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报告以湖北兴山县作为实现县域碳中和的研究样板。其一,对兴山县经济社会发展、能源生产和消费现状以及行业碳排放水平进行梳理和分析,匡算了县内各种零碳能源发展需要的投资成本以及产生的收益,厘清未来化石能源替代和退出对经济社会发展可能带来的影响。其二,系统梳理了各种能源发展的技术需求,探索工业、农业等行业低碳发展的实现路径,以及未来实现碳中和的发展路径和时间进程。研究发现,兴山县完全可以基于小水电的零碳电力优势,挖潜提质,形成具有可调控的灵活性电源;在风光发电成本已经低于煤电标杆电价并且还在快速下降的情况下,推动整县光伏屋顶计划,布局山脊风电,开发利用生物质能,利用地形地貌优势开发抽水蓄能电站。兴山县有潜力就地利用零碳电力,满足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电力能源需求,并可能在2035年实现碳中和目标。本报告对县域主体实现碳中和具有重要意义,助力国家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尽早实现。 作者简介 潘家华,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国家哲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中国城市经济学会会长、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会长、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副会长、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外交政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政府专家顾问委员会委员、国家973项目首席专家。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三、第四、第五、第六次评估报告主要作者。曾任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北京代表处能源与发展版问、联合国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减缓工作组(荷兰)高级经济学家。主要研究领域为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可持续城市化、土地与资源经济学、世果经济等。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以及英文刊《科学》(2008,10)、《自然》(2009,10)、《牛津经济政策评论》(2009,10)等刊物上发表中英文论(译)著300余篇(章、部)。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2004年)和二等奖(2002年、2014年、2016年)、孙冶方经济科学奖(2011年)、中华(宝钢)环境奖(2016年)、中国年度绿色人物(2010~2011)主更的研究成果:《中国的环境治理与生态建设》(专著)、《2030年可持线发展的转型议程》(专著)、《气候变化经济学》(专著)等。 目录 前言 一 研究背景 (一)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意义 (二)兴山县碳中和研究的核算边界 (三)研究框架与结构安排 二 兴山县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与趋势展望 (一)兴山县区位和生态环境概况 (二)兴山县经济发展现状 (三)社会发展情况 (四)兴山县2035年社会经济整体发展愿景展望 三 兴山县能源生产供应结构及发展潜力 (一)兴山县能源生产和供应情况 (二)兴山县零碳能源供应潜力分析 (三)兴山县储能发展潜力分析 四 兴山县能源消费需求结构与未来态势 (一)兴山县能源消费总量及结构现状 (二)分部门终端消费结构现状 (三)兴山县能源消费规划方向分析 (四)兴山县能源需求预测 五 兴山县碳排放与碳汇核算 (一)碳排放核算方法 (二)碳核算方法结果 (三)不同测度方法下碳排放总量分析 (四)部门碳排放测算结果分析 (五)兴山县碳汇发展情况 (六)兴山县碳流现状分析 (七)碳排放预测结果 六 兴山县实现碳中和的能源替代分析与路径选择 (一)兴山县能源供需平衡和匹配性分析 (二)兴山县的能源替代与净零碳转型路径分析 (三)兴山县发展多能互补能源系统技术需求分析 七 兴山县实现碳中和的经济社会影响与时间进程选择 (一)兴山县零碳能源发展的经济社会影响分析 (二)兴山县实现碳中和的时间进程 八 兴山县2035年提前实现碳中和的前景展望与启示 (一)兴山县有条件早于国家目标提前实现协同多赢的碳中和 (二)兴山县提前实现碳中和面临的关键挑战 (三)兴山县2035年提前实现碳中和的政策选择 (四)未来可以进一步开展的工作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