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荷叶浮萍(红楼万象随笔)
分类
作者 廉萍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红楼梦》有说不尽的话题,本书出入原著,对细节往复推敲,读出字缝里的意趣,不仅让人领会《红楼》精细描摹的妙笔,更可由此轻轻触碰曹雪芹的文心。此书为作者已发表的数百篇《红楼》随笔的精选集,除谈及《红楼》人物、名物、写法之外,还旁涉中外名篇如诗歌、小说、戏曲等,为品读《红楼》平添了丰富的味道。“荷叶浮萍”是原著中戏改《诗经》的典故,喜诗文不好四书五经,读经典不必正襟危坐,也正是曹雪芹的读书观。
目录
序扬之水

几世几劫
《红楼梦》的“原著”
神瑛侍者与通灵宝玉
“水”做的还是“木”做的
《姑苏繁华图》
手倦抛书
现成话
那个叫娇杏的姑娘
看不见的《红楼》——人在运河
《红楼梦》的时间死结
应天府的人命官司
为谁合眼想平生
《燃藜图》与《莲舟仙渡图》
神仙穿什么
飕飕凉意知何许
“红楼梦”从哪里来?
读书从四十岁开始
修辞立其诚
万事开头难
焦大
黛玉与玫瑰
梦坡斋
宝玉的老师是谁
也须要阴骘积儿孙
从会芳园到大观园
贾瑞:野百合也有春天
世上哪有渣男
手绘《红楼》
传世文章本偶然
《红楼》情绪
可卿出殡
二丫头
《红楼》的冷静

春雨惊春清谷天
梨花院落
牡丹已老木香初
吟到梅花句亦香
元妃省亲的排场
元妃省亲与高祖还乡
元春改作业
诗酒且图今日乐
石不能言最可人
轻轻抹去
这样钝愚,还参禅呢
谁将游戏参三昧
为何读书
小红:动人春色不须多
三姑六婆
闲言碎语怎能不讲
诗酒放诞,文采风流
《红楼》与唐伯虎
信手拈来蜂腰桥
年年岁岁花相似
葬花无计写荒唐
黛玉葬花的技术细节
燕子来时不闭门
《红楼》的雅化
端午节礼
语感为王
笨笨的倒好
蔷薇几度开
喜聚不喜散
谁塑狮儿供一笑
金簪子掉在井里头
黄金时代
都下清客最多
贾珠之死的一点猜测
危机四伏端午节
题帕
荷叶莲蓬汤
爱的故事,爱的结局
桂花
云烟与丘壑
孤标傲世偕谁隐
王绂的菊花诗
空有荷花生
再说枕霞阁
蕉叶杯
思想盛宴
刘姥姥救巧姐
博弈犹贤
大观园的梧桐
竹根杯
不一样的怡红院
灵性已通

溺爱是人生里的蜜
平儿的委屈
相逢是偶然
《红楼》里的老太太
邢夫人
贾母
香菱学诗
夕阳西下
林妹妹的诗论
你看起来很好吃
是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
孽海情天
凤仙花开
《红楼》里的“一丈青”
吉祥话儿怎么写
惜春画?慧娘绣?香菱诗
那年元宵,黛玉的存在感
《红楼》和《西游》
好孩子探春
有时似傻如狂
邢岫烟:无心即强大
关于“补天”
生杀予夺
一叶知秋
平儿决狱
司棋:提前社会化的女孩子
百花生日
又是牡丹时候
风露清愁
韶华胜极
金斗御香未熨
有涯与无聊
《红楼》里的折枝花卉
揉碎桃花
尤三姐:一世三生
端午?扇子?二尤
《红楼》来时路
《红楼》账目
贾琏与熙凤
世间为何要有林妹妹
百无一用不仅书生
不许人间见白头
虎狼因果
惜春:清冷的旁观者
禁体诗
贾政评诗
贾环:夹缝里求生存的畸形人格
钝感就是力量
美丽的形容词
《红楼》里的“凸凹”
芦泡须枝
灭的就是你
一天
知子莫如父
当奈公何
紫菱洲歌
风露清香
莲花台畔认前身
奇文共欣赏

诚实的高鹗
纸窗还是纱窗
——《红楼梦》后四十回的读法
绛珠何必化嫦娥
后四十回的风景
海棠重开
千古艰难唯一死
宝玉出家
《红楼》与禁书
仙人之情深于流俗
《聊斋》战《红楼》
没有假如
精致的淘气
知君诗胆昔如铁
儿女英雄
顾太清《红楼梦影》
乾隆的诗文
不是怡红是悼红
为什么读诗
一生痴绝处
《红楼》最好
有人不喜欢《红楼梦》
一定有人在写我们这个
时代的《红楼》
《红楼》未果
泱茫无垠

附录? 《红楼梦》回目与随笔对照表
代后记? 荷叶浮萍
序言
灵性已通
经常看到有人讨论,黛玉和宝钗,谁更值得娶。每
每看到,总是气闷,好像看到有人鄙薄一朵玫瑰不到二
两,或者夸耀一朵牡丹足有半斤重。
《红楼》里人物的价值,向来不在身份。不然贾雨
村、王子腾就是最值得大书特书的。然而,书的主角却
是宝黛。从世俗眼光看,这两个人几乎毫无可取之处。
书中批宝玉的《西江月》说得明白:“可怜辜负好韶光
,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
纨袴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于仕途经济中,百无一
用。整天厮混内帏,要吃丫头嘴上的胭脂,一点刚性没
有,毛丫头的气都受得——放在今天,也不太容易被人
接受。黛玉也是,所谓妇女传统美德的德言容功,似乎
都不无可议。“德”无规劝之功,“言”有刻薄之讥。
“容”么,虽然书上说她“秉绝代姿容,具希世俊美”
,但多半是情人眼里出西施,王夫人等人其实并不待见
这一款。“功”,半年做不成一个香袋,也很废柴。身
子骨又那么弱,薄命早夭,简直是福寿之人避之不及的
晦气。然而,还是有那么多人喜
欢他们,每每洒一掬同情之泪,唏嘘不已。为什么
呢?
书上开篇那块石头,虽然被称为“蠢物”,或“自
恨粗蠢”,但初次亮相时,却分明说它“自经煅炼之后
,灵性已通”。“灵性”二字,正是宝黛与其他人判然
分别之处。宝玉歪批南华时,曾写下“灰黛玉之灵窍”
的句子,可谓深知黛玉。人为万物之长,正因为这一点
灵性不灭。于万千繁华里,独独能领悟到“试看春残花
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
不知”,是黛玉的灵性。听了黛玉之歌,独独能领悟到
“既黛玉终归无可寻觅之时,推之于他人,如宝钗、香
菱、袭人等,亦可到无可寻觅之时矣。宝钗等终归无可
寻觅之时,则自己又安在哉?且自身尚不知何在何往,
则斯处、斯园、斯花、斯柳,又不知当属谁姓矣!——
因此一而二,二而三,反复推求了去,真不知此时此际
欲为何等蠢物,杳无所知,逃大造,出尘网,使可解释
这段悲伤”,是宝玉的灵性。宝玉其时并不知黛玉前晚
的委屈,黛玉其时也并不知宝玉的悲伤,但两人何尝不
是一点灵犀,澈然贯通,所以旋即和好。而几百年后,
仍能从上述文字里,一眼看出两人的灵性,并被深深打
动,又何尝不是读书者的灵性。灵性相通,无关时空。
这不是一部治国理政的书,也不是一部经世致用的
书。不是厚黑学,不是成功学。它是一部灵性之书,讲
的是人生美学。这是《红楼》最不同于其他小说的地方
。所以,看到有人谈论宝钗成为宝二奶奶,就是成功上
位,真是无言以对。婚姻,只不过是一种社会捆绑形式
罢了。宝钗即使和宝玉成亲,她和宝玉之间,也永远无
法拥有宝黛曾经的心灵交融。宝黛一起经历过的种种灵
魂悸动,也永远不会被人取代,那是他们各自私人的生
命体验。宝钗的价值,当然也不应该是取代谁,而是活
出自己的灵性。
宝钗好不好?当然好,好到几乎完美。《红楼》虽
然写的是十五六岁少年的情事,但它是作者中年时期的
作品,是一位历尽波澜的中年人,回望当年的心灵记录
。他已经洞察人情,不再需要通过贬损别人来证明自己
当初选择的正当性,所以他把宝钗写得非常好。然而,
灵性并不曾相通,奈何?他也不明白宝玉为什么会选择
黛玉,只好编造了一个“木石前盟”的故事,这相当于
没有解释。
谁又能说清自己的爱情。
导语
☆熟读《红楼》,参悟人情。逐回解读曹雪芹对《红楼》人物的全方位观照,洞悉其笔端流露的悲悯之情。
☆一枝一叶,细入毫芒。《红楼》描摹精准,给读者以阅读的强大信心,字缝间的一饮一啄、一颦一笑,也需由会心人点出。
☆诗词歌赋,“红迷”知己。以古今中外佳作名篇为镜,正看反看,照出《红楼》之精美,这部书是一场文字的盛宴。
☆灵性文字,三生缘定。《红楼》是一部灵性之书,能看出此书中的灵性,并被深深打动,又何尝不缘于读书者自身的灵性。
书评(媒体评论)
诗解《红楼》,《红楼》解诗,物理人情,一
脉贯通。讲版本,讲文字,讲语感,毫发丝粟集于
腕下,涟漪水痕漫溢毫端。却不是把它做成学问,
而是用生命的感悟回归自家所理解的本来面目。哪
里是读《红楼》,几十年的爱喜,十几年的修炼,
一肚子“家私”借谈《红楼》而如深涧山泉潺湲流
淌。
——扬之水
廉萍写《红楼》,不考据不索隐,不过分解读
,切口细微,讲求直觉和通感,却见情致、趣味、
审美和志向。文章都在千字以内,简雅而耐读,尤
其很多弦外之音精准通透,令人深思或会心一笑。
我熟悉的廉萍形象就从文字后跳出来——既温厚质
朴,又跳脱诙谐。
——陈溶冰
精彩页
红楼梦》的“原著”
《红楼梦》的作者与版本,在初来乍到者眼里,堪称一笔糊涂账,虽然二百多年来,好事者、红学家条分缕析、爬梳剔抉、钩沉索隐,已经取得了很多可观成果,比如曹雪芹家世、脂评本系列、程高续作等等,但指望初学者一时半会儿就全搞清楚,是不现实的。
简而言之,《红楼梦》,目前,只有不同时间、不同抄手和评阅者留下的不同手抄本,和根据不同抄本校订百衲而成的不同活字、铅字印刷本,这些不同版本之间,文字、回目甚至篇幅都各有不同,情节、人物自然也有出入。可以这样说,真正的出自原作者之手的定本“原著”,书店里是不存在的。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也只拥有部分版权而已,因为有人认为,曹公也是有所本,并非平地起高楼。而后来的抄写手、批阅者、出版者,有意无意,也都夹带了自己的私货。至于更后起的戏剧、影视等改编作品,是否“忠实原著”,只能凭心问口、凭口问心、凭老百姓口碑了。
但对于普通读者而言,这种情形,开始也许可以暂时忽略。因为,任何一个版本,都只是通往《红楼梦》恢弘世界的一个小小入口而已。像逛公园一样,从哪个入口进去,并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在这个举世无双、奇绝千古的巨大迷宫花园里,你看到了什么,听闻了什么,体会了什么,感悟了什么。所以,选择大出版社的通行一百二十回本,虽然算不上什么“精致的淘气”,但简便轻捷,不失为取巧的好办法——只要不是刻意拿来当作囫囵吞枣、一知半解的护身符。
既入园门,千叶千花,花各入眼。感觉平平,不能终卷,掷而不读,也是常有的事情。认为是“一本坏书”的,也不乏其人。清朝有个毛庆臻,不仅在想象中把曹雪芹打入地狱,还郑重建议,出口《红楼梦》到外国,去毒害他们的青少年,充当坚船利炮,替国人报鸦片输入之仇。
当然也有另一群人,领略到风光旖旎,不免继续前行,终于曲径探幽,渐行渐远,沉湎其中,乐而忘返。我一厢情愿地相信,这样的“红迷”大有人在。这些文字就是写给这些人看的。
这些人有共同的特征,很容易从人群中辨认,比如: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把《红楼梦》堆在床头,随手翻开,不拘第几页,都可以读下去,却不介意什么地方能停下来。随口说出书中的句子,只是小儿科。平儿戴什么镯子、莺儿干娘是谁、妙玉用什么坛子、莲花儿找谁炖鸡蛋、夏婆子的外孙女在哪里当差,都是茫茫人海中同类相呼的再寻常不过的切口。至于那些不靠计算机的统计数据,单从文字就能嗅出来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不同的人,更堪称“红迷”中的可造之材。
多读几遍,难免还会疑窦丛生,贾琏、宝玉为什么都是二爷?怀古诗的谜底是什么?挂有美人图的小书房叫什么名字?判词到底怎么解?无数的牛角尖儿与死胡同……不待爹娘打骂、师傅支使,好奇心就会鼓动得睡不着觉,上穷碧落下黄泉,去搜去查,这时候,脂砚、畸笏叟、庚辰本、己卯、甲戌、列藏自然就会跳进你的眼睛。读得越多,也就越来越接近“原著”,接近那个在悼红轩中涂写“满纸荒唐言”的人。——当然,仅仅是接近而已。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9 10:1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