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外感病的伤寒六经辨证体系和温病卫气营血辨证体系、三焦辨证体系都是以脏腑、经脉、阴阳、表里、寒热、气血理论为依据的,只是侧重不同而已,没有本质区别。 伤寒学派以伤寒为一级病名,以统温病,并不完全否定温病学家的学术思想。温病学家是以温病为一级病名,将《伤寒论》所述之伤寒限定为与风温、湿温、暑温、秋燥等并立的狭义伤寒。按照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原则,寒、温辨证论治体系可以合二为一,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外感病的辨证论治体系。 编者认真学习古籍和古今名家经验,对现代感染性疾病要遵循中医思维模式,结合发病特征,融《伤寒杂病论》和温病学家经验于一炉,探讨中医病因病机和证治规律。 作者简介 刘绪银,二级主任医师,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首届国医大师张学文教授、路志正教授和第二届国医大师李今庸教授入室弟子。七岁起挖采中草药,1981年考入湖南中医学院(现湖南中医药大学)学习中医,并得到李聪甫、谭日强、刘炳凡、欧阳锜、夏度衡等五老指导。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龙山药王医药文化”代表性传承人、湖南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正大邵阳骨伤科医院(新邵县中医医院)科研科主任及内科与治未病学科带头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中医药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脑病分会常务委员、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湿病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学会首批科普专家。曾任《湖南中医药导报》(现《中医药导报》)编辑部主任,协助路志正国医大师创办《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应邀到北京、河北、广东、广西、山西、山东、重庆、福建、江西、甘肃等地讲座。主持开发7种医院特色中药制剂,发表论文150余篇,出版《国医大师张学文临床经验传承集》《中医教您防治中风》《《肘后救卒方》新解》等著作16部,协助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孟超教授编著《原发性肝癌中西医结合治疗学》,获省、市科技进步奖8项,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3项。 目录 上篇 基础篇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外感病学术简史 一、先秦时期 二、秦汉时期 三、晋唐时期 四、宋金元时期 五、明清时期 六、现代发展 七、寒温学说之争 第二节 外感病分类和命名 一、外感病分类 二、疾病命名 第二章 病因与发病 第一节 病因 一、时令淫邪 二、杂气戾气 第二节 发病 一、发病条件 二、发病形式 三、人群特征 第三节 病机病理 一、基本病机 二、演变规律 三、预后转归 第四节 外感病特征 一、触邪史 二、时空性 三、病程阶段性 四、流传性 五、急速险恶 六、并发症与后遗症多 第三章 辨证论治 第一节 诊察 一、症征 二、询问病情 三、客观检察 第二节 辨证 一、外感病传统辨证模式 二、辨证诊断步骤 第三节 论治 一、论治步骤 二、外感病治法 第四节 预防 一、养生强体 二、规避邪毒 三、预施药物 四、接种预防 五、保护环境 中篇 辨治纲要 第四章 卫表证治 第一节 卫表寒证治 一、伤寒表虚证 二、伤寒表实证 三、卫分寒湿证 四、卫分凉燥证 第二节 卫分热证治 一、卫分风热证 二、卫分湿热证 三、卫分温燥证 第五章 半表半里证治 第一节 少阳证治 一、提纲 二、常见证治 第二节 邪遏三焦证治 一、寒湿遏三焦证 二、湿郁三焦化热证 三、湿热郁遏三焦证 第三节 邪遏膜原证治 一、提纲 二、常见证治 第六章 里实热证治 第一节 上焦气分实热证治 一、肺气分实热证 二、心气分实热证 三、热遏胸膈证 第二节 中焦气分实热证治 一、阳明气分实热证 二、太阴阳明湿热证 三、肝胆实热证 四、阳明大肠实热证 第三节 下焦气分实热证治 一、提纲 二、常见证治 第四节 营血证治 一、上焦营血证 二、中焦营血证 三、下焦营血证 第七章 里实寒证治 第一节 上焦实寒证治 一、肺实寒证 二、心实寒证 三、寒湿结胸证 四、寒饮停胸膈证 第二节 中焦实寒证治 一、太阴阳明寒实证 二、厥阴肝实寒证 第三节 下焦实寒证治 一、太阳蓄水证 二、风水搏肾证 三、寒湿着肾证 第八章 危证证治 第一节 内闭昏妄证治 一、毒热内陷证 二、腑实热闭证 三、湿热蒙蔽证 四、痰热蒙蔽证 五、痰浊蒙蔽证 六、瘀热交阻证 七、颅脑水瘀证 第二节 厥脱证治 一、热厥证 二、寒厥证 三、痰厥证 四、阴盛格阳证 五、热深劫阴证 六、气阴衰脱证 七、阳气暴脱证 八、气衰喘脱证 九、阴阳衰绝证 第三节 其他危证证治 一、热盛动风证 二、痰热动风证 三、毒热瘀交加证 四、热陷喘促证 五、关格证 第九章 恢复期证治 第一节 里虚寒证治 一、上焦虚寒证 二、中焦虚寒证 三、下焦虚寒证 第二节 里虚热证治 一、上焦虚热证 二、中焦虚热证 三、下焦虚热证 四、阴虚动风证 第十章 杂论 第一节 寒热错杂证治 一、肺热中寒证 二、肺热腑寒证 三、肺燥肾寒 四、膈热胃寒证 五、上热中寒证 六、寒热交夹中阻证 七、胃肠寒热错杂证 八、肾寒腑热证 九、肝寒胆热证 第二节 毒证证治 一、伤寒阴阳毒证 二、毒蕴肌肤证 三、毒邪内攻证 四、邪毒流注证 第三节 妇女外感证治 一、血室 二、卫分证治 三、半表半里证治 四、里证证治 五、热入血室证治 下篇 常见外感病辨治 第十一章 肺系外感病 第一节 伤风感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第二节 时行感冒(流行性感冒) 第三节 喉蛾病(扁桃体炎) 第四节 肺风咳(急性气管-支气管炎) 第五节 肺热病(普通肺炎) 第六节 肺疫(传染性肺炎) 第七节 风疹 第八节 烂喉丹痧(猩红热) 第九节 疫瘰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第十二章 心系外感病 第一节 心瘅(病毒性心肌炎) 第二节 心热病(感染性心内膜炎) 第十三章 肝系外感病 第一节 胆热病(细菌性胆囊炎) 第二节 肝疫(病毒性肝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