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伊夫·克莱因(Yves Klein)是新现实主义艺术的推动者,被视为波普艺术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重塑了抽象绘画,为表演艺术创造了新的视野,利用物品、身体等材料,成为跨领域的先驱。他通过创造艺术概念和文化事件,为自己树立一个个迥异的公开身份,从而形成一种新的方法来传达其精神启蒙。1957年,他展出了八幅同样大小、涂满合成树脂混合蓝色色料的画板,从此“国际克莱因蓝”正式亮相于世人眼前。 本书揭示了克莱因那短暂却炙热的一生如何与他的一系列艺术实践相联系,通过研究其艺术影响力和参与其中的多方面的艺术生涯,来表现他的独一无二又备受争议的才华,呈现出二战后最激进的艺术家之一、当代艺术实践的标志性人物的形象。 作者简介 努特·巴奈,一位艺术历史学家、评论家和馆长,在维也纳大学艺术史系任教。她于2006年至2007年间,在蓬皮杜中心担任展览撰稿人,也是ArtForum国际杂志的定期撰稿人。 目录 导论:作为悖论的克莱因 1 转轴上的生活:布尔乔亚与波西米亚,1928—1948 2 找寻自我:成为一个柔道家/艺术家,1948—1952 3 预备姿势:黑带四段伊夫·克莱因,1952—1954 4 画家,1954—1955 5 先锋艺术家,1955—1957 6 江湖术士,1957—1958 7 合作者,1957—1961 8 中产阶级神秘主义,1958—1962 9 诗人政治家:“蓝色革命”,1958—1961 10 飞翔的法西斯主义者,1961 11 表演家,1961—1962 后世 序言 导论:作为悖论的克 莱因 我的画作再现了诗性 事件,或者,更确切地说 ,再现了一种不变的凝视 。一种对运动和自由生命 之特殊本质的沉默与凝视 ,一种绘画时刻中诗的火 焰。而我的画作,正是我 的艺术燃烧之后所飘落的 “灰烬”。 一个画家必须创作一 幅独立的杰作——永恒的 他自己。于是他也因此成 为一种核能电池,一种持 续放电的发电机。他所到 之处整个空气都要浸满了 他的绘画存在。 1962年5月,在一系列 不合常理或者在某种程度 上类似于达达主义的事件 中,西班牙加泰罗尼亚艺 术家胡安·米罗(Joan Miro)将伊夫·克莱因 (Yves Klein)同美国抽 象派表现主义艺术家弗朗 兹·克莱恩(Frallz Kline) 搞混了。他给克莱因的年 轻妻子罗特劳特·约克 (Rotraut Uecker)寄去 了一封吊唁信。他以为克 莱因已经“去世”了。实际 上,5月13日在纽约去世 的是克莱恩,而非克莱因 。这就留给了克莱因一个 哭笑不得的任务。他在6 月2日给米罗回信,告知 并安慰米罗自己“确实还 活着”。但在四天后,这 位年仅34岁的“少年得志” 的法国艺术家,在他位于 巴黎第一运动街的公寓中 ,因心脏病突发而溘然长 逝。这让许多人感到惊奇 ,在他们看来,或许这只 是克莱因最有锐度的一次 表演而已。 克莱因,是画家夫妇 玛丽·约瑟芬·雷蒙德 (Marie Josephine Raymond)和弗雷德里 希·弗朗兹·阿尔伯特·克莱 因(Friedrich Franz Albert Klein)的独子。如果考虑 到他那奇观般的事业所造 成的诸多争议,人们不难 想象,克莱因确实可能会 用假死来制造轰动。比如 ,他声称是自己“发明”了 单色画,即使单色画在四 十多年前俄罗斯先锋派的 创作中早已出现,并且在 二战后由艺术家,诸如法 国的克劳德·贝勒加德 (Claude Bellegarde)和 埃尔斯沃斯·凯利 (Ellsworth Kelly),美国 的罗伯特·劳森伯格 (Robert Rauschenberg )和莱因哈特(Ad Reinhardl),意大利的卢 齐欧·封塔纳(Lucio Fontana)和皮耶罗·曼佐 尼(Piero Manzoni)等人 各自独立重新再现。再比 如1957年他在米兰的阿 波利奈尔美术馆(Galleria Apollinaire)的那次“臭名 昭著”的展览——《蓝色 纪元》(Epoca Blu), 在这次展览中,克莱因展 出了十一幅完全相同的蓝 色单色画,并在事后声称 他以不同的价格售出了其 中的一部分。一年以后, 也就是1958年,克莱因 通过展出“无”而让公众惊 愕。在巴黎的伊利斯·克 莱尔画廊(Galerie Iris Clert),被克莱因称为《 虚空》(The Void)的这 次展览,以一问清空所有 传统物品的粉刷全白的空 房间为展出对象。在 1960年的《跃入虚空》 (Leap znto the Void) 事件中,他那声名狼藉的 “骗子”形象彻底凝固在公 众心中。这位艺术家通过 一幅照片,呈现了一次反 重力的跳跃,以及将自己 悬浮在空中的壮举。 1960年的《人体绘画》 (Anthropometries)让 公众更加不满。在巴黎最 有名的艺术场馆国际当代 艺术画廊(Galerie Intemationale d'Art Contemporain),身着晚 礼服的克莱因,在演奏着 《单色交响曲》的乐团的 伴奏下,指挥一群涂满其 标志性蓝色颜料的裸体女 模特,在地板上用她们的 身体作画,以留下带有个 人身体印记的抽象图案。 有着如此“丰富多彩”的个 人历史,难怪人们会认为 克莱因的突然死亡也许不 过是为了虚假宣传而对资 产阶级生活惯例的另一次 公然滥用。 …… 于是,本书的任务就 在于将克莱因那多样和多 变的美学人格推向前台的 同时,也为其人生提供一 种述解。当然,由于克莱 因多重人格之间的转换并 不以一种非常清晰和明确 的编年顺序展开,而是以 不同的强度混合在他整个 人生的多个阶段。所以, 要实现这一任务是很有挑 战性的。为了处理克莱因 的这种无规则的易变性, 我不得不将时间暂停以捕 捉其某一静止姿态,同时 给出一个他的主要特定身 份,以匹配其所处的人生 阶段同其主要艺术作品之 间的纠缠。希望我的这一 “暂停艺术”不会妨碍读者 使用手中的“万花筒”来观 察克莱因——这种整体形 象中暂时的五光十色的身 份,只能通过一些既有的 不稳定的和发光的材料碎 片来重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