 跟着他走上一段,都颇有祛 烦降燥的功效。在我看,这 “慢了小半拍”的独特节奏, 正是整部书的魂魄所在,也 是书何以“会说话”的真正原 因。 导语 藏书说到底藏的是故事。书痴顾真探秘以书谋生、以书觅友、以书为乐的书业趣闻。 以书为饵,垂钓于时间的河流,打捞旧时围绕在作者、编辑、设计师、评论家、书商间的书卷气和人情味。 信手拈来的书林掌故、平易温润的文字风格,是基于知识与趣味的书人书话,更是源于热爱的书虫心声。 《书会说话》收录了顾真近年来创作的围绕藏书与阅读、书与人的关系而写的随笔、评论,记录了编书、译书、藏书多年的作者对书籍装帧、版本和插图的考据心得。 后记 《书会说话》中的三十 篇文章皆是围绕藏书与阅读 、书与人的关系而写,曾陆 续在《上海书评》《文汇报 ·笔会》《文汇学人》等报 刊上发表过。此次结集,对 文字做了少量修改,同时增 补了一些内容,希望让书的 面貌多几分整体感。 书名源于苏格兰“书镇” 威格敦书店老板肖恩·白塞 尔《书店四季》中一位顾客 的感叹:“真希望这些书能 开口说话,跟我们讲讲它们 看过的事情。”取英文词组“ BookTalks”的双关意,既表 明本书是“关于书的文字”, 又表达“书会说话”的意思。 书分五辑,每辑由一篇 同书籍有密切关系的“书人” 故事开场,另外二十五篇文 章多为篇幅较短的书话小品 ,辅以若干插图,或许多少 可以化解行文的枯涩。虽然 每辑并没有严格的主题,但 在内容上还是有所侧重,比 如“书之书”,比如插图本, 相信有心的读者自会发现其 中的线索。 本书最早的几篇文章写 于2015年初,距今已八年 。八年里,自己的生活和心 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今 重读旧作,不免觉得既亲切 又陌生。英国作家阿尔弗雷 德·乔治·加德纳以古怪的笔 名Alpha ofthe Plough写过 几种随笔集,书名素净简单 ,比如Windfalls,比如 Pebbles on the Shore。《 书会说话》中的文章也像风 吹落的小果子和孩童喜欢在 岸边捡拾的卵石一样,本身 并没有什么价值——令我珍 视的是人生里这段不可再现 的时光,而这段时光之所以 值得用一本小书来纪念,是 因为有了下面这些人: 首先要感谢陆灏先生。 如果没有他的鼓励和指引, 这本书里的大部分文章根本 不可能存在。 感谢李伟长先生接受这 部稿子。他的建议至关重要 ,让本书获得了全新的面貌 。 感谢黄昱宁女士为本书 作序。她是我走出校园后遇 到的第一位良师,多年来对 我帮助很大。 感谢吴其尧先生。与他 的师生情谊对我而言格外珍 贵。 感谢郑诗亮先生。能从 《上海书评》的读者成为它 的作者是我莫大的荣幸。 感谢严晓星、马睿、李 纯一、方晓燕、黄晓峰、盛 韵等师友。本书中的多篇文 章源自他们的约稿,他们对 稿件的编辑更让我避免了不 少错误。 感谢宋希於、虞顺祥、 陈以侃、雷韵、沈宇、朱艺 星、胡瑾等可以随时以“气 息”互相交流爱好的朋友。 最后,感谢我的家人。 顾真 2023年4月 精彩页 全世界最好的熊,一百岁了 “噗噗,你保证永远不忘记我。甚至我一百岁的时 候也不忘记。” 噗噗想了一会儿。 “那时候我多大?” “九十九。” 噗噗点点头。 “我保证。”他说。 在《噗噗角的房子》的结尾,克里斯托弗·罗宾即将告别伙伴们,离开百亩森林,不能再做他最喜欢做的“没事”(Nothing),因为“他们不让”。他要去哪儿?我们猜,也许他要回城市了,也许他要上学了,总之,罗宾要长大了。但森林里的小动物们不知道,只有维尼,罗宾相信:“不管发生什么,你都能明白的。”无论他要去向何方,在森林里的那块“魔地”上,小男孩和他的小熊会永远在一起。 《噗噗角的房子》出版于1928年,现实中的克里斯托弗·罗宾·米尔恩生于1920年,那年八岁。对小熊维尼的诞生年份一直存在几种观点,有人说1924年2月13日的《笨拙》杂志上发表的诗歌《泰迪熊》是维尼第一次出场,普遍的看法则将《小熊维尼》一书出版的1926年定为维尼的生年,而在克里斯托弗·罗宾·米尔恩看来,既然外界总把故事中的罗宾和真实的自己画等号,那维尼就应该是生于1921年——那年罗宾的一岁生日,父亲送了他一只小熊玩具,即后来维尼的原型。按照这个说法来算,今年小熊维尼整整一百岁了。 A.A.米尔恩的“小熊维尼”系列共有四部作品,两本故事书《小熊维尼》和《噗噗角的房子》,两本童诗集《当我们很小的时候》和《我们六岁了》。故事书讲的是小熊维尼和好朋友小猪、跳跳虎、野兔等在百亩森林里的趣事,童诗集中维尼鲜少露面,更多围绕克里斯托弗·罗宾而写。 《当我们很小的时候》中的十一首诗最初发表于《笨拙》,杂志委托E.H.谢泼德为这些诗配了插图,图文并茂,加之杂志开本比普通书籍大,十分醒目,引起热烈反响。诗集正式出版于1924年底,其中有首诗名为《下到楼梯一半》(Halfway Down),写克里斯托弗·罗宾坐在楼梯上喃喃自语,但并没有提及他的玩具。谢泼德的插图里却出现了一只玩具小熊,它平静地躺在最高一级台阶上,脑袋探了出来。这是谢泼德的插图里第一次出现接近维尼的形象。 其实,《笨拙》最初提议让谢泼德为米尔恩的儿童诗配插图时,米尔恩热情并不高,他或许想找一位名气更大的画家来合作。一战前,米尔恩曾是《笨拙》的编辑,那时谢泼德还是个年轻画家,经常给杂志投稿。米尔恩不太认可他的水平,甚至对看好谢泼德的同事说:“你到底觉得他有何过人之处?他完全没有希望。”多亏梅休恩出版社的负责人E.V卢卡斯大力说服,他才同意让谢泼德来完成这项工作。那十一首配有精彩插图的诗在《笨拙》上发表后,米尔恩才完全相信了谢泼德的才能,而《当我们很小的时候》的热销,更是让他下定决心:自己以后的儿童文学作品,都要让谢泼德来插图。 谢泼德共为“小熊维尼”系列创作了五百余幅插图,和米尔恩一起创造了小熊维尼和他森林中朋友们的不朽形象。为这些插图,他付出了大量时间和心血。米尔恩的乡间住宅位于萨塞克斯郡哈特菲尔德的考奇福德农场(Cotchford Farm),谢泼德驾车去拜访他时,会带着素描本走进百亩森林的原型阿什当森林(Ashdown Forest)漫步,因为虽说这片森林正是米尔恩为笔下故事设置的场景,他却并没有用文字详细描述过林中景色的细节。谢泼德为了画出令人满意的插图,势必要置身其中去观察,去感受,去“沉思地”整理想法。他画了许多素描,也拍摄了罗宾和罗宾玩具的照片。 P105-109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