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被遗忘祖先的影子/微百科
分类 科学技术-自然科学-生物科学
作者 (美)卡尔·萨根//安·德鲁扬
出版社 重庆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基于生物学、遗传学、进化沦等方面的科学研究,用大量的小故事讲述了人类的近亲鱼类、鸟类、爬行动物类、哺乳动物类如猕猴、黑猩猩、大猩猩、狒狒、猿等在争夺社会等级地位、繁殖、道德发展、浯言发展时的特征,让我们看到人类起源的真相,找到人类存在的意义。对人类从微生物起源的探讨,以及把人和野兽进行一番痛苦的比较,研究生命历史、进化过程以及同住一个星球的其他生物的本质,才能知道摆在人类面前的儿条路中哪些走得通、哪些是不现实的冒进,才能为道德沦丧、环境恶化等世界难题找到出路。
作者简介
卡尔·萨根(Carl Sagan,1934年11月9日~1996年12月20日),美国康奈尔大学行星研究中心主任、大卫·邓肯天文和太空科学研究会教授、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实验室出色的科学家。他同时还是世界性的太空研究组织、美国行星研究学会的会长及创始人之一。20世纪50年代起他就成为美国航空航天局的顾问,参与了探索金星“水手一号”项目的设计。70年代初期,萨根首次出现在“今夜秀(The Tonight Show)”节目,将天文的奇观和理论以及关于生命的起源介绍给数百万观众。萨根还是搜寻地外生命的积极支持者。在冷战高峰时期,萨根建立气象模型说明全球核战可能导致地球生态失衡,提出“核冬天”假说。
卡尔·萨根博士不仅仅是一名杰出的、做出了许多重要贡献的天文学家,更是一位功勋卓著的科普大师。他的优秀科普作品《伊甸园的飞龙》曾获美国普利策奖,20世纪80年代他主持拍摄的13集电视片《宇宙》,被译成10多种语言在60多个国家上映,此外他还撰写了数十部品位很高的科普读物。
目录
第一章 天上地下一个样
第二章 雪花落在了壁炉上
第三章 “你是谁创造的?”
第四章 泥土的福音
第五章 生命只是一个三个字母的单词
第六章 我们和他们
第七章 火光初现
第八章 性与死亡
第九章 多么薄的隔板
第十章 倒数第二种补救方法——战争
第十一章 统治与臣服
第十二章 凯妮斯的故事
第十三章 变化中的海洋
第十四章 虚构的故事——黑帮
第十五章 令人难堪的影像
第十六章 猿的生活
第十七章 格正君心
第十八章 猕猴里的阿基米德
第十九章 何谓人
第二十章 心中的野兽
第二十一章 被遗忘祖先的影子
后记
参考文献
序言
我们是幸运的。父母
尽职尽责地把我们养大,
让我们成为世代繁衍链条
中的重要环节。写作这样
一本书的想法可说始于童
年,父母用无条件的关爱
和保护让我们免于真实世
界的危险。自古以来这就
是哺乳动物的天性。此事
向来不易,现代社会则更
觉艰难。各种危险因子纷
繁交错,且多数尚无先例

这本书始作于20世纪
80年代初期。美苏争霸达
到了恐怖的巅峰,出于威
慑、胁迫、骄横和恐吓的
目的,这两个国家储备了
约六万枚核弹。双方都夸
赞自己,攻击对方,把对
方说得一无是处。美国在
冷战期间耗资十万亿美元
,可以买下国内除土地外
的任何东西。其间,基础
设施坍塌、自然环境恶化
、民主进程遭到破坏、不
公正事件频发,美国从世
界最大的债权国变成最大
的债务国。不禁自问,我
们缘何沦落至此?怎样才
能走出这摊烂泥?有可能
成功吗?
于是,我们从政治和
感性的角度着手研究核武
器竞赛的实质,这要追溯
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
次世界大战起源于第一次
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
战源自单一民族国家的崛
起。对单一民族国家崛起
的研究让我们追溯到人类
文明的开端。人类文明是
农业发明和动物驯化的副
产品,在那之前的漫长岁
月里人类只能以狩猎和采
集为生。这个进程中没有
明显的标识,没法认定某
一处就是问题的根源。我
们不自觉地把眼光放在了
最早期的人类及其祖先身
上。结论是:在人类出现
之前发生的事,对理解人
类如今为何会作茧自缚至
关重要。
我们决心自省,尽力
回溯影响历史进程的重大
历史波折。我们约定不管
此番探寻将我们引到何处
都绝不回头。这些年来,
我们从对方身上学到了很
多东西,但彼此的政治观
点并不完全一致,有时甚
至到了要双方都放弃某些
根深蒂同的信念的地步。
若我们当时能摒弃固执,
哪怕只是部分,或许我们
的认知范围就不会止步于
民族主义、核军备竞赛和
冷战了吧。
写完本书时冷战已结
束。这并不意味着从此天
下太平,新的危险涌到了
台前,旧的危险重新抬头
。我们面前是一锅女巫杂
酿——种族问暴力不断、
民族主义卷土重来、领导
人笨拙无能、教育投入不
足、家庭社会功能失调、
环境持续恶化、物种加速
灭绝、人口激增、无所顾
忌之徒以百万计增长。我
们比任何时候都迫切需要
弄清人类是如何跌进这个
烂摊子的,以及要怎样才
能走出来。
这本书探讨久远的过
去,人类一路走来最重要
的几个脚印。我们会在书
中串起这些线索。研究工
作把我们引到前辈们的著
作上,引向遥远的纪元和
全新的世界,跨越学科的
界限。我们牢记物理学家
尼尔斯·鲍尔的名言:“深
度源于广度。”所需学问
的宽广令人生畏。人类用
高墙将本项研究所需的知
识割裂成无数个小方块—
—多领域自然科学、政治
学、宗教学和民族学。我
们努力在高墙下寻找曲径
通幽的小门,有时还尝试
翻墙而入或从墙缝钻过去
。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在知
识储备和辨识能力方面的
不足,在此向各位读者致
歉。若想在此类研究上取
得成功,就务必拆除隔断
各领域知识的高墙。希望
在我们失败的地方,别人
会受到鼓舞做得更好。
本书融合了多个领域
的科学研究的成果。提醒
读者,切莫忘记人类现有
知识的局限性。科学没有
终点,我们只能亦步亦趋
,朝着永远不可企及的目
标——全面、准确地了解
大自然——施施而行。看
看19世纪或者仅是近十年
的重要发现就能明白我们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科学
离不开辩论、修正和改进
,与之相伴的还有令人痛
苦的自我否定,革命性的
全新见解。不过,靠着目
前已有的知识,我们或能
重现历史上的关键时刻,
解读人类缘何行至于此。
很多人对我们的求索
之旅慷慨相助,用时间和
知识带给我们智慧与鼓励
,有些还认真细致地阅读
了手稿。在他们的帮助下
,我们尽量做到去伪存真
、精益求精。特别感谢戴
安·埃克曼,美国国家航
空航天局艾姆斯研究中心
的克里斯朵夫·希巴、乔
纳森·考特,威斯康星大
学(麦迪逊)遗传学系的
詹姆斯·F.科罗,牛津大
学动物学系的理查德·道
金斯,哈佛大学人类学系
的厄文·德沃,埃默里大
学心理学系暨耶基斯灵长
目研究中心的弗兰斯·德
瓦尔,佐治亚州立大学心
理学系的詹姆斯·M.达布
斯,康奈尔大学神经生物
与行为学部的史蒂芬·埃
姆伦,韦恩州立大学医学
院解剖与细胞生物学系的
莫里斯·古德曼,哈佛大
学比较动物学博物馆的史
蒂芬·杰伊·古尔德,普林
斯顿大学生物学系的詹姆
斯·L古尔德和卡罗尔·格
兰特。古尔德,哈佛医学
院精神病学系的莱斯特·
格林斯普恩,哥伦比亚大
学发展心理学系的霍华德
·E.格鲁伯、乔恩·龙伯格
,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
院肖伦斯坦新闻与政治中
心的南希·帕尔默、林达·
奥博斯特,康奈尔大学基
因与科学史系的威廉姆·
普罗文,佐治亚州立大学
语言研究中心的杜安·M.
鲁姆博夫、E.苏·萨维奇
一鲁姆博夫、多里昂·萨
根、杰里米·萨根和尼古
拉斯·萨根,洛杉矶加州
大学进化论与
导语
享誉全球的科普大师、影响人类世界观的科学家卡尔·萨根的代表作!
探寻人类是谁、来自何方、缘何行至于此三大终极哲学问题,一部描绘人类在宇宙中坐标和如何长久与宇宙共存的巨著!
畅销30年的科普经典,《宇宙》的姊妹篇。
后记
我们描述了人类诞生
以前地球的模样。靠着化
石以及今日世界精彩纷呈
的生命万象,我们努力探
寻祖先的踪影。虽然这份
婴儿档案依然有大量内容
缺失,但科学技术的进步
让我们得以一窥部分已遗
失或遗忘的条目——其中
诸多弥足重要。但目前探
寻到的,不过是本档案开
头的一小部分罢了。其核
心部分——我们这一物种
从发源到步入文明的全过
程编年史——将是本系列
下一本书的主题。
书评(媒体评论)
一场炫目的盛宴。本
书引人入胜,文笔优美,
讲述了地球上的生命如何
起源、又如何发展变化,
各具特色。在讨论人性和
错综复杂的进化痕迹时,
全书达到高潮……它巧妙
地讲述了一段神奇的旅程

——《金融时报》
这是世界著名科学家
卡尔·萨根和知名作家安·
德鲁扬为人类所作的寻根
指南,描述了人类怎样一
步步走到今天,思路清晰
,引人入胜。它以幽默和
戏剧性的方式表明,人类
的许多关键特征——自我
意识、技术、家庭关系、
服从权威、对与自己稍有
不同的人的仇恨、理性以
及道德——都植根于遥远
的过去,且在与其他动物
的亲缘关系里得到进一步
证实。
本书博古通今,视场
宏大,洞若观火,读来引
人入胜,实属科普典范。
与萨根之前的大部分
作品一样,本书简明扼要
,表达文雅,发人深省。
——《圣迭戈联合论
坛报》
这是一本关于重量级
问题的重量级书籍——“
我们是谁?来自何方?缘
何行至于此?生而为人意
味着什么?”萨根和德鲁
扬的所有标志均在本书中
得以体现——透彻的阐述
,令人瞠目结舌的轶事…
……这是一部优秀的科普
作品。
——《柯克斯书评》
精彩页
最初的宇宙
世上没有永生之物,天上地下都如此。就连星星也会衰竭、腐朽、死亡。老的逝去,新的诞生。有那么一段时间,太阳和地球还未形成,既无白天也无黑夜。当然,也就没有谁为后来人记录下这原始的开端。
然而,请把自己想象成那段时间的目击者吧。
一团巨大无比的气体和尘埃在自身重量下很快坍塌,加速旋转,从一个动荡混乱的云层变成一个看起来清晰有序的圆状薄盘,圆心的火焰呈暗红色。从圆盘上方居高临下地观察它一亿年,发现圆心越来越白,越来越亮。在几次失败的尝试后,它最终进发出灿烂的光芒——那是热核反应形成的持续火焰。太阳诞生了。未来的50亿年里它忠实地闪耀着,其问构成圆盘的物质不断演化发展,重建太阳及自身周边的环境。
有光亮的只是圆盘最深处。稍远离圆心便是漆黑,光线无法透射过去。为一探究竟,我们纵身跳人圆盘深处。那儿有数百万颗小星球围绕位于圆心的炙热星球——太阳旋转。其中的几千个体积相当可观:它们多在太阳附近转动,还有一些离圆心很远。它们今后注定会相遇、融合,最终造就地球。
很多星球正在这个旋转的圆盘中产生。圆盘本身是由散落在广袤的银河系星际间真空中的稀疏的天体组成的。构成这些物质的原子和颗粒其实是银河系进化过程中的残骸与漂浮物——氧原子来源于很久以前死掉的红巨星内部炼狱的氦原子;碳原子从位于银河其他区域的某个碳元素丰富的恒星的大气层逃逸而来;制造世界必不可少的铁原子则来自更古老的超新星爆发。谁能想到50亿年后的今天,这些原子或许就在你的血液中流淌。
我们的故事就从这个黑暗、拥挤、稍有微光的圆盘开始。故事的走向大家都知道了,但这个过程中倘若任何一个因素稍微发生点变化,就会有无数全然不同的结局;故事不仅会讲到我们的星球和居于其上的各个物种,还会讲其他星球和那些注定无法出现的生命形态。无数种可能,此时正在圆盘里荡漾开来。
最初的恒星
恒星大半辈子都在做一件事——把氢转变成氦,发光发热。这个过程发生在其内部巨大的压力之下和高温之中。百亿年来,不断有恒星诞生于银河系巨大的气团和尘埃云中。气团和尘埃云就像环抱、滋润恒星的胎盘,它们消逝得很快,或被它的住户吞食,或被吐回星际空间。等恒星长大一点儿了——但仍在孩童时期——就能看到一个巨型的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圆碟,圆心部分围绕着恒星快速旋转,外圈则庄重、缓慢得多。那些刚过青春期的恒星周围也可以看到类似的圆盘,不过仅剩下轮廓——大多数只剩尘埃,几乎没有气体。每一个尘粒就是一颗小行星,绕着中央的恒星旋转。有些还能勉强辨认出那道没有尘粒的暗带。跟太阳同重量级的年轻恒星中或许一半都有这样的圆盘。更加古老的恒星却没有,至少目前没有发现。今天太阳系仍保留了一条宽阔的尘带环绕太阳。这就是“黄道尘”,是产生行星的大圆盘的缩小版。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故事应该是这样的:恒星由巨大的气团和尘埃云坍缩形成的。一块高密度物质吸引了周边气体和尘埃,变得越来越大,越来越沉,更快速地吸引其他物质,逐步变成一个星球。待内部温度和压力达到一定程度,全宇宙最丰富的材料——氢原子被挤压,触发热核反应。热核反应规模足够大时,恒星诞生了,耀眼的光芒驱散了周围的黑暗。物质转换成了光。
不断坍缩的云团加速旋转,被挤压成一个圆盘。一块块的物质聚拢成团,由小到大,顺次出现烟雾颗粒、沙粒、石头、巨砾、山脉,最后形成小型星球。接着,云团通过让大物体用引力蚕食掉碎片这个简单粗暴的办法把自己打扫得干干净净。现在,环状轨道几无尘埃,变成新行星的饲养区。中央的恒星一边放射光芒,一边用猛烈的氢原子风暴将尘粒吹回无垠的太空。或许几十亿年后在银河系深处诞生的某些星球会把这些废弃建材利用起来吧。
我们认为环绕在恒星附近的由气体尘埃组成的圆盘就像温床,遥远、奇妙的星球世界逐渐汇聚成形。在我们的银河系里,巨大、块状、漆黑、不规则的星际问云团在自身重力下坍缩,繁衍出恒星和行星,每月一次。在目前能观察到的范围里有多至一千多亿个星河系,也许每秒钟都有一百个太阳系产生。如此众多的星球世界,许多是荒凉的不毛之地。而在那些丰盛肥沃的星球上,能够巧妙适应不同环境的生物得以延续,生长成熟,努力拼凑自己的开端。宇宙实在是丰富到难以想象。
最初的太阳系
尘埃初定,圆盘变薄,现在可以看清里面了。无数小天体在太阳周围横冲直撞,各自的运行轨道不尽相同。我们耐心地观察,多少时代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如此多的星球这般飞快运行,撞上只是迟早的问题。定睛细观,方发现碰撞无处不在。太阳系在不可想象的爆炸中诞生。有时候,两个星球是飞速迎面相碰,毁灭性的无声爆炸后只留下残余碎片。有时候,两个星球的轨道和速度几乎一致,两者只是轻微接触——两个球体黏到一起,一个大一倍的新球体就出现了。
又过了一两个时代,我们发现几个更大的球体在不断变大—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3:3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