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黑龙江屯垦史(军垦口述史上下)(精)/中国屯垦史研究丛书
分类
作者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一部北大荒的开发史,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部军垦史。军垦人的艰辛与拼搏,汇聚成“北大仓”的硕果,凝聚成“北大荒”的精神。本书收录了一百四十余位军垦老人的口述实录,既有重大事件的历史亲历,也有日常生活的鲜活细节,更有对自身生命历程的深切感悟,反映了军垦群体在北大荒开发进程中的真实状态。让我们能够更真切地体会军垦人的经历、精神和人生态度,更多元地观察和理解那段历史,进而对我们的时代和生活有更深入的审视和思考。
目录
上卷
第一章 转战北大荒
第一节 决策的出台
一 决策
二 宣传
三 政策
第二节 军人的担当
一因爱转业
二因病转业
三因事转业
第三节 奔赴北大荒
一 火车之旅
二 密山停留
三 艰难前进
第四节 初识黑土地
一 自然环境
二 住宿
三 医疗
四 思想波动
第二章 开拓新天地
第一节 自力更生建家园
一 草棚马架子初安家
二 拉哈辫房子盖起来
三 大火无情
四 野兽做伴
第二节 战天斗地垦荒土
一 荒火燎原
二 勘测踏查
三 铁牛垦荒
四 艰辛劳作
第三节 星火燎原初开发——一个基层生产队的建点实录
第三章 困难与曲折
第一节 “大跃进”运动
一 深翻土地与放“卫星”
二 大搞水利工程与试验田
三 以大豆为纲与“裤播机”
四 大炼钢铁、浮夸风与大锅饭
第二节 三年困难时期
一 自然灾害、还债和向城市倾斜
二 困难时期的生活
三 解决困难的方法
四 顾全大局
第四章 建设发展时期
第一节 农业发展
一 农机发展
二 粮食生产
三 水利建设
四 畜牧养殖
五 伐木自建
第二节 社会事业
一 自办教育
二 医疗卫生
第三节 工副业并举
第四节 支援国家建设
一 支援首都建设
二 支援内蒙古自治区农垦建设
三 支援其他地区建设
第五章 “文化大革命”与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
第一节 组建兵团与戍边卫国
一 兵团的组建过程
二 现役军官的到来
三 中苏边境对峙情况
四 珍宝岛战役
第二节 动荡岁月中的军垦人
第三节 兵团农垦事业的曲折前行
一 兵团的贡献
二 兵团时期各项事业的坎坷发展
三 兵团时期的知青
第六章 改革开放时期
第一节 拨乱反正
一 思想的转变
二 落实政策
三 实行奖金制度
四 知青和现役离开
五 党籍问题
第二节 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
一 农场种植结构的调整
二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三 新建现代化农场——洪河农场
第三节 中国特色的家庭农场经营模式
第四节 多种经营方式的全面发展
一 工副业
二 商业
三 外办企业
第五节 社会事业的发展
一 医疗卫生事业
二 教育事业
三 科研事业
四 交通运输事业
五 文化事业
第七章 军垦人的社会生活
第一节 婚姻和家庭
一 军垦人的婚姻生活
二 军垦人的家庭生活
第二节 军垦人的物质生活
一 物质生活
二 工资待遇
三 住房条件
第三节 军垦人的文化生活
一 文工团
二 放电影
三 其他活动
第四节 军垦人的社会关系
一 与“右派”的交往
二 与知青的交往
第五节 离退休生活
一 老有所学
二 老有所乐
三 老有所为
第八章 军魂铸就北大荒精神
第一节 艰苦奋斗的深刻记忆
一 修筑云山水库
二 开发雁窝岛
三 “4·18”大火
第二节 无私奉献的英雄群像
一 将军风采
二 英雄群像
第三节 人生经历的苦乐感怀
一 人生无悔
二 逆境中的奉献
下卷
保家卫国平生愿,以苦为甘农垦情
——八五〇农场潘海震口述实录
“六六·三”人的北大荒轨迹
——云山农场张运启口述实录
北大荒的“长青树”
——八五六农场王七贤口述实录
垦区体制改革的积极探索者
——农垦总局魏壮修口述实录
一生为北大荒树碑立传
——农垦总局史志办郑加真口述实录
投笔从戎保家国,教书育人桃李香
——八五三农场朱少龙口述实录
大“家”要变,小“家”也要变
——五九七农场臧永昌口述实录
农垦医疗事业的守望者
——农垦总局精神病防治院余沛济口述实录
农场改革的实践者
——八五四农场方森林口述实录
北大荒高等教育的亲历者
——八一农垦大学章士奎口述实录
北大荒农垦事业发展与改革的亲历者
——农垦总局政研室孙仁松口述实录
现代化农场:一位军垦老人终生的奋斗
——红旗岭农场韩宝森口述实录
扎根北大荒的音乐人生
——北大荒文工团顾震夷口述实录
北大荒奋斗史
——普阳农场张靖宇口述实录
平凡一生显不凡
——八五六农场刘国珍口述实录
坚守北大荒的无悔人生
——八一农垦大学蒋自重口述实录
军魂不朽(后记)
访谈对象简介(人名索引)
序言
北大荒,旧指黑龙江省
东北部三江平原、松嫩平原
一带辽阔、荒芜的黑土区域
,人迹罕至、沃野千里。经
过半个多世纪艰苦卓绝的创
业奋斗,北大荒建成了现代
化的国有农场群,成为全国
耕地面积最大、机械化程度
最高、具有较高科技含量和
附加值的新型垦区。昔日的
北大荒变成了今天的北大仓
,并由此创造了令人敬仰的
北大荒精神。
开发建设北大荒,是党
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
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宏伟
事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的人民群众建设边疆、保卫
边疆的伟大壮举。在这场翻
天覆地的历史巨变中,中国
人民解放军广大复转官兵起
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他们始
终是北大荒开发建设的中坚
力量。
一部北大荒的开发史,
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部军
垦史。1947年是人民解放
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向战略反
攻的关键时期,按照党中央
关于“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
地”的重要指示,部队和地
方抽调了一批干部奔赴北大
荒,组织创建了第一批公有
制机械化农场,拉开了北大
荒开发建设的序幕。此后,
在党和国家的号令与部署下
,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共有
7批官兵集体复员转业到北
大荒,总数超过14万人。
1948年冬天,东北境内
基本解放,10余万在战争中
负伤致残的荣誉军人集中到
东北地区。东北行政委员会
成立荣复军人管理委员会,
先后动员组织3000余名身
残志坚的荣誉军人奔赴北大
荒,从事机械化农业生产。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后,
创建了伊拉哈荣军农场和伏
尔基河荣军农场。在荣誉军
人创办农场的影响下,东北
军区政治部所属的由经过教
育改造的国民党部队中起义
、投诚、被俘人员组成的解
放团,也相继组建了7个农
场。解放团农场以人民解放
军的组教干部和警卫战士为
骨干,其中排以上干部多数
是在战争中负伤的荣誉军人
。这些解放团农场有解放军
干部、工作人员、警卫战士
共计4000余人,国民党部
队被俘、投诚、起义人员约
1。4万人。1952年,解放
团农场由供给制事业单位转
为薪金制企业,解放军官兵
集体转业。
1954年8月,中央决定农
建二师到黑龙江省密山地区
垦荒。农建二师原为中国人
民解放军第九十七师,这支
部队在解放战争中参加过孟
良崮、张店和济南等战役,
屡立战功。1952年3月,奉
命“生产待命”,开赴山东省
广饶地区,改名为农业建设
第二师。1954年9月,农建
二师3个团8000余名官兵挥
师开赴北大荒,分别在集贤
县、富锦县、铁力县境内创
建机械化农场,这是人民解
放军整建制开发北大荒的第
一支部队。1955年10月,
中央军委命令农建二师就地
集体转业。尊重农建二师广
大官兵的感情和意愿,将二
九口团和二九一团所建农场
分别命名为二九口农场和二
九一农场;二八九团所建农
场定名为“十一农场”,后与
铁力机械农场合并,更名为
铁力农场。
1954年5月,铁道兵部队
司令员兼政委王震视察刚从
朝鲜战场胜利回国,正在抢
修汤旺河森林铁路的志愿军
铁道兵部队第五师,萌发了
开发北大荒的宏愿。同年6
月3日,王震去洪山看望第
五师复员转业大队的官兵,
动员他们到北大荒建设机械
化农场。1955年元旦,第
一个以铁道兵部队番号命名
的农场一一八五口农场在虎
林县西岗建立。1955年8月
14日,王震向党中央和中央
军委提呈《关于开发北大荒
问题》的报告,多位党和国
家领导人先后批复。此后,
王震先后动员铁道兵二、三
、四、五、六、九、十一师
等7个师的1。74万名复转
官兵在密山、虎林、宝清、
饶河四县境内垦荒建场,又
建立起八五一、八五二、八
五三、八五四、八五五(现
五九七)、八五八、八五九
以及汤原八五口九农场。同
时,将邻近的6个农场归并
进来,统归铁道兵农垦局领
导。至1957年末,铁道兵
农场达到18个,开垦耕地
260万亩。
1958年3月,中共中央成
都会议通过了《关于发展军
垦农场的意见》,王震由此
提出了进一步开发北大荒、
接纳十万转业官兵进军北疆
的方案。1958年3月到5月
,人民解放军各军兵种,包
括机关、部队、军事院校的
转业军人,从全国各地向北
大荒进发。到5月底,进入
黑龙江垦区的复转官兵共8
万余人,包括7个建制预备
役师、4个部队医院、各大
军区精简下来的文工队员以
及随军来的家属、未成年的
军人子弟等,号称“十万大
军”。8万余转业官兵中,排
以上干部约6万人,营以上
干部1200余人,他们大部
分充实到原有农场,扩大农
场规模,小部分组建新农场
。“十万大军”按照当时“边
开荒、边生产、边建设、边
积累、边扩大”的“五边”方
针,在三江平原的辽阔土地
上展开规模宏大的垦荒战斗
,同时大力修筑公路和铁路
、兴修水库、排水、伐木等
。到1959年,北大荒耕地
面积增至642万亩,粮豆总
产量和上交商品粮数量均比
1957年增加一倍以上。
1965年秋,中共中央东
北局鉴于中苏边境形势紧张
和屯垦戍边需要,向党中央
建议组建生产建设兵团。
1966年2月,中央下达了关
于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
的文件,责成
导语
全书分为专题史和个体生命史两部分。专题史以事统人,基本按北大荒开发建设的时间顺序和重要节点,把相关的访谈资料进行归类、整理,补证重大历史事件,充实历史细节,探究“人”的主体活动与历史进程的互动。个体生命史以人统事,选取了16位一直伴随北大荒开发建设的普通军垦人物,挖掘他们的个体生活经历和生命过程,映射军垦群体在北大荒开发中的生存状态、生命历程和生活感悟。
后记
书稿付梓之时,正是朗
朗春日。微风缓缓吹过,翻
动桌上的书稿。徜祥在军垦
卷的章节里,感动、震撼、
崇敬油然而生!
14余万复转官兵,当年
风华正茂的从军少年,如今
已是华发苍颜,但军人的威
严、军人的风骨、军人的气
魄犹存。“艰苦奋斗、勇于
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
”这十六个字,是他们人格
与精神的最好诠释;“亿吨
粮,千吨汗,百吨泪,十吨
歌”概括了他们的奉献和丰
硕的成果;军旅作家魏巍用
“三江风光好,不忘开天人”
的诗句,赞颂他们的气魄、
他们的豪迈!
总有一些故事能延续我
们的期待,总有一些歌曲能
传承我们的豪情,总有一些
惊喜让我们平静的生活意义
非凡。
2014年秋,“黑龙江屯垦
史系列研究”项目由中国社
会科学院和黑龙江省委共同
发起并正式立项,北大荒将
被大书特书!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
史研究所承担了其中的“黑
龙江屯垦史·军垦口述史”子
项目,以青年博士硕士为主
体的科研团队迅即组织起来

从哪儿入手?垦区有多
少位“老军垦”在这里工作生
活过?他们有着怎样的往昔
和现在?课题组没有全面的
材料,历史上也没有专门的
统计记载。为力求完整准确
、重点突出、生动感人,使
史书更具有权威性和可读性
,课题组把目光投向尘封的
史料,查阅了1985年农垦
系统出版的100多本局、场
史志和龙志网。
……
北大荒留给我们和后人
最珍贵的东西有三样。一是
坚定的信念。也就是对党、
对国家、对民族的无限忠诚
,为了人民的事业,为了北
大荒的事业,可以无私地贡
献自己的一切。二是崇高的
境界。有了这种境界,就可
以无私无畏,就能做到什么
困难都可以克服,什么样的
人间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
三是独特的文化。北大荒文
化,是荒原上的一盏明灯,
这里产生了大批优秀的作家
、画家、摄影家、音乐家,
优良的文化传统一直传承到
现在。让我们来好好珍视它
、继承它和发展它,为实现
伟大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黑龙江屯垦史·军垦口述
史”项目,由黑龙江省社会
科学院副院长、研究馆员任
玲挂帅,历史研究所所长赵
儒军负责总协调和策划,历
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张忠博
士负责学术统筹和项目运行
,《北大荒日报》主任编辑
王军负责访谈对象及农垦系
统相关单位的通联工作,黑
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
所、文学研究所的青年博士
、硕士杨昕沫、时妍、苗霖
霖、张芳、刘洪峰、艾慕晨
参加了项目工作。军垦老战
士的访谈和资料整理由项目
团队分组完成。书稿编撰分
工如下:
前言、上卷第二章 张忠

第一章苗霖霖,
第三章张芳,
第四章艾慕晨,
第五章刘洪峰,
第六章杨昕沫,
第七章第一、二、三、
四节时妍,
第七章第五节、第八章
、后记王军;
下卷各部分分工见内文

全书由任玲、赵儒军统
稿和改定。黑龙江垦区系统
对项目组的工作给予了大力
支持,在此一并致谢!
精彩页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告无条件投降,中国共产党根据新的形势,开始了争取东北的任务,从延安派出干部和部队进军东北。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对粮食的需求日益增加,国家把以农建二师为主的部队派往北大荒,一方面开垦荒地,种植粮食;另一方面保卫边疆。抗美援朝结束后,为了削减军费开支、加速北大荒的开发,众多转业官兵响应号召,纷纷申请来到北大荒,建设新型国营农场,实现了北大荒向北大仓的转变。
第一节决策的出台
为解决粮食问题以备战争急需,1945年12月28日,中共中央作出《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指示,要求“除集中行动负有重大作战任务的野战兵团外,一切部队和机关,必须在战斗和工作之暇从事生产”。随即,党中央从延安派出一批部队人员和地方干部,奔赴北大荒,点燃了北大荒农垦事业的火种。此后,为了推行开发北大荒、建设边疆的决议,各部队采取多种形式,积极组织进行动员,号召官兵主动报名,奔赴北大荒,并对转业北大荒的军官及其家属给予政策的支持和保障。
一 决策
农垦总局李忠:我是1945年9月1号从延安东干团组织第一批到东北来的,我们是从延安八路军最早到东北来的一批,一共有1000多个干部。
从学校出来到东北,一开始是连级干部。到了哈尔滨以后,1945年是连级,1946年就给我定为营级干部了,1947年上地方虎林贸易局当局长,1948年又到密山贸易局当局长,1949年以后我调到松江省,1954年,松江省与黑龙江省合并,把松江省取消。我1955年下半年当了牡丹江地委副书记,1957年调到密山县任地委副书记兼密山县委第一书记。从黑龙江来说,第一个搞军垦的是农建二师,集体转业到密山,在兴凯湖边,然后到穆棱,到这边来变成3个团,他们是部队来的第一批。真正力量大的是第二批。王震,铁道兵司令员,从他开始10万军官开发黑龙江,这个贡献最大,难度最大。
王震跟毛主席说我要开发北大荒,毛主席说行,你要多少,(他说)虎林、密山这一带的荒我都开,我包了,开发北大荒,建设边疆。1955年他来看了,看完说了话之后他又回去,到1956年回来跟毛主席说我给你建设黑龙江你给我啥,给我树碑我不要,我就要你一条,我要多少地你给我多少地,但是一个原则只要荒地,不要熟地,不跟老百姓争地,我就开发边境、保卫边境、建设边境,毛主席说行啊,那时候就给你划地方,要多少给多少,毛主席就叫他的秘书给牡丹江地区打电话,洪澍是书记,我是副书记,洪书记接的电话。(电话里说)我告诉你一件事啊,一个天大的事,王震要开发牡丹江地区,搞国营农场,在这个密山、虎林、饶河、宝清开发,一个原则是荒地,荒地要多少给多少;第二个原则是你不许给王震当绊脚石,一定要支持。王震要去你那里开发荒山,你陪着他干这个事就行了。接到这个电话以后洪书记跟我商量,因为他知道我是三五九旅的兵,王震1955年就到这里来看的,还到牡丹江地委,到那以后我还跟王震开玩笑说你王胡子跑这儿来了。三五九旅上下官兵都叫王震王胡子,非常亲切,就像亲兄弟似的。他说我到你这来给你们找麻烦来了,你们不欢迎啊,我说欢迎欢迎,我说你干啥我都欢迎。他在牡丹江住下,我们招待了他,他非常高兴,我说你是我老旅长了,你到这儿来我怎么招待你都可以。从那个时候起1955年铁道兵回去以后又回来,先给铁道兵(找)地方,我就陪他去看荒原,要求每个县来一个县长、一个农业科长,懂农业水利的科长陪着王震看荒原,看一片定一片,划界,就干这个事,干了两个月。王震带着他的转业干部,从密山开始第一站,(就是)现在的八五口。那时候从密山杨岗到虎林的凉水泉一带全是荒泽,有一个日本人的飞机场,再就是大荒原,100多里地都是河甸子。一到那以后王震就先看这个,我们就从这头走到那头,然后从山上南边走到穆棱河边,逢水就跨水,遇山就爬山。咱们黑龙江最让他感兴趣的是土地肥。在八五口这个地方,他就跟我说你在陕北看见过这么好的地吗,一捏都流油了。我们陕北都是黄土地,挖出来以后是干的,哪有这么黝黑黝黑的黑土地,没有,太肥了。他说这个土壤在全世界都是少有的,在咱们中国来讲是最好的地方,找不到,宝贝呀。他就跟我讲这个,我是从他谈这个开始热爱这儿的黑土地。看完八五○这一片地,就给他那个铁道兵的一个师长说你就在这儿当场长,是我的点,我得重点建设它,在这建设100万亩地。我看这个非常有信心,咱这个老部长非常重视研究土壤,从这开始一个一个看,八五口、八五四、八五二、八五三、八五六,以后到虎林的八五八、八五九、庆丰都是。八五八松花岔河那个地方,这个头接着兴凯湖,那个地方留一个岔子,叫松花岔河,鱼多,王震来了以后很感兴趣,我陪他去夹鱼,他每次回到东北以后都拿麻袋夹鱼,回去以后给总理,给总司令,给毛主席,这是黑龙江的产品。
P1-3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3: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