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常言道,建筑是城市的“物质灵魂”,我们从古建筑中更可以读出城市灿烂的历史文化。本书以古建筑作为中轴线的主体,并适当融入中轴线相关的现代建筑群,故书名取为《北京城中轴线上的名建筑》。 全书以“绪论”开始,共阐述了31个相关的建筑群体项目,最后有5篇附录,介绍了古建筑的相关专业术语、国外几个首都城市中轴线实例及宫城(紫禁城)导览。 作者简介 杨振华,1962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专业注册城市规划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国务院国管局评审专家、资深城市规划、旅游规划及建筑设计专家。曾任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院海南分院副院长、设计所副所长总规划师、北京市规划学会理事、九三学社北京市城建委员会主任。 是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主要执笔人之一(获建设部级二等奖)、主笔《西城文化史.城市规划篇》(入选美国国会图书馆)、《城市规划实用指南.详细规划篇》、《城市详细规划》、《北京远郊区建置沿革》等,另有专题调研及论文、提案等100余篇。 目录 一、绪论 二、范畴 三、要素 四、实录之一:起始段 [一]燕墩——永定门的哨所 [二]永定门——中轴线的龙头 [三]天坛——紫禁城的伴侣 [四]先农坛——农耕为本的象征 [五]天桥——市井文化的聚集点 [六]法源寺——京城最古老的巨刹之一 五、实录之二:核心段 [七]正阳门——北京城门之首 [八]棋盘街——皇城的“前站” [九]天安门——皇城的正门、国门的标志 [十]太庙——皇帝的家庙 [十一]社稷坛——实践“父天母地”的圣坛 [十二]皇城——紫禁城的拱卫者 [十三]官城(紫禁城)——登峰造极的四合院巨擘 [十四]景山——都城的制高点 [十五]地安门外——“短小精悍”的北中轴 [十六]钟鼓楼——北中轴的压根收官建筑群 [十七]皇史宬——明清皇家档案库 [十八]双塔庆寿寺——金代古遗迹 [十九]陟山门街——另一条“御道” [二十]大高玄殿——皇家重点道观庙 [二十一]北京大学红楼——红色新文化发祥地 [二十二]北海——京城历史的印记、造园艺术的绝笔(简附中南海) [二十三]团城——世界上最小的微型城垒 六、实录之三:后续段 [二十四]什刹海——北京城的“鼻祖” [二十五]恭王府——全国最大的王府豪宅 [二十六]砖塔胡同——京城最古老的胡同 [二十七]历代帝王庙——象征“九五之尊”的帝王礼制巨庙 [二十八]妙应寺白塔——北京都城历史的“见证者” [二十九]雍和官——规格最高的清代佛教寺院 [三十]国子监——中国古代的最高学府 [三十一]普渡寺——平视故官的王府 七、引述 八、结语 附录1:中国古建筑屋顶主要样式 附录2:中国古建筑门上的配件 附录3:中国古建筑屋顶上的脊和脊饰 附录4:国外几个首都城市主轴线实例 附录5:官城(紫禁城)导览 参考文献 序言 城市中轴线是一座城市 的中枢与“脊梁”,而建筑则 相应地为其“脏器”,也是城 市中轴线上的形象性标志物 。从本书中,我们可以领略 北京与传统中轴线相关主要 建筑(群)的风光。 北京传统中轴线南起永 定门,北至钟楼,全长达 7.8千米,是全世界最长且 宏伟的城市中轴线。它由笔 直开阔的大道、轴线对称的 端庄建筑群、制高点景山及 自然且布局严遂的水系组成 ,这条中轴线的构成元素之 丰富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 的。 常言道,建筑是城市的“ 物质灵魂”,我们从古建筑 中更可以读出城市灿烂的历 史文化。本书以古建筑作为 中轴线的主体,并适当融入 中轴线相关的现代建筑群, 故书名取为《北京城中轴线 上的名建筑》。 全书以“绪论”开始,共 阐述了31个相关的建筑群体 项目,最后有5篇附录,介 绍了古建筑的相关专业术语 、国外几个首都城市中轴线 实例及宫城(紫禁城)导览 。 由于建筑与其环境有着 十分密切的关系,本书采用 图文并茂的方式编撰,在20 多万字的字里行间,插入了 200多幅图片,以提升本书 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杨振华先生是我在北京 市原城市规划管理局工作时 的师长,在规划设计中给予 了我很多指导。他曾经在北 京市原城市规划管理局、北 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 北京大行致用旅游规划设计 院等单位工作,已在城市规 划、建筑设计及旅游规划领 域辛勤探索近六十载,本书 仅是笔者多年工作的一些心 得体会,想必读者阅后定会 有所收获。 单霁翔 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 官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2023年11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