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泽润大地(许厚泽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覃兆刿//李恒//王晓炜//付婉军 |
出版社 |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通过访谈、实物采集、录音录像等方法,全面真实地反映了许厚泽院士的学术成长历程的关键事件、重要节点、师承关系等内容。书中行文严谨,引用资料真实可信,并配有大量珍贵的老照片。青年学者可以从书中获取学术成长的经验和启迪,科技史及科技文化工作者可从本书获取大量独有的历史资料。 目录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简介 总序一 总序二 总序三 导言 第一章 童年辗转成记忆 祖籍歙县 父母重视子女教育 手足情深 坎坷小学路 第二章上海的九年求学时光 与家人上海团聚 入读复兴中学 考入同济大学测量系 第三章中科院第一批副博土研究生 进入中科院地理研究所 师从方俊 在大地测量领域崭露头角 与武汉的缘分之始 学业再遇坎坷 第四章在重力测量领域渐人佳境 痴迷莫氏理论 将计算机技术引入天文重力水准计算 超水平获得研究生学历 建立中国鄂西山区高精度天文重力水准实验网 因事业缔结良缘 第五章 动荡时期的科研 服务国防:全球重力场模型 历经震荡:事业与生活的双重挑战 祸福相依:迈入固体地球潮汐研究领域 第六章 声名鹊起 大形势向好,测地所得以恢复 与比利时皇家天文台的交流合作 受聘为比利时鲁汶大学客座副教授 潜心研究固体潮及负荷形变 建立我国1°×1°平均重力异常推估方案 放弃赴德国学习机会 第七章 测地所的掌舵人 担起测地所的管理重任 选择学科交叉的创新道路 吸引、留住优秀人才 引进、研发先进设备 构建良好的单位文化 注重对外交流 当选为学部委员、任武汉分院院长 第八章 传统优势学科的创新发展 专注于地球重力场逼近理论与高空赋值 将卫星测高技术应用于大地测量 在固体地球潮汐研究的国际前沿 第九章 在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的交叉地带 以地球潮汐研究为桥梁 动力大地测量学的诞生 大地测量应用于地球内部物理研究 率先用重力方法检测青藏高原隆升速率 建立中国科学院动力大地测量学重点实验室 第十章 赤胆为国壮志不已 一心为国的科学家 放不下的“江湖” 因病短暂休息 第十一章 高山仰止 敬而勉之 真学者的大格局 带学生不惜心力 对新事物持强烈好奇心 寓生活于人文经典 于家庭乃慈父良夫 结语 附录一 许厚泽年表 附录二 许厚泽主要论著目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老科学家是共和国建设 的重要参与者,也是新中国 科技发展历史的亲历者和见 证者,他们的学术成长历程 生动反映了近现代中国科技 事业与科技教育的进展,本 身就是新中国科技发展历史 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近年 来老科学家相继辞世、学术 成长资料大量散失的突出问 题,中国科协于2009年向 国务院提出抢救老科学家学 术成长资料的建议,受到国 务院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和 充分肯定,并明确责成中国 科协牵头,联合相关部门共 同组织实施。根据国务院批 复的《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 料采集工程实施方案》,中 国科协联合中组部、教育部 、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 、财政部、文化部、国资委 、解放军总政治部、中国科 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 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11部委 共同组成领导小组,从 2010年开始组织实施老科 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 。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 采集是一项系统工程,通过 文献与口述资料的搜集和整 理、录音录像、实物采集等 形式,把反映老科学家求学 历程、师承关系、科研活动 、学术成就等学术成长中关 键节点和重要事件的口述资 料、实物资料和音像资料完 整系统地保存下来,对于充 实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历史文 献,理清我国科技界学术传 承脉络,探索我国科技发展 规律和科技人才成长规律, 弘扬我国科技工作者求真务 实、无私奉献的精神,在全 社会营造爱科学、学科学、 用科学的良好氛围,是一件 很有意义的事情。采集工程 把重点放在年龄在80岁以上 、学术成长经历丰富的两院 院士,以及虽然不是两院院 土、但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 中作出突出贡献的老科技工 作者,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 对老科学家的关心和爱护。 自2010年启动实施以来 ,采集工程以对历史负责、 对国家负责、对科技事业负 责的精神,开展了一系列工 作,获得大量反映老科学家 学术成长历程的文字资料、 实物资料和音视频资料,其 中有一些资料具有很高的史 料价值和学术价值,弥足珍 贵。 以传记丛书的形式把采 集工程的成果展现给社会公 众,是采集工程的目标之一 ,也是社会各界的共同期待 。在我看来,这些传记丛书 大都是在充分挖掘档案和书 信等各种文献资料、与口述 访谈相互印证校核、严密考 证的基础之上形成的,内中 还有许多很有价值的照片、 手稿影印件等珍贵图片,基 本做到了图文并茂,语言生 动,既体现了历史的鲜活, 又立体化地刻画了人物,较 好地实现了真实性、专业性 、可读性的有机统一。通过 这套传记丛书,学者能够获 得更加丰富扎实的文献依据 ,公众能够更加系统深入地 了解老一辈科学家的成就、 贡献、经历和品格,青少年 可以更真实地了解科学家、 了解科技活动,进而充分激 发对科学家职业的浓厚兴趣 。 借此机会,向所有接受 采集的老科学家及其亲属朋 友,向参与采集工程的工作 人员和单位,表示衷心感谢 。真诚希望这套丛书能够得 到学术界的认可和读者的喜 爱,希望采集工程能够得到 更广泛的关注和支持。我期 待并相信,随着时间的流逝 ,采集工程的成果将以更加 丰富多样的形式呈现给社会 公众,采集工程的意义也将 越来越彰显于天下。 是为序。 导语 本书以传主研究经历为主线,同时结合该学科发展和时代背景,突出学术肯綮和重要学术成果,力图真实地展现许厚泽院士的学术成长和学术成就。尽管许厚泽院士学术成果丰硕,但其为人极为谦卑,待人处事十分宽容,无论人生际遇如何,总是乐观向上,用行动诠释做人、做学问的崇高境界——“厚德载物,泽润大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本书为了解许院士的学术足迹、感受其严谨治学和人生信条的一扇窗。 后记 因为疫情和许厚泽先生 的身体状况,我们已有好长 时间没能去看望他了。这位 科学上极其严谨,生活中却 又特别亲和的科学家老人, 是我们心中的牵挂。就在我 们计划结项之前专程前去看 望并听取许老意见的时候, 2021年8月31日传来噩耗, 我们敬爱的许厚泽院士永远 地离开了。 许院士对采集工作的支 持令我们感动。许院士这样 卓有见识的科学家,对人生 经历、学术史料和公共文献 ,超乎寻常地珍视。许院士 对采集工作的态度,既饱含 着他对大地测量科学的钟爱 ,又有着他对年轻人事业成 长的真心扶持和对我国科技 事业发展的拳拳之心。 大约是2018年2月间,我 们第一次前往东湖附近的中 科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听取许院士对采集工作的 意愿。准时到来的许院士热 情地把我们迎进了他的办公 室。听说我们是档案和史学 专业的,许老表现出浓厚的 兴趣,他举例强调档案管理 在科学研究中越来越重要, 并说自己就是文史爱好者, 也是档案工作的支持者,还 在此之前将部分证书和资料 交给了湖北省档案馆保存, 另外,也多次提到自己在资 料采集方面做得还不够,有 些散存的研究资料已经缺失 了,十分可惜。我们也拿案 头准备的一点儿地球物理知 识向院士讨教,许老生动的 讲解让我们理解了什么是“ 固体潮”,还有大地测量科 学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中 的意义。在那张门生写给他 的“厚德泽福”条屏前,我们 留下了第一张合影。当许院 士带我们到地下室收集资料 ,途经办公楼一层看到方俊 院士的雕像时,他的眼里流 露出怀想和骄傲,说正是雕 像基座上方先生留下的这“ 勤能补拙”四字所训,正是 恩师方俊院士的这种治学信 念,深刻地影响了他的学术 生涯。 2018年6月,我们开始了 对许院士学术成长史料的正 式采集和访谈,其间经历的 有些情节让人动容。许老开 朗豁达、思维清晰、语言风 趣,而且非常守时。他按我 们的话题讲自己的故事,他 在办公室陪我们翻箱倒柜, 只要他认为可以给我们的材 料他都舍得,还抱歉因多次 搬家导致不少旧物遗失。其 间,出于院士身体方面的考 虑,我们的直接访谈暂缓了 一段时间。但生怕因为自己 而延误了采集进度,在手术 后不久他即主动联系我们访 谈。病床前的他依然是那么 的乐观。讲述到那些和同事 们一起日日夜夜的科研岁月 ,依然满是铿锵热血、心怀 希冀,一如他的弟子罗俊院 士所言,“视科研如生命”。 他在痛失夫人的阴郁日子里 接受我们的访谈,更将支持 采集工作当成一项于公于私 都有意义的事业。他一次次 地热心帮我们订正访谈整理 稿中的名词和音译错误,耐 心细致地帮我们辨识拟采收 的手稿内容和照片中的人物 。大约正是我们在资料采集 中关于专业问题一遍又一遍 的细致询问、一沓又一沓标 记与校正过的稿纸、一次又 一次详尽的采访记录与复核 ……他才表扬我们的采集工 作系统、全面、主动、踏实 ,我们也在心里庆幸能走近 这样一位学识专深、学风严 谨而又和蔼可亲的科学大师 。 我们采集小组成员来自 档案、大地测量、历史、博 物和图书馆等专业。王晓炜 负责采集工作的联络和具体 组织实施,付婉军、陈娟、 刘莉娟、吴漾、郑韵涵全程 参与了采集访谈和资料整理 。朱沛沛、王耀、彭益民、 张艳、胡皓、杨笑颜、赵偲 吉、杨佳敏、石羽岑、赵吴 凡、颜巧雅等参与了部分沟 通及史料清理工作。王晓炜 、付婉军、华俊辉、张静婷 、陈娟参与了传记的写作, 李恒撰写了部分章节并负责 统稿。 采集工作得到了许院士 本人和中科院测量与地球物 理研究所的大力支持,得到 了中山大学、同济大学、华 中科技大学、中科院武汉分 院等机构的多位专家的支持 。感谢中科院测量与地球物 理所全员的全力配合和支持 。感谢同行专家兼院士秘书 刘成恕研究员为采集工作联 络奔走,解答了访谈与传记 写作中的诸多专业问题。感 谢已离休的蒋福珍研究员冒 雨来所接受我们的访谈。感 谢院士的弟子王勇所长对我 们采集工作提出诸多的建议 。感谢测地所档案室为传记 的写作提供了查阅之便。感 谢院士夫人杨慧杰女士、女 儿许文颖女士、儿子许文进 先生对采集工作的认可与支 持。感谢同济大学档案馆章 华明研究馆员的支持。感谢 中山大学校长罗俊院士的支 持。还要特别感谢中国科协 张藜教授、北京理工大学吕 瑞花研究馆员等专家在中评 和结项评审中提出的宝贵意 见,让我们在采集工作中保 持正确的方向,把握有效的 节奏和工作的重心。感谢湖 北省科协邓腾先生及时的上 传下达,让我们能及时了解 采集工作的精神和规范。感 谢科学家史料馆藏基地的专 家及时提出实物资料分类整 理意见。我们的采集工作团 队成员,也在这次采集活动 中得到了锻炼。聆听大师经 历,并非人人有机会。在联 络、访谈、译稿、整理、编 研科学家史料的过程中,大 家的精神格局得到了拓展, 专业品质和能力得到了提升 。感谢采集工程,感谢大家 ! 精彩页 地球是目前宇宙中已知存在生命的唯一天体,是人类和百万物种赖以生存的家园。为认识其运动规律,探寻它的奥秘,推动地球科学事业的发展,不少地球物理学家倾注了毕生心血,许厚泽便是这众多科学家中的一位。 许厚泽,1934年5月4日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祖籍安徽歙县①,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著名的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科技委员会委员、中国地震局科技委委员、中国第二代卫星导航系统重大专项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科学委员会委员。1955年,许厚泽毕业于同济大学测量工程系,1956年考取中国科学院第一批研究生,并师从我国地球科学的先驱、著名大地测量学家方俊先生。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委员。曾任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院长、国际大地测量协会执委、国际地潮委员会主席、国际重力委员会副主席,第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 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许厚泽即与地球科学结下了不解之缘,他痴迷于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的研究,在地球重力学、固体潮汐等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先后主持、参与了中国天文重力水准的设计与处理、中国国家重力网的建立、固体潮观测与研究、现代地壳运动与地球动力学研究等重大课题,在地球重力的逼近理论与高空赋值、天文重力水准的计算与处理、地球重力场模型、地球潮汐模拟理论观测实验的研究中取得国内外有影响的显著成果,同时推动了我国大地测量学与地球物理学的交叉新领域——动力大地测量学的研究,为把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建成研究地球物理问题的国际性研究机构不遗余力。 主要经历与学术贡献 1934年,正值抗日战争时期,硝烟弥漫,许厚泽在南京出生后没多久就开始随父母颠沛流离。先后辗转于歙县、武汉、桂林、重庆、兰州、上海等地,“枪炮”和“逃难”贯穿了许厚泽的整个童年时代,满目疮痍的山河更在他心底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但父母亲“重学”的家风却塑造了他坚毅的品格,曲折和艰苦的生活又在他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担负起天下兴亡”的种子。 1946年,许厚泽随母亲从兰州前往上海。适逢离家较近的复兴中学刚刚兴办,于是,许厚泽选择入读该校初中二年级。在这里,勤勉好学的许厚泽受到了姚晶、陆佩兰、杨永祥等名师的指导,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也在此时打下了坚实的数理化基础。 1951年,许厚泽以第一名的成绩被同济大学测量工程系录取,受夏坚白①、高时浏②、叶雪安③等众多大家的影响,对大地测量学、重力测量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有志进一步深造。1955年,大学毕业的暑假,许厚泽听从高时浏教授的建议,借着实习的机会直奔中科院南京地球物理研究所方俊先生而去,并如愿成为方先生大地测量组的一员。 P1-3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