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大师俗名长林,民国十四年(1925)农历月二十六日出生于四川简阳县九龙乡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傅长林幼时体弱多病,幸赖父母皆虔信道教,故12岁时即皈依道门,又拜蜀中高道张永平为师,得法名“圆天”。
本书共收集了16篇论文。分别从傅圆天道长为新中国早期道教做出的开创性贡献,对道教的认识等方面探讨傅圆天大师的道教思想的主要内涵和外延。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弘道利人服务社会--傅圆天大师道教思想学术论坛文集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
作者 | |
出版社 | 宗教文化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傅大师俗名长林,民国十四年(1925)农历月二十六日出生于四川简阳县九龙乡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傅长林幼时体弱多病,幸赖父母皆虔信道教,故12岁时即皈依道门,又拜蜀中高道张永平为师,得法名“圆天”。 本书共收集了16篇论文。分别从傅圆天道长为新中国早期道教做出的开创性贡献,对道教的认识等方面探讨傅圆天大师的道教思想的主要内涵和外延。 目录 缅怀傅圆天大师(代序) 在傅圆天大师“弘道利人,服务社会” 道教思想论坛开幕式上的讲话 傅圆天大师在“拨乱反正”中振兴道教 宗师高道德馨芬芳——我记忆中的傅圆天大宗师 回忆初访青城山——纪念傅圆天道长登真20周年 缅怀大师的丰功伟绩弘扬济世度人的精神 谈傅圆天大师对两岸道教文化交流的贡献 一代宗师千古道心!——深切缅怀中国道教协会原会长傅圆天大师 农道合修振玄门爱国兴教大宗师——纪念傅圆天道长登真20周年而作 缅怀傅圆天大师展望青城山道教 忆往抚今无尽缅怀——傅圆天大师二三事 追随傅大师的脚步 青城山的贡茶传统与傅圆天大师的自养精神 青城山道教的历史与现状论析 《道藏通考》的编写体例与主要特色 传统文化的弘传与道教的责任 新媒体视域下的道教文化传播 附录 傅圆天大师生平简介 傅圆天大师语录摘选 宗师五点论道 后记 序言 缅怀傅圆天大师 张明心 今天,我们在这里用我 们的方式纪念敬重的傅圆天 大师登真20周年。作为青城 山道教界的后生、大师的弟 子,此时此刻,自己可以说 是心潮澎湃,思绪万千。但 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自 己一直在思考,大师究竟给 我们留下了什么?道祖说: “死而不亡者寿。”我认为大 师做到了。其实,他一直都 活着,活在我们的心中! 道教追求长生,大师以 自己的生命实践,践行着这 一梦想。他的一生告诉我们 :当一个人将个体的“小我” 融入国家和民族的“大我”时 ,生命就会不朽。大师奉道 修行的几十年,也是我们国 家和民族经历艰辛、困苦、 发展、壮大的几十年,大师 始终把自己这个“小我”融入 到国家与民族的“大我”之中 。在多灾多难的旧中国,大 师与我们的国家与民族一样 经历了无数的磨难,但始终 没有放弃对大道的追求。新 中国成立以后,大师知道一 个新的世界来到了,国家和 民族需要他为道教事业出力 ,于是,他毅然放弃了自己 经营了将近六年的“世外桃 源”,欣然赶赴青城山。在“ 文革”中大师与全山道众一 道用智慧和劳动,艰难地维 护着这座道教的圣山。落实 党的宗教政策以来,大师更 是以极大的热情和辛勤的劳 作,投身于道教事业的发展 。百废待兴的道观一座座修 缮一新;散落的队伍重新整 理并有了新鲜血液;适应社 会发展的一个个具有道教文 化的集体实体,增强了自养 的能力。在担任中国道教协 会会长以后,更是用更高的 视角思考中国道教的问题, 责任和使命已经让他完全融 入到国家和民族的“大我”之 中。不知疲惫地穿行于全国 乃至海内外的道教官观,小 到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的指 导和生活中需要关怀的不经 意的小事,大到道教怎样为 祖国统一和发展作贡献,直 到他生命的最后时刻还怀揣 着祖国统一,带着病重的身 体,在香港回归的前一刻, 到香港作了题为《中华文化 同根同源》的演讲,祖国统 一的信念一直让他的生命维 持到香港回归后的第三天。 这是一种何等的气节!又是 一个怎样的生命!正如大师 临终时所说的那样:“总结 我一生奉道修行的经历,我 悟出一个道理,道士也是社 会的一分子,要与历史、时 代一起前进。换句话说,就 是要拥护共产党,拥护社会 主义,拥护党的宗教方针政 策。就是要为社会主义建设 事业作贡献,要行善积德, 为人民服务。”大道无形, 一个道教徒真正把自己有形 的东西忘掉,融入国家和民 族的大道之中时,才算得上 真正得道了。 回顾大师的一生,他之 所以能修成大道,作为后生 ,所感所悟虽然肤浅,但我 还是认为大师一生有三点值 得我们体悟。一是入道自然 ;二是修道如石;三是行道 无我。 入道自然,是大师皈依 道门的自然状态。没有功利 、没有索取、没有得失,只 有一颗道心、一个由心里流 出的对道的向往的自然之恋 。所以,他才能经得起那么 多的磨难,从12岁拜师学道 到21岁正式出家奉道;从新 中国成立初期道门师徒重新 对人生进行大选择到独自一 人在荒无人迹、被猎人称为 “老虎窝”的地方,开辟出一 块属于自己的“世外桃源”; 从“文革”中的镇定到落实党 的宗教政策以来所取得的辉 煌。他一直都是那样的自然 而然,接受所有的苦难,除 去所有的辉煌。在他看来, 如果说自己可以做点事情, 那是道的旨意,是自己应该 做的。这种不欲以静,常道 无为,正是我们应该继承和 弘扬的。 修道如石,是大师一生 修炼的有形之道。大师一生 劳作,苦其筋骨,从开荒种 地,到科研办企业,从管理 到运筹伟业。从不懈怠,不 以年长位高而自居,总是“ 以贱为本”“处其实,不居其 华”“珞珞如石”。这种舍弃 浅薄与浮华,获得敦厚与朴 实,坚实踏实得像石头一样 的修炼方式,是我们通向无 为的有形之道。 行道无我,是大师一生 修为的最高人格理想。什么 时候、什么地方、什么事情 需要他,只要他能做到的, 他都会尽心尽力,忘我投入 ,不计得失,不提要求。面 对教内,他像家长般疼爱和 关怀每一个道徒;面对社会 ,他热心于扶贫济困、捐资 助学、救灾减损的社会公益 事业,面对国家大事,他以 非凡气度维护着国家的利益 和民族的团结。只要有需要 ,他能给予的,他都会无私 地奉献出来。大师这种人格 魅力,一直让我们景仰。这 种魅力正是体现了道的“贵 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 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 今天缅怀大师,是需要 我们把大师的精神总结出来 ,传承下去。我一直以为自 己道性不够,所感所悟,甚 为肤浅,但作为一名道教徒 ,我深深体会到,我们幸运 地赶上了好时光,恰逢盛世 ,国家的繁荣昌盛,为宗教 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 治环境和社会环境。我们更 有责任承担起新时期道教事 业的责任,更有责任把前辈 们创造的事业传承下去,入 道自然,修道如石,行道无 我。我们会以大师为榜样, 不断提高自己的修为,成为 对国家、对民族、对道教作 出贡献的有用人才,以此告 慰大师,大师的精神将会永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