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殷瑞钰传/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崔美兰//任静波
出版社 冶金工业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殷瑞钰是我国著名的冶金学家、钢铁冶金专家、工程哲学开拓者、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也是一位在中国钢铁工业崛起的时代,从理论-实践-理论中升华,从产业界到学术界,由工业科技型专家转向理论开拓型学者和战略科学家的成功典型。本书记录了他从炉前值班技术员到冶金部总工程师、副部长,从钢铁冶金专家到冶金学家,从工程师到工程哲学的开拓者,产业与学术兼涉、实践与理论俱长、战略与思辨共进的历程和卓越贡献。在体现院士家国情怀、科学精神的同时,反映出中国钢铁工业由弱到强、跃居世界第一的艰苦历程和奋斗足迹,展现了中国钢铁技术进步的战略路径。
作者简介
崔美兰,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十七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中国冶金作家协会副主席,包头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曾参加中国作家协会第九次、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毕业于内蒙古科技大学,内蒙古行政学院经济管理研究生,高级政工师。供职于包钢集团公司工会,任《铁花》文艺杂志执行主编。著有散文集《烛光·小雨》《像树一样生活》《钢铁之上》,诗集《相思雨》《遥望》,长篇小说《无奈的人生》《神树湾》《钢铁大亨》,长篇纪实文学《鹿城纪事》等。共发表作品300余万字并多次获奖。
目录
第一章 立下读书志 选择钢铁业
一 江南水乡 年少时光
二 读书立志 选择钢铁
第二章 要学习第一 善独立思考
一 挥别父母 赴京求学
二 怀揣梦想 选择炼钢
三 注重实践 动手试验
四 一个“4分” 终身受益
第三章 真情干转炉 青春献唐钢
一 干转炉,到唐钢去!
二 转炉设计 初次考验
三 现场攻关 持续探索
四 下放劳动 一线“整锭”
五 恢复原职 钻研技术
六 唐山地震 抢险救灾
七 大胆直言 独立见解
八 深入实际 有所发现
第四章 任职冶金厅 砥砺又前行
一 就任新职 边干边学
二 中央党校 培训提高
三 清理整顿 规划布局
第五章 谋钢铁振兴 拓崛起之路
一 赴京就职 基层调研
二 思考中国钢铁工业技步的战略
三 找准中国钢铁工业迅速崛起的切入口与突破口
四 突破“全连铸”推动化
五 以连铸为中心 带动关键共性技术全国性突破
六 大力推动薄板坯连铸-连轧新技术
七 注重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
八 两本重要钢铁著作的诞生
九 中国的“连铸部长”
第六章 主政钢研院 改革谋发展
一 战略引领 改革发展
二 改善住房 惠及职工
三 精心培养 建立梯队
第七章 为工程科技 作战略咨询
一 首批院士 肩负使命
二 担纲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首任主任
三 筹建工程管理新学部
四 辛勤耕耘 智慧结晶
第八章 冶金流程学 学科新分支
一 冶金流程学是工程科学
二 能量流成为香山科学会议的主题
三 制造流程集成理论与方法
四 交相辉映的姊妹篇
五 关于制造流程智能化的香山科学会议
六 学科分支 水到渠成
七 冶金流程工程学分会成立
八 继续钻研 再著新作
第九章 拓工程哲学立中国学派
一 命题与学术联盟
二 研究工程哲学——《工程哲学》出版
三 研究工程演化论
四 确立工程本体论——《工程哲学》(第二版)出版
五 研究工程方—《工程哲学》(第三版)出版
六 开拓工程知识论——《工程哲学》(第四版)出版
七 持续创新开拓形成工程哲学的中国学派
第十章 思行业发展 谋钢铁未来
一 关注废钢资源 倡导电炉流程
二 探索钢厂智能化的路径
三 氢能一梦十余载 循环济新亮点
第十一章 育桃李芬芳 品恬淡生活
一 师生知友 桃李芬芳
二 自发相聚 抒发敬意
三 严格要求 真情关爱
四 读书著书 诗意生活
五 仁爱之家 惟德惟明
第十二章 漫漫人生路 钢铁报国情
一 三次选择
二 钢铁报国
三 两次升华
附录
附录一 殷瑞钰院士大事年表
附录二 殷瑞钰院士主要专著
附录三 殷瑞钰院士获奖情况
附录四 殷瑞钰院士文
后记
序言
习近平总书记说:“时代
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
源。”殷瑞钰院士就是这样
一位在中国钢铁工业崛起的
时代,从实践到理论,从产
业界到学术界,由工业科技
型专家转向理论开拓型学者
和战略科学家的成功典型。
殷瑞钰院士是我的学长
,虽然只高一届,但在校期
间两人相知不深,真正在专
业上有思想的交集,乃至成
为挚友,则是始于20世纪末
中国钢铁工业崛起,逐步成
为世界产钢大国的进程中。
可以说,在历次钢铁界的学
术交流及产业布局技术路线
的大会上,他的多次精彩发
言使我深刻感受到他作为一
名冶金科学家励志报国的强
烈追求,从而引起我内心的
强烈共鸣。
第一次深刻的印象是20
世纪90年代中期,在上海讨
论“地方中、小型钢厂的技
术改造方向”问题,当时会
上作为冶金工业部总工程师
的殷瑞钰院士高屋建瓴地提
出“年产百万吨级的中、小
型钢厂技术改造要‘抓中间
,带两头’,取消模铸、建
立全连铸生产线,从而彻底
改变延续了半个世纪的落后
、污染、低效的铸锭工序”
这一重大的战略抉择,得到
了与会同行、上海市政府和
上海上钢三厂、一厂广大技
术人员的支持、拥护,上海
市冶金局也在市政府支持下
,制定了三年内建成全连铸
车间的规划。其间他又多次
来沪,亲临现场指导,他丰
富的实践经验和深厚的学养
,赢得工程技术人员和钢厂
各级干部的爱戴。与此同时
,他还指导、支持了各个钢
铁企业推进高炉喷吹煤粉,
棒线材轧机的连轧、半连轧
改造,这些关键共性技术在
上海,乃至全国的突破,不
但使我国钢铁年产量上了亿
吨,还大大促进了中国钢铁
技术与世界总体水平差距的
不断缩小。殷瑞钰院士曾在
企业和省、中央部门从事技
术领导工作,他的工作始终
紧密结合我国钢铁工业的实
际发展进程,可以毫不夸张
地说,他也是对20世纪90
年代中国钢铁工业技术进步
的战略选择和有序推进做出
了大量历史性贡献的专家之
一。
殷瑞钰院士提出的“冶金
流程工程学”和相关研究成
果具有理论上的开创性和工
程实践上的创新性。21世纪
初,中央为解决首钢生产中
排放粉尘对北京市大气污染
的影响问题,提出异地搬迁
并建立清洁生产与资源综合
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废弃物
排放的新型钢铁联合企业的
计划。股瑞钰院士和我同被
邀为规划委员会的技术负责
人。就在首钢新厂建设的论
证会上,他前瞻性地提出21
世纪的钢厂应具有三个功能
的新理念:优质钢铁产品高
效率低成本制造功能、能源
高效转换和及时回收利用功
能、社会大宗废弃物处理-
消纳和再资源化功能。这一
理念为大家所认同,并为新
一代钢厂的建设提供了顶层
设计方案和若干关键技术的
支撑。与此同时,他创造性
地提出了钢厂动态精准设计
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并阐述
了高效率、低成本洁净钢生
产“平台”的概念、内涵及其
动态运行规则;研究并提出
了钢铁制造流程中能量流行
为与能量流网络构建的理论
和设计原则;研究并指导了
钢厂的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
的工程实践。除了首钢搬迁
建新厂以外,他还承担了国
家攀登计划项目和多项国家
重大项目并取得重要成果,
多次获得国家及省部级科技
奖励。
殷瑞钰院士心系国家发
展,积极为我国工程科技的
发展建言献策。他十分关心
中国工程院的工作,是中国
工程院初创时领导核心团队
的主要成员,积极参加中国
工程院的各项活动。作为学
部负责人,他对于化工、冶
金与材料工程学部和工程管
理学部的初创和建设作出重
要贡献,同时为中国工程院
的发展和“工程科技思想库”
的建设积极建言献策,为历
届工程院领导所重视。
2000年以来,殷瑞钰院
士积极推动并参与了工程哲
学的理论研究,以工程师和
哲学家联盟的方式持续推进
了中国工程哲学的研究,取
得了创新性的进展。形成了
科学-技术-工程“三元论”、
工程演化论、工程本体论、
工程方法论、工程知识论的
“五论”理论体系框架,理论
联系实际,初步形成了具有
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工程
哲学体系。
殷瑞钰院士从业60多年
以来,走过的路是辉煌的、
有成效的,值得骄傲的!他
从炉前值班技术员到冶金工
业部总工程师;从一炉一炉
炼出钢到汇同全国钢铁界千
军万马夺取年产1亿吨钢;
从钢铁冶金专家到冶金学家
——产业与学术兼涉,实践
与理论俱长;从工程师到工
程哲学开拓者——实践与思
辨共进。殷瑞钰院士的成长
与业绩,充分体现了他的家
国情怀。我们相信,钢铁业
界的后进者将以他为榜样,
永葆蓬勃的活力与昂扬的斗
志,为祖国富强而努力奋斗

2021年4月20日
导语
本书共十二章,记载了殷瑞钰院士的学术生涯和钢铁人生。殷院士长期从事冶金科技和发展战略研究,对我国钢铁工业技步的战略研究、选择、有序推动和实施,做了大量工程技术和理论研究工作;大力推动了连铸技术等六项关键共性技术的全国性突破;在冶金学理论上开拓了冶金流程工程学学科新分支;提出钢厂应具有能的新理念:优质钢铁产品率低成本能、能源转换和及时回收能、社会大宗废弃物处理-消纳和再资能;为新一代钢厂的建设提供了新概念、顶层设计方案和若干关键技术的支撑。
后记
《殷瑞钰传》收笔已是
初春。历时5年,数易书稿
,终于完成了这部记载院士
学术生涯、钢铁人生的作品
。殷瑞钰院士的经历,虽说
不上波澜壮阔,却也是精彩
非凡。从年少立志到投身钢
铁冶金,从一线技术员到企
业总工程师,从地方官员到
国家部委领导,从冶金专家
到冶金学家,从工程实践者
到战略开拓者——股瑞钰始
终孜孜以求,促进中国钢铁
工业的技术进步、技术创新
,开创冶金流程工程学学科
新分支,开拓工程哲学理论
新疆域,体现在“三次选择
,两次升华”之中。院士的
职业生涯可谓丰富多彩,笔
墨能书的只是有代表性的一
部分。
殷瑞钰院士执念于钢铁
报国。这宏志,源于他少年
目睹国土沦丧的屈辱,源自
他爱国爱家乡的赤诚之心。
采访时突发的一幕给笔者留
下了难忘的记忆:当他讲述
到小时候看见外敌在自己的
国土上横行,幼小的心灵深
处充满激愤时,老院士哽咽
着流下了热泪……平日里见
到的院士,或和声细语、笑
容可掬,或正襟安坐、不怒
自威,这是笔者第一次见到
院士落泪。正是这爱国情激
发出来的强国志,促使他坚
定地走上了钢铁报国的奋斗
之路。
他的三次选择,都是源
于祖国的需要,源于社会主
义建设的亟需。钢铁工业是
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在新
中国成立初期,缺铁少钢严
重制约了我国经济发展,为
此,他选择了学习钢铁冶金
,在之后的工作、学习生涯
中,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
一直都致力于钢铁事业,见
证并亲身参与到中国钢铁工
业由弱到强的伟大实践中,
把自己的智慧、才华和一腔
热血全部奉献给他所钟爱的
钢铁事业,在奋斗与贡献中
提高、升华。
殷瑞钰殚精竭虑地寻找
钢铁强国的技术突破口。他
的战略性思维和超前意识给
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
炼钢以平炉为主的年代,氧
气转炉炼钢刚刚起步,他就
敏锐地意识到了氧气转炉炼
钢将对钢铁工业产生革命性
影响,毅然选择了当时非主
流的氧气转炉炼钢为研究方
向,并在毕业后选择去唐钢
这个中国转炉的发源地继续
他的转炉研究。今天,当时
占主流的平炉早已被淘汰,
转炉炼钢已成为主流工艺。
20世纪90年代,作为冶
金工业部副部长、总工程师
,他在全国范围内积极推进
全连铸生产。虽然现在全连
铸已成为炼钢厂的必然选择
,但在当时,怀疑、不解,
甚至激烈反对声时起时伏。
笔者曾亲眼目睹了几次在全
国连铸会议上来自企业和一
些专家的质疑甚至反对。然
而,殷瑞钰深知连铸对钢铁
生产流程优化的重要性,始
终不遗余力地有序推进。如
今,全连铸钢厂早已在全国
普及,炼钢转炉产量成倍增
长,整个钢铁生产过程发生
了革命性变化。他在90年代
提出了关键共性技术的概念
,并推动了连铸技术等六项
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为中国钢铁工业的技术进
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殷瑞钰院士勤学善思、
笃行创新,善于从全局大势
上思考问题。他说,要运用
战略思维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战略思维包括全局性和影
响全面性的思维、前瞻性和
方向调整性思维、路线性和
路径性的思维,这需要有宽
阔的战略眼光、提出问题的
勇气和持续解决问题的毅力
。正是这眼光、勇气和毅力
,使他兼涉学术界和产业界
,成为战略大家。他提出的
循环经济工程实践方向,其
理论框架和“三个功能”的新
理念,在首钢搬迁曹妃甸的
工程中得以成功应用,建成
了新一代绿色钢铁工厂。
在采访中,他多次强调“
要实实在在做事”。正是这
种朴实、严谨的工作作风,
使他轻浮夸、重实践,即使
成为冶金工业部副部长之后
,他也经常亲身深入生产一
线,在钢铁企业的生产现场
调研、指导。在唐钢26年工
作中积累的专业知识和丰富
经验,为他之后的战略性技
术开拓打下了实践和理论基
础。也是在实践探索中,他
开创了冶金流程工程学学科
新分支,丰富了冶金学理论
,探索工程哲学,并著书立
说,完成了由工程实践到理
论学说的跨越。
如今的殷瑞钰院士虽已
高龄,却依旧情系钢铁、情
系创新。2019年,在钢铁
行业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座谈会上,他提出:“现在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的钢铁生
产中心、钢铁消费中心,中
国应该进一步成为全球钢铁
一材料的教育中心和研发、
设计中心。”这为钢铁行业
发展提出了新的指引。在人
们为中国钢铁工业70年来的
辉煌成就而欢呼、自豪之时
,他一如既往清醒地指出:
“在新的历史时期的背景下
,我们还存在一些发展不平
衡、不充分的问题,期待中
国钢铁工业在解决了‘有没
有、够不够、好不好’的问
题之后,能够引领世界钢铁
工业发展。”
在本书的采写过程中,
笔者常常为院士的学识、胸
怀、事迹所感动,更为他严
谨、求实的精神所折服。中
国钢铁工业今日之辉煌,是
在党的领导下,历经几代钢
铁界仁人志士的不断努力和
奋斗取得的,殷瑞钰院士是
其中的代表之一。为了真实
地展现院士的立体人生,笔
者在北京、上海、唐山、石
家庄、武汉等地,先后采访
了各时期、各历史阶段的见
证人三十余位,参加座
精彩页
一 江南水乡 年少时光
出生
苏州齐门外下塘,在小桥、流水、人家的氛围中,显得格外平静,路旁有一条小河,小路与小河并行相依,河上的木船沿河道缓缓而行,整幅画面构成了灵动的江南。
清新的晨光透过小窗急迫地照射进来,落在年轻母亲的身上,早晨六七点钟,一声清脆的婴啼,打破了寂静的晨曦,传播到邻近的人家。
一个活泼可爱的小生命诞生啦!
这一天,1935年7月28日,农历乙亥年六月二十八日,一个平凡的日子。但对于殷瑞钰的父母来说,却是一个不平凡的日子。一种抑制不住的喜悦溢在脸上。
随着婴儿的啼哭,迎来了一个温馨的早晨。爷爷、伯父、伯母等家人们一起拥到里屋,高兴得合不拢嘴。
清晨的齐门外大街充满了生活气息,各种早餐小店早早就飘出了浓郁的香味;菜市场早已人群熙攘,吆喝声、讲价声、脚步声、嬉笑声交织着,分外热闹,路上的人们是那么平和、稳重。这里简朴、宁静,一幅江南水乡的生活画卷。
在这样一个充满江南韵味的生活环境里,殷家沉浸在快乐和幸福之中。几天后,爷爷让大家坐下来,给小家伙起个名字。爷爷说:“我看这孩子出生的日子和时辰都好,叫‘瑞钰’吧。瑞为吉祥之意;钰为珍宝、宝物,亦有坚韧如石之意。瑞钰,吉祥宝物,就叫殷瑞钰吧。”
殷瑞钰的父亲殷季玉在一家批发粮食的米行当职员。父亲小时候受过良好的教育,上过中学,知事达理、工作认真、为人正派,与周围的同事们相处友善。殷瑞钰的母亲潘雪珍出身手工织布家庭,慈祥善良,操持家务,悉心呵护孩子们一天天长大。
逃难
平静、和谐的日子没过多久,1937年7月7日,日军诡称一名士兵失踪,悍然向卢沟桥和宛平城发起猛烈进攻,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8月13日,淞沪战事爆发。上海失守后不久,11月14日到25日,太仓、昆山、吴江、苏州、常熟、沙洲相继沦陷。苏州惨遭日寇铁蹄蹂躏,人民陷入深重的苦难之中。刚刚三虚岁的殷瑞钰家乡沦陷,一家人乘着小船,逃难躲到苏州城外乡下的一个亲戚家,暂避日军的暴行。几个月后,举家搬到了苏州齐门内。齐门内有条老巷叫齐门星桥巷,该巷东临齐门下塘和星桥,西至公管弄,小巷因桥而得名,星桥巷的东端巷口与狭窄的齐门路下塘紧依。正对星桥巷东口,河道上架着一座古桥,此桥原名福星桥,俗称星桥。古桥于清代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重修,为花岗岩石拱桥。殷家从1937年底就搬到了巷口的一所平房内。巷内有许多桂花树,每当中秋时节,丹桂飘香,香溢满巷,令人难忘。
童年
童年的殷瑞钰是听着爷爷的故事长大的。在他的记忆中,爷爷的故事就是他童年的乐园。《西游记》中孙悟空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等故事,他百听不厌,每听完一个故事,总有一连串的问题:“孙悟空神通广大,能降妖伏魔,而唐僧时时逢难,等待救援,他们到底谁本事大啊?”“孙悟空本事大当徒弟,唐僧没本事怎么当师父啊?”……爱提问的孩子总是在思考,一家人都喜欢聪明好问的小瑞钰。学龄前的日子因有爷爷的故事陪伴,充满了童真和快乐。
转眼该上学了,1941年9月的一天,阳光正好,妈妈带着他去学校报到,小瑞钰到了星桥巷齐贤小学就读。
当时,苏州还是沦陷区。日寇对沦陷区实施的是不折不扣的帝国主义统治。人们每次出城、进城,经过齐门城门时都要被搜身检查,要对日军鞠躬,尤其可怕的是日本宪兵队,他们动辄骂人、打人,夜里更是不敢出门。那时,殷瑞钰小小的心灵深感屈辱,课本上的奴化教育更是深深地刺痛了他。
他记得小学校长曾说过,著名诗人张继写的《枫桥夜泊》里,最感人的一个字是“愁”啊!自从被日本鬼子占领之后,姑苏城外再也没有了寒山寺的钟声。
爷爷常教导他:“只有刻苦学习,学好本事,才能做一个有用的人,才能有能力去做大事。顾炎武说过:‘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你也得有这样的责任啊!”
小瑞钰反问道:“我这么小,怎么有责任啊?”
“好好读书,就是你现在的责任啊。随着年龄的增长,责任也就越来越大。有了责任以后,还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乡贤范文正公范仲淹说的。”
“范仲淹是谁呀?什么是之忧而忧,之乐而乐呀?”
“范仲淹是北宋名臣,政治家,文学家。他就是在天下人的忧虑之前就先忧虑,在天下人的快乐之后才快乐。也就是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第一位,为国家的前途命运担忧,为天底下老百姓过太平日子而出力。”
P3-5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11:3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