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为国内首项聚焦福建与近现代中德关系及文化交流的研究,旨在基于“以我为主,融通中外”的研究立场,发挥厦门大学地域优势及其德语学科的交叉研究力量,立足本土,强调本体,坚持基于一手史料与文献梳理近现代中德人文交往的源流和发展,聚焦福建在中德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领域交流中的角色和作用,致力于叙述中外人文交流故事,激活跨文化共同记忆,建构文化研究的本土视角。
本书不仅在追溯中德近现代关系及其文化交流史,也在追溯福建的近现代社会文化变迁史、中西跨文化交流史、中国近现代留学史和八闽文化海外传播史。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福建与近现代中德关系 |
分类 | 人文社科-文化-文化理论 |
作者 | |
出版社 | 厦门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作为国内首项聚焦福建与近现代中德关系及文化交流的研究,旨在基于“以我为主,融通中外”的研究立场,发挥厦门大学地域优势及其德语学科的交叉研究力量,立足本土,强调本体,坚持基于一手史料与文献梳理近现代中德人文交往的源流和发展,聚焦福建在中德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领域交流中的角色和作用,致力于叙述中外人文交流故事,激活跨文化共同记忆,建构文化研究的本土视角。 本书不仅在追溯中德近现代关系及其文化交流史,也在追溯福建的近现代社会文化变迁史、中西跨文化交流史、中国近现代留学史和八闽文化海外传播史。 目录 第一章 近现代福建与德意志各邦的经贸往来 第一节 近现代福建与中德经济往来概况 第二节 近现代福建与德国经贸往来特点 第三节 总结 第二章 福建与近现代中德军事往来 第一节 从传教士探路到东亚远征队的成立 第二节 德军的三十年军港梦 第三节 晚清福建海防与德国克虏伯火炮 第四节 总结 第三章 近现代德国驻闽领事馆及对闽政策 第一节 近现代德国对华政策布局 第二节 德意志各邦对福建的利益衡量 第三节 德国驻闽领事馆 第四节 总结 第四章 近现代在闽德商 第一节 近现代在闽德商概况 第二节 近现代在闽知名德商 第三节 总结 第五章 福州船政学堂及赴德军事留学生 第一节 福州船政学堂的历史 第二节 福州船政学堂的现代化特点 第三节 船政留学生派遣及赴德留学生 第四节 知名船政留德学生 第五节 总结 第六章 近现代闽籍留德学人 第一节 清代闽籍留德学人 第二节 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7)的留德学生 第三节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1948)的留德学生 第四节 闽籍留德学人群像 第七章 近现代中德交往中的闽籍名人 第一节 近现代群英荟萃的福建 第二节 细数风流人物 第八章 近现代旅华德国人与福建的交集 第一节 近代及以前的中德思想文化交集 第二节 近现代旅华德国人与福建 第三节 总结 第九章 近现代德意志形象的在闽书写与传播 第一节 早期福建人眼中的德意志形象(18—19世纪) 第二节 近现代闽籍文人眼中的德意志形象 第三节 福建地区民国刊物中的德意志 第四节 《申报》中的德意志形象 第五节 总结 第十章 厦门大学与近现代中德交流 第一节 厦门大学的建立与早期德文课程 第二节 德国高校评议会制度对厦门大学组织结构的影响 第三节 厦门大学与中德人员交流 第四节 总结 第十一章 德意志地区的福建印记 第一节 福建与茶叶贸易 第二节 福建的港口及航海文化 第三节 闽籍作家著作的传播与接受 第四节 总结 第十二章 福建的德国印记 第一节 德国驻福建领事馆 第二节 博闻书院 第三节 军事设施 第四节 电信设施 第五节 邮局 第六节 宗教机构及附属设施 第七节 上李水库 第八节 鼓浪屿上的德国琴声 序言 福建地处东南沿海,自 古以来就是中西文化交会互 通的重镇。闽地作为宋元以 来中国海上贸易的重要门户 和枢纽,拥有海上丝绸之路 起点泉州、福州、厦门等重 要通商口岸,上千年来形成 了厚重的中西交通实物和史 料积淀,在中外交流史上有 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以及深远 的研究意义。“茶”及茶文化 通过福建从海上走向世界, 成为全球文化现象。闽南语 “茶”的发音成为现代西方主 要语言中“茶”一词发音的来 源,就是这一文化现象影响 力的明证。 德意志地区在历史上长 时期邦国林立,直至1871 年德意志帝国建立,才实现 了德意志地区的统一。本书 以1871年为界,在此之前 统称德意志地区或德意志各 邦,之后统称德国。德国作 为后来居上的西方重要工业 国家、现代大学诞生地、马 克思主义的发源地,在中国 近现代史上多次改革图强运 动中占有一席之地。从19世 纪末到20世纪上半叶,中德 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 、教育等领域的交流进入繁 荣阶段,经过大批留德学人 、中德交流推动者和文化传 播者的耕耘,其硕果及影响 力一直延续至今。 在这一历史阶段,福建 在中德关系史中发挥了不可 或缺的作用。清末洋务运动 兴起后,在以福州船政学堂 拉开序幕的中国军事现代化 进程中,无论是中国军队的 建设、军事人才的培养,还 是德制海防武器在中国近现 代海防史上所起的作用等方 面,福建在中德交往中均扮 演了无可代替,甚至是举足 轻重的角色。在文化交流领 域,福建在近现代涌现了以 严复为代表的一大批闽籍思 想家、翻译家,在“西学东 渐”的过程中发出了振聋发 聩的声音。同时,在“东学 西渐”的过程中,闽籍思想 家、文学家的作品也在德国 广为传播。除了为国家输送 了大批具有留学背景的优秀 人才,福建还诞生了作为中 国教育现代化重要阵地之一 的厦门大学。 1921年,爱国华侨陈嘉 庚先生创办厦门大学。作为 中国第一所由华侨创办的大 学,厦门大学也许是中国高 校中对于“家国情怀”理解最 为深刻的大学。东西文化的 激荡,对不同文化、习俗、 信仰、观念的包容,赋予了 厦门和厦门大学独有的开放 气质。2021年,习近平总 书记在致厦门大学建校100 周年的贺信中,对厦门大学 “爱国、革命、自强、科学” 的优良校风,及其为国家富 强、人民幸福和中华文化海 外传播作出的积极贡献给予 了充分肯定。 秉承“研究高深学术,养 成专门人才,阐扬世界文化 ”的办学宗旨,厦门大学始 创时即设有德语学门,现代 语言学家周辨明、德国学者 艾锷风等均在德语学门的发 展中留下了足迹。厦大德语 专业有幸分享厦门大学百年 传承的荣光,始终牢记初心 ,立足本土,秉持院训,以 培养兼具家国情怀和全球视 野的人才为己任,矢志不渝 做扎根在福建大地上的研究 。 本书作为国内首项聚焦 福建与近现代中德关系及文 化交流的研究,旨在基于“ 以我为主,融通中外”的研 究立场,发挥厦门大学地域 优势及其德语学科的交叉研 究力量,立足本土,强调本 体,坚持基于一手史料与文 献梳理近现代中德人文交往 的源流和发展,聚焦福建在 中德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领域 交流中的角色和作用,致力 于叙述中外人文交流故事, 激活跨文化共同记忆,建构 文化研究的本土视角。由此 ,本书不仅在追溯中德近现 代关系及其文化交流史,也 在追溯福建的近现代社会文 化变迁史、中西跨文化交流 史、中国近现代留学史和八 闽文化海外传播史。 2022年适逢中华人民共 和国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正 式建交50周年。2023年, 建系于1923年的厦大外文 学科也迎来了百年华诞。本 书作为献礼中德建交50周年 以及厦门大学外文学科成立 百年的成果,为促进中德人 文交流进行了用心探索,不 足之处恳请各方有识之士批 评指正。 今天的中德关系是两国 社会、经济、文化等领域长 期互动和交织的产物。交织 是当今世界格局形成的历史 ,也是现状,更是可预见的 未来。共同的未来源于共同 的愿景,共同的愿景又源于 共同的记忆。基于交织,追 溯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通, 形成共同关切,构筑共同愿 景,采取共同行动,是我们 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 力量的责无旁贷的担当。 无论时代如何风云变幻 ,文明交流互鉴始终是人类 社会携手前进的主旋律。明 史可以通今,溯往在于开来 。谨以本书献给历久常新、 方兴未艾的中德人文交流。 编者 于厦门大学外文学院 2022年10月1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