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走近昆曲牡丹亭(精)/九州文库
分类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作者 阿梁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是关于昆曲第一代表作《牡丹亭》的通俗性研究文集,分为《牡丹亭》原作篇、《牡丹亭》人物篇、青春版《牡丹亭》篇、汤显祖篇等。《牡丹亭》剧本从主题到唱词道白都有很多难懂之处,存在某些亟待澄清的问题,本书给予明晰的解释。本论文集剖析了剧本的主题、语言特色、剧中人物的秉性、青春版的音乐特点等,涉及昆曲美学、当前昆曲改革问题,既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又有大量实例的说明。并不局限于戏曲文学和文字表述,研究《牡丹亭》的戏曲音乐和唱腔也是该论文集的一个方面。语言清新、晓畅,文章具有较强的可读性是本书一个特点。过阅读本书,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汤显祖于400年前创作这部戏的主旨,领会他在剧中表现的“意趣神色”,领略昆曲与"牡丹"相结合而产生的巨大艺术魅力。
作者简介
阿梁,本名祝政宏,浙江兰溪人,学史出身,国内某大学教授、硕导,现已退休。
目录
《牡丹亭》原作篇
由《牡丹亭》观作者的戏曲理论
试论《牡丹亭》的语言特点
为什么说《牡丹亭》仍有案头之作的意义呢?
没有比《牡丹亭》更能朦胧表现男女幽欢的了
《牡丹亭》唱词道白解析
“恰便是花似人心向好处牵”有何深意?
《牡丹亭》人物篇
论杜丽娘之“灵”
外一篇 丽娘怎生是“妖”?
推动柳梦梅精神升华的是丽娘那刻骨铭心的爱
何为“梅香贼牢”?
“云遮雾罩”陈最良——兼论汤显祖塑造该人物的写作特点
或许我们都在汤显祖笔下的人物里“梦游”呢!
青春版《牡丹亭》篇
应重新认识昆剧青春版《牡丹亭》的音乐成就
论青春版《牡丹亭》的“高峰体验”和“美感叠加”
青春版《牡丹亭》中、下本综合艺术漫谈
论汤显祖在塑造柳梦梅形象中的疏忽——兼论青春版《牡丹亭》对原著的修改
外一篇 两版《幽媾》的差别在哪里?
汤显祖篇
汤显祖何以能写出《牡丹亭》这样的千古名作?
从汤显祖的格言中观其人品
外一篇 阮大铖与汤显祖相比差在哪里?
论历代对汤显祖及《牡丹亭》评价的中肯与偏颇
戏剧界不应轻视汤显祖《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一文
为汤显祖作传中的奇事
综合篇
论青春版《牡丹亭》对当今昆曲改革的启示
香港电影《游园惊梦》为何能获得国际大奖?
不宜宣扬“汤显祖是东方莎士比亚”
后记
序言
《牡丹亭》是汤显祖“临
川四梦”中最重要的一部,
成为昆曲的第一代表作。著
名曲学家吴梅的学生、红学
大师俞平伯先生曾视《牡丹
亭》为近代戏剧的典范,并
把它作为衡量其他戏曲作品
的标尺,认为与《牡丹亭》
相比,“《西厢》薄矣,元
人诸曲伧矣,《琵琶》拙矣
”(《西厢记》“浅薄”,元
杂剧“粗俗”,而《琵琶记》
显得“古朴”)这种评价固然
有偏颇之处,但也反映出这
部作品在明清戏剧史,乃至
整个中国戏剧史上的地位是
何等之高!
我一直怀着仰视、敬畏
的心理来看待《牡丹亭》,
赞赏它构思的巧妙、意境的
奇妙、词句的典雅。正因为
如此,我把它当作案头之作
,时时阅读,反复揣摩。深
入它的主题、人物、情节,
其实是一件令人非常惬意而
有趣的事情。剧本中,汤显
祖化用的唐诗、宋词,翻用
的成语、典故、神话、传说
极多,可以说俯拾皆是。仔
细阅读原作,既有乐趣,又
能发现其中蕴含的意境和幽
默。
此外,反复聆听《牡丹
亭》的唱腔不仅是我的一大
乐事,而且成为我深入研究
这部戏剧的切入点。曲笛响
起,“袅晴丝”款款而出,那
撩人心魄的昆曲旋律,立即
把我带入一种幽远的境地,
并触动我心底隐藏的情感。
正因为如此,不局限于戏曲
文学和文字表述,研究《牡
丹亭》的戏曲音乐和唱腔也
是本论文集的一个方面。
这本书,起初起名为“走
进昆曲牡丹亭”,后来把“走
进”改为“走近”。这一字之
差,有何区别呢?“走进”,
是指进入某一个专门领城,
而“走近”则是接近它的意思
。《牡丹亭》是一座集中了
中国古典文学精华的宝库,
以唱词道白来说,有些就很
难懂。龠平伯先生曾讲:“
《还魂记》文章很怪,虽有
注解,并不能解答多少问题
,故读通《牡丹亭》难,读
通《寻梦》更难。”很多句
子直译尚且不易,理解它的
意境更难,比如说“恰便是
花似人心向好处牵”这一句
唱词有何深意呢?从这点上
说,我不可能真正“走进”它
,只能通过自身努力一步步
接近它,感受、触摸它内在
的美——语言的美、意境的
美以及此后产生的昆曲旋律
之美。
昆曲本是大雅艺术,《
牡丹亭》则是大雅和至俗风
格相结合的传奇。经过戏曲
界历代人士的艰苦工作,这
两者终于在有清一代的某一
时刻正式结合,最后以工尺
(chě)谱的形式定型,并
传了下来。这一功德无量的
事业让当代人有可能看到汤
公在400年前创作的这部戏
之原貌,领会他在剧中体现
出的“意趣神色”,领略昆曲
与“牡丹”相结合而产生的巨
大艺术魅力
古代有吟唱诗歌的习惯
,可惜曲谱大多失传,唯有
昆曲的曲牌之旋律以工尺谱
大致保留下来。明代著名戏
曲理论家王骥德对“曲”的见
解尤为独到,曾说:“晋人
言丝不如竹,竹不如肉,以
为渐近自然。吾谓,诗不如
词,词不如曲,故是渐近人
情。”他要表达的是,大雅
的曲词只有通过人声唱出来
才能“快人情”“畅人情”。“
故吾谓,快人情者,毋过于
曲也。”确是如此,化自唐
诗、宋词意境的曲词,一经
“婉丽妩媚,一唱三叹”的昆
曲旋律唱出,总会把人带入
心旷神怡的境地。
读到宋代秦观著名的《
鹊桥仙》词中那句“金风玉
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我不由联想到,昆曲一
句句典雅的文辞与那美妙的
旋律相结合,就如同在秋风
白露之际相爱的男女相会,
便会产生更为奇特的妙意:
一种大美的降临,它胜却人
间美好的事物。
传统昆曲的魅力在于唱
腔,它是一部戏的灵魂。与
众多昆剧相比,《牡丹亭》
中杜丽娘的唱腔独树一帜,
引人注目。之所以这样说是
由于她的唱腔众多,著名的
就有一二十支曲牌,且大多
不重复,形成一个“美团”体
系;经过几百年的精雕细刻
,这些唱腔的词、曲精美,
尤其是旋律达到“美善兼至
,极声调之致”的程度,真
正表现出明代先贤所说的“
气无烟火,启口轻圆,收音
纯细”之特征;国内闺门旦
演员识美、爱美,多采用这
些经典唱段进行演唱和发挥
,久而久之,她们的唱腔就
会与谱面发生微小的、不易
察觉的润腔变化,演员会形
成各自的“流派”。我喜欢聆
听她们的这些唱腔,更乐于
分辨、品赏其各自不同的细
微之处。大概,不少昆曲迷
也有与我类似的体验吧。
青春版《牡丹亭》于
2004年首演之后,风靡海
内外。国内出现大量的昆曲
迷,大批年轻人走进昆曲剧
场,这是可喜的现象。然而
,喜爱昆曲的观众不止需要
被“吸引”,更需要被“培养”
。传统昆曲的主要魅力在于
它的唱腔,那些经典的唱段
只有仔细聆听才能品出它的
独特味道。“曲圣”魏良辅曾
在其《曲论》中说:“听曲
不可喧哗,听其吐字、板眼
、过腔得宜,方可辨其工拙
。不可以喉音清亮,便为击
节称赏。”这确立了昆曲观
众要安静听曲,不兴在演员
演唱时鼓掌叫好的规矩。
汤显祖是中国戏剧史上
的一位奇人,会写戏,懂戏
剧理论,而且这两者都达到
极高的水平。为此,王骥德
称他以《牡丹亭》为代表的
作品是“前无作者,后鲜来
者,二百年来,一人而已”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0 2:0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