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结合社会网络和同伴效应理论,从新人力资本理论(new human capital theory)的视角,在中国部分农村小学进行班级随机排座和随机分组的田野实验,并跟踪学生后续的学业表现和非认知能力状况,探讨了班级网络中心结构、网络非对称结构、随机学习小组这三种班级的网络构成中,同伴效应对学生认知和非认知能力的影响,并分析提出提高农村儿童人力资本水平的有效方案。首先,对班级学生进行随机排座实验后,跟踪调查了学生班级网络状况,从网络中心性6个方面的指标,分析处于班级网络中心地位的学生与其他学生之间的物理距离,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和非认知能力的影响。其次,采用空间自回归模型,定量估计了班级学生随机排座后,学生座位周边分别是高学业群体与周边是低学业群体的非对称同伴效应。然后,通过对学生进行随机分班、分组及排座的方法,构造学习小组的“自然实验”属性,剥离出学习小组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净效应,并采用双重差分模型(difference -in-difference model)进行估计,对比了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成绩和非认知能力的差异,并对学习小组在不同性别、年级、成绩、班干部等方面的影响进行了异质性分析。最后,总结以上的分析结论,提出政策建议。 作者简介 肖艾平,湖北孝感人,中共党员,2020年从暨南大学劳动经济学专业毕业,获经济学博士学位。目前为广东金融学院青年教师,硕士生导师,高级数据分析师,兼任中国劳动经济学会新经济与新就业专委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学、劳动经济学。近年来在《经济学(季刊)》、《教育学报》、《华中师范大学学报》、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等国内外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获国家授权专利2项;出版著作1部;参与编著《经济学科导论(第二版)》教材1部。曾获第二届中国劳动经济学年会“优秀论文奖”(2017),广东金融学院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三等奖等奖项。主要任教课程为《计量经济学》《SPSS软件与应用》《金融数据分析》等,曾获广东金融学院“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就业工作先进教师”“工会积极分子”称号;多次指导学生获得大学生国家创新创业省级和校级项目立项,指导的学生毕业论文曾获得校级优秀。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1.3 核心概念界定 1.4 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6 主要贡献与局限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社会网络与同伴效应 2.2 网络中心性与认知(非认知)能力 2.3 非对称同伴效应与认知(非认知)能力 2.4 小组网络结构的同伴效应与认知(非认知)能力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理论分析 3.1 新人力资本理论及拓展 3.2 社会网络中同伴效应识别模型 3.3 本书的理论分析框架 第4章 社会网络中心性与儿童人力资本 4.1 社会网络中心性识别与测量 4.2 实验设计与计量模型 4.3 社会网络中心性与儿童认知(非认知)能力实证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空间距离的同伴效应与儿童人力资本 5.1 非对称同伴效应的空间视角 5.2 数据及变量 5.3 空间计量模型 5.4 实证结果分析 5.5 稳健性检验与排座策略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随机学习小组结构的同伴效应与儿童人力资本 6.1 随机学习小组概述 6.2 数据来源与实验流程 6.3 估计方法与计量模型 6.4 实证结果分析 6.5 稳健性检验与影响机制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政策含义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