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远游良多艰壮心未能已(何康的青少年时代)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
出版社 | 东方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由何家众人口述、整理而成,讲述了同盟会元老、黄埔军校代校长何遂三子何康的青少年时代。主体内容围绕何康展开,20世纪50年代作为农业专家投身海南为中国橡胶种植事业的奠基和发展做出重要贡献,80年代改革开放之初更担任国务院农业部长的要职。除了主人公何康之外,书中也对其父同盟会元老、黄埔军校代校长何遂,以及家族其他人物均有着墨,让读者可以从书中感受到丰满绵厚的世家望族与历史的丰富链接和精彩记录。 作者简介 何迪 何康长子,1957年随父母南迁海南,后返京读高中,历经“文革”、上山下乡、返城务工,1977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1983年进入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从事中美关系研究,曾任所长助理。1993年,创办标准国际投资管理公司,任总经理。1997年加入瑞银集团,主管中国业务,任投资银行副主席、瑞银证券董事长,至2020年退休。2008年创立博源基金会,任总干事,组织、资助出版《博源文库》及其他研究项目,出版相关图书50余种。主持编撰大型画册《见证改革开放30年》《中美关系200年》《中日关系180年》等。 目录 第一章 我的家庭 悼念我的父亲何遂 第二章 走上革命的道路 我的少年时光 何家“特别党小组” 马尾海校“三人”组的故事 “抗宣队”的传奇 第三章 结缘农业的开始 生我父母,育我沙塘 第四章 终身伴侣 母亲与父亲 ——善集一身,爱聚一心 第五章 地下工作生涯 解放战争时期的何遂 从大陆战斗到台湾 ——缅怀吴石伯伯 “有事情,找何康” ——为了吴伯伯的嘱托 捐赠《长江万里图》 ——实现父辈最后的嘱托 第六章 学习当领导 在华东农林部的日子里 附录 怀念先父缪秋杰 1951年“三反”运动中的思想汇报 何家家系表 缪家家系表 序言 2021年7月3日8时零了分 ,我的父亲何康走到了人生 99年旅程的终点。我在医院 里写下了讣告:“他一颗善 良仁爱之心永不停息,他一 生无私奉献的精神将永存。 ”在他生前、身后的两个父 亲节,我写下了感言:“他 的一生,丰富多彩,可讲述 的故事很多,可记载的业绩 不少,但荣绕在我心头的始 终是,‘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他为什么会是这样一个 人?’。”2022年,新冠疫情 猖獗。宅在家中,我开始整 理父亲的遗物,二三百本笔 记和日志、几百封书信、数 千张照片,以及“文革”中的 “交代”“思想改造汇报”…… 一字一图都镌刻着生命印记 ,一枝一叶都牵动着父子深 情。为了给自己一个答案, 也为了满足爱他、怀念他、 希望传承他精神的人们的心 愿,我开始了整理与撰写父 亲一生的工作。 回顾父亲的一生,编撰 写作大纲,我拟出了“三部 曲”加一尾声。第一部:《 远游良多艰,壮心未能已— —何康的青少年时代》,涵 盖了1923年2月出生到1952 年7月的岁月,为“立志篇” ;第二部:《把心交给人民 ——何康海南岁月家信文稿 珍辑》,涵盖了1952年7月 到1977年年底,为“立业篇” ;第三部:《我是八亿农民 的代表——何康在农业的领 导岗位上》,涵盖了1978 年至1999年离休的岁月, 为“从命篇”;加上《莫道桑 榆晚,人间重晚晴——何康 的离休生活》作为尾声,为 “从心篇”。 “立志、立业、从命、从 心”出自孔子的人生名言:“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 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 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 从心所欲,不逾矩。”父亲 13岁入福建马尾海军学校, 15岁加入抗宣七队参加革命 ,16岁在重庆南开中学入党 ,18岁进入广西大学农学院 ,与农业结缘,24岁从事上 海地下工作,27岁担任了华 东农林部副部长。父亲在青 少年时代立下了追随中国共 产党的信仰,献身农业的志 向,谓之“立志”,并以卓有 贡献的地下工作和学习做好 农业领导的行动践行志向。 在近“而立之年”,29岁的他 投身中国的热作橡胶事业, 迁所建院,在海南儋州苏东 坡曾经的流放地,草棚上马 ,建立了著名的热作“两院” ,在宝岛新村奋斗了20年, 可谓“立业”。到了知天命之 年,他于1978年奉调回京 ,就任农林部副部长,而后 任部长、人大常委会委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 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幕,父亲 从旧官僚家庭出身和小资产 阶级知识分子身份的紧箍咒 中解放了出来,新的岗位为 他提供了更大的平台,他自 许为“中国农民的代表”,可 谓“知天命”而“从命”。1999 年父亲离休时已经76岁,到 了“从心所欲”之年,享受生 活,发挥余热,“不逾矩”。 他用一生在体悟、实践着这 个“矩”——要站在中国历史 进步的一边! 党史专家章百家总结中 共在取得全国政权前,人们 为什么要参加革命,追随共 产党?有三种原因:一是出 于爱;二是出于恨;三是没 了活路,被迫参加。显然, 父亲的选择是出于爱:看到 社会不公而爱人民,面临日 本入侵而爱祖国。家庭民主 自由的环境、时代革命的潮 流、对共产主义的憧憬、进 步书籍的启蒙、共产党人的 引领,让他做出了自己的选 择。少年立志,青年立业, 中年从命,老年从心,追求 人生真善美的境界,善为中 心,左求真,右追美,父亲 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坚持了 一辈子,直至生命的终点。 在85岁时,父亲“敬题爷 爷一九○三年出川舟过瞿塘 峡时旧作,题祝爱儿迪苗壮 心未已,书此存念”,于是 我取爷爷诗中两句“远游良 多艰,壮心未能已”作为《 何康的青少年时代》的冠题 。作为何家的第三代,我追 踪爷爷、父亲的足迹,努力 回答父亲“为什么会是这样 一个人?”。这本书记录了 他成为这样一个人的起点。 导语 何康曾任农业部部长,获“世界粮食贡献奖”。13岁入福建马尾海军学校15岁加入抗宣七队参加革命,16岁在重庆南开中学入党;18岁入广西大学农学院24岁从事上海地下党工作,27岁担任华东农林部副部长至29岁投身中国的热作橡胶事业,并与农业结缘一生。本书以口述史的方式、细腻的笔触记述了奠定何康传奇人生底色的青少年时代。 精彩页 按语:这是由叔叔何达执笔,发表在1985年2月24日《人民日报》上的文章,用它作为本书的开篇,以便读者了解父亲何康的家庭背景。爷爷何遂1968年1月11日因心肌梗死去世,时值“文革”期间,没有举办任何告别活动,包括文字生平。“文革”结束,平反冤假错案,于是由父亲主导,寻求组织批准,将达叔撰写的文章送给时任中央书记处书记习仲勋同志审阅,并获得全国政协主席邓颖超的批准。当年出于保密的需要,文章没有涉及爷爷在解放战争时期为党工作的情况。22年后,在编撰《何遂遗踪》时,由父亲和大伯伯、姑姑回忆,达叔执笔,写下了《解放战争时期的何遂》《从大陆战斗到台湾——缅怀吴石伯伯》两篇文章,我也收录在本书内,既交代了父亲在上海从事地下工作的情况,又让读者对中国现代史里的“老何家”有更全面的了解。 父亲病逝17年了,他的音容笑貌常常浮现在我眼前。 父亲字叙甫,福建闽侯人,1888年生。 1904年,父亲进入福建武备学堂,结识了林觉民、方声洞、陈更新等,开始参与反清革命活动。1906年,他到南京在第九镇当排长。1907年,父亲考入了河北保定陆军随营军官学堂(后改称陆军大学)。这年,由方声涛主盟,加入了中国同盟会。 1909年秋,父亲在陆军大学第二期毕业后随耿毅等一批青年志士,到广西训练新军的机构“督练公所”参谋处,担任筹略科科长兼陆军干部学堂教官。1910年,他和耿毅、刘建藩、杨明远等几位同盟会会员创建了同盟会广西支部,耿毅为支部长,父亲为参议,赵正平为秘书长。在桂林福棠街二号设立机关,积极发展组织,出版《南报》(后改为《南风报》)宣传革命。 武昌起义爆发时,父亲是清军北洋第六镇统制吴禄贞的参谋。吴禄贞是革命党,在北方军人中颇有声望。山西宣布独立后,清廷任吴禄贞为山西巡抚,命他攻取山西。吴禄贞派父亲和协统吴鸿昌率部进驻石家庄。清廷电促吴鸿昌进攻娘子关,父亲得悉山西革命党实力空虚,便利用吴鸿昌畏葸不前和首鼠两端的心理,用缓兵计阻止了进攻。吴禄贞抵石家庄后,派父亲到山西去联系,消除了阎锡山的顾虑,父亲又随吴禄贞到娘子关与阎锡山会晤,组成燕晋联军,推吴禄贞为大都督,间副之。当时,吴禄贞已与驻滦州的二十镇统制张绍曾、混成协协统蓝天蔚有约,准备同时起义,直取北京,并接受父亲献策,扣压清军运送辎重的列车,截断北京通往汉口前线的铁路交通。因此,吴禄贞的存在,对清廷和袁世凯构成极大威胁,这是吴禄贞被刺杀的背景。吴禄贞在石家庄火车站被刺的那个晚上,父亲宿于隔壁屋子里,听见枪声后冲出去,吴禄贞的人头已经不见了。父亲对我说,慌乱中他没有找到手枪,只拿了一把短剑,看到吴统制被害,悲愤到极点,曾用短剑自勿,那把剑恰恰没有开口,很钝,把他的脖子割破了,血流了下来,疼痛使他猛醒:不能这样死,要继承吴统制的遗志。父亲率领第六镇部分官兵宣布起义,被推为燕军大都督,他抱着失去人头的吴禄贞的尸体到娘子关。阎锡山对他说:“如今燕晋联军仍然存在,我比你年长几岁,也不客气,我就担任联军大都督,你屈任副都督吧。”父亲只求他厚葬吴禄贞。吴禄贞的坟后来修在石家庄火车站旁,立了很大的碑,碑文中记下了父亲这段经历。 P3-6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