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是波兰博物学家卜弥格的代表著作之一,也是他生前唯一出版过的著作,1656年在维也纳出版。书中详细介绍了二十几种中国或亚洲的动植物,如菠萝、桂皮、松鼠、麋鹿等,并配有若干与之相应的彩色版图,画面十分生动。每幅版画标有中文和拉丁文的名称对照。此书是来华传教士所写的第一本关于中国动植物的书籍,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录 《中华和印度植物图谱(精)/徐家汇藏书楼珍稀文献选刊》无目录 序言 文化交流是双向的,这 是文化交流史研究的基本 共识。但同时我们也必须 认识到,在特定的历史时 期,文化交流往往是不平 衡的。这种不平衡体现在 多个方面,其中就包括文 化交流双方输入和输出的 文化、知识、思想和物质 产品等的数量不平衡,也 包括己方文化对对方的影 响程度不平衡。研究文化 交流的这种不平衡性,考 察特定历史时期文化交流 双方输出和引进对方文化 的数量及影响程度的差异 ,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这样的研究可以在横向对 比中为我们评估双方社会 的发展程度、开放与包容 性、对外来文化的态度、 发展趋势及其原因等问题 提供重要的参考。 16世纪以后的中西文化 交流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 的文化交流之一。它不仅 对双方造成了深刻的影响 ,而且一定程度上也促进 了人类的近代化进程。对 这一时期的中西文化交流 史的研究,中外学界已有 的成果可谓汗牛充栋。对 前人研究略加梳理我们便 不难发现,已有成果中更 多的是研究西方文化东渐 及其对中国的影响,而对 中国文化西传欧洲的历史 ,尤其是中国文化在欧洲 的影响史,虽然也有不少 的研究,但整体而言仍是 远远不够的。这便给我们 造成这样一种印象,认为 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对中 国造成了深远影响,而中 国落后的农耕文化对西方 的输出和影响十分有限; 西方带动并主导了近代化 进程,中国一度因为闭关 锁国而错失了跟上先进的 西欧发展步伐,最后不得 不在西方的坚船利炮压力 下才被迫打开国门,进入 世界。导致这样的认知状 况的原因很多,也很复杂 ,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后见之明的影响,即用19 世纪中西关系的经验来含 括整个16-20世纪中西关 系史。如果我们以1800年 为大约的分界线,将16世 纪以来的中西关系史分为 前后两个时期,那么不难 看出,很多以往的观点和 印象对16-18世纪的中西 关系史并不适用,有的甚 至是截然相反。 …… 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和 讨论,首要的是掌握和分 析16世纪以来欧洲向海外 扩张过程中所形成的海量 以欧洲语言书写的文献资 料,其中就包括来华欧洲 人所撰写的有关中国的文 献,和未曾来华的欧洲人 基于传至欧洲的中国信息 和知识写成的西文中国文 献。在这方面,西方学者 比中国学者更有语言和文 献学优势,在文献收集方 面也拥有更为便利的条件 。中国学界若要在中国文 化西传欧洲及其影响问题 上与欧美学界开展平等对 话,乃至能够有所超越, 必须首先在语言能力和文 献掌握程度上接近或达到 欧美学者的同等水准。实 现这一目标极为不易,但 近些年中国学界出现的一 些可喜的变化,使我们对 这一目标的实现充满期待 ,这些变化包括:第一中 西学界的交流越来越频繁 和深入;第二,越来越多 的年轻学者有留学欧美的 经历,掌握一种乃至多种 欧洲语言,并对近代欧洲 文献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具备利用原始文献开展具 体问题研究的能力;第三 中国学界、馆藏界和出版 界积极推动与中国有关的 西文文献的翻译出版,甚 至原版影印出版。 上海图书馆徐家汇藏书 楼拥有丰富的西文文献馆 藏,不仅包括法国耶稣会 的旧藏,而且包括近些年 购入的瑞典汉学家罗闻达 藏书。徐家汇藏书楼计划 从其馆藏中挑选一批珍贵 的西文中国文献影印出版 ,以方便中国学界的使用 。第一批出版的《中国植 物志》《中华和印度植物 图谱》《中国昆虫志》《 中国的建筑、家具、服饰 、机械和器皿之设计》《 中国建筑》《中国服饰》 均为17-19世纪初中西文 化交流的重要文本或图册 ,是研究中国传统动植物 知识、建筑、服饰、家具 设计等在欧洲的传播和影 响的第一手资料。这批西 文文献,以及徐家汇藏书 楼所藏的其他珍稀西文文 献的陆续出版,无疑将推 动中国学界在中学西传、 中国文化对欧洲的影响等 方面的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