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作为自明清以来广泛存在于中国社会的影戏,其存在的基础便是与中国传统农业文明的紧密结合。这种由民间信仰发展而来的戏曲形式,最初的表现具有诸多仪式化特征。随着中国戏曲体制的不断完善,影戏在吸收各地方民间曲艺形式后,与之相互影响、互为补充,不断完善自身。《中国影戏民俗属性及其戏剧化研究》紧紧围绕中国影戏的民俗性与戏剧化特征展开研究,旨在深入探讨中国影戏在近现代如何实现仪式属性的不断弱化和戏剧性不断增强的转变。 全书内容翔实丰富,针对性强,具有较高的学习和研究价值。本书适合戏剧专业师生,也适合广大影戏研究者、爱好者阅读与收藏。 目录 绪论 第一篇 影戏中蕴含的古代中国价值观 第一章 中国民间影戏的起源 第一节 唐代的俗讲说唱 第二节 宋代盛行于勾栏瓦肆的商业演艺 第三节 明清时期戏曲的蓬勃发展 第二章 影戏构成元素的多元表现 第一节 与剪纸相关的纸影制作 第二节 走马灯与影戏表演 第三节 手技、手影、傀儡戏与影戏 第四节 巫文化在古代中国的发展转化 第五节 与道教相关的中国民间信仰 第三章 中国影戏的传播与分布 第一节 依长城分布的中国影戏 第二节 影戏在国内的传播 第三节 影戏的向外传播 第四节 按地域分布的“七大影系” 第四章 影戏的民俗文化特征 第一节 古代中国价值观构建对影戏的影响 第二节 各地影戏的民俗化表演程式 第三节 影戏班社的祖师崇拜 第四节 影戏班社内部的禁忌与隐语 第二篇 中国影戏戏剧形态研究 第五章 程式化的影戏表演与班社组成 第一节 影戏与情境表演 第二节 影戏的班社组成与程式化表演 第六章 中国影戏剧本形态 第一节 口头程式化的无本模式 第二节 提纲化的戏路与桥本 第三节 不断发展的影卷 第七章 影戏的角色行当 第一节 民间信仰映射下的中国影戏角色行当 第二节 三大影系对传统角色行当的继承与革新 第八章 影具造型特征及其雕刻制作 第一节 以关中皮影为代表的秦晋影系 第二节 以驴皮为料的滦州影具 第三节 粗犷古雅的山东影人 第四节 精于绘制的江南皮影 第五节 多元化发展的川鄂滇影系 第六节 由纸影转化至现代影型的湖南影戏 第七节 源自潮州影系的台湾影具 第九章 影戏的声腔念唱与伴奏 第一节 作为板腔体源起的秦晋影戏 第二节 滦州影与掐嗓演唱 第三节 两人台表演的山东影戏 第四节 海宁影戏与海盐腔 第五节 多元发展的川鄂滇影戏 第六节 平江影戏唱词的方言化特点 第七节 以潮州调演唱的台湾影戏 第十章 影戏表演的空间场域转化 第一节 早期影戏表演的空间场域 第二节 院团国有化对当代影戏产生的影响 第三节 文旅融合下的影戏表演 第四节 台湾影戏进入校园教育的探索 第五节 湖北云梦影戏茶馆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