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2022年是中国儿童电影诞生百年(1922年我国第一部儿童短片《顽童》诞生)。值此百年之际,中国儿童少年电影学会推出了系列图书作为百年的纪念。《于蓝纪念文集》是其中的重要一本。于蓝(1921—2020),是新中国儿童电影事业的开拓者,也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电影表演艺术家。她九十九年的人生,饰演了无数个经典角色,其中在影片《烈火中永生》中饰演的江姐是“中国电影百年100个经典银幕形象”之一。她的出生和中国儿童电影诞生同步,作为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首任厂长、中国儿童少年电影电视中心主席,对中国儿童少年电影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获得了“国家有突出贡献的电影艺术家”“百年百位优秀演员”等荣誉称号。 这部文集包含了“于蓝谈艺”、“于蓝访谈”、“众说于蓝”、“研讨实录”、“于蓝年谱”五个篇章,立体地、全方位地展现了一位爱党、爱国、爱人民的红色电影表演艺术家的鲜活形象。 目录 序 黄军 于蓝谈艺 难忘的课程——《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二十周年有感(1962) 吉福尼电影节见闻(1985) 儿童电影创作的现状及其他(1986) 让孩子们高高竖起大拇指(1988) 做革命道路上的一块铺路石(1990) 回忆张平(1990) 生活之源常在艺术之树常青(1991) 说几句,也许是“老生常谈”(1991) 救救儿童电影(1994) 我爱恋的家园(1998) 汪洋同志与田方及我——深情的怀念(1999) 我们演员永远是从零开始(2003) 永远铭记袁牧之同志(2009) 火热的中国共产党人 于蓝访谈 痛苦多于欢乐——“六一”节前访于蓝(1986) 朱小鸥 于蓝追忆水华导演(1999) 朱小鸥 于蓝:为了电影、为了孩子(2011) 李蕾 于蓝:从来没有怕过生活的难(2018) 孙佳音 众说于蓝 鹤发童心的于蓝大姐 范崇嬿 影坛一朵圣洁的玉兰——纪念于蓝大姐百年华诞 李前宽 于蓝:引领我走上电影道路的人 魏德夫人 写在于蓝诞辰100周年 郭建华 忆于蓝同志——在于蓝同志诞辰一百周年纪念会上的发言 窦春起 在于蓝精神激励下,为孩子们生产最好的电影奶粉——纪念中国少年儿童电影百年 王兴东 写给于蓝妈妈的信——还想陪您吃顿冬至的饺子 江平 经霜枫叶分外红 石晓华 怀念于蓝老师:我的偶像,电影界的楷模 陶玉玲 顽强!拼搏!——于蓝老师印象 王好为 永生的江姐——怀念于蓝老师 王君正 于蓝老师——我航行在影视之洋的领航人 卢刚 您只教了我一件事——怀念于蓝老师 徐耿 永远的怀念 张震钦 纪念于蓝女士 罗克 德迈尔 云自随风去,依旧念蓝天——我看见与感受到的于蓝 黄军 我人生道路上的伯乐——于蓝老师 宋崇 于蓝——生命中唯有爱 王浙滨 回忆于蓝——孙立军访谈录 孙立军 追寻星空中那一颗璀璨的星——于蓝老师与《中国优秀少儿影片校园典藏集》 谢鲍鑫 忆于蓝阿姨二三事 王宗平吴秀琪 领导 阿姨 朋友——于蓝阿姨在童影的日子 郭玲玲 百年于蓝 顾松秋 我眼中的著名电影艺术家于蓝 王海滨 因于蓝老师的《和壮壮在福冈》一文所想起的 叶言材 我前行路上的那盏明灯——纪念于蓝 郦虹 悼念于蓝阿姨 蔡安安 化育劬劳 德艺双馨——于蓝的电影事业与人生历程 李道新 孙明霞忆江姐 林盈 纪念于蓝老师 周晓娟 于蓝的儿童电影生产实践及其儿童电影教育观念的形成 年悦 研讨实录 一 庆祝于蓝同志从事革命艺术活动五十年座谈会实录(1990) 在庆祝于蓝同志从事革命艺术活动五十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艾知生 妇女儿童的益友良师——在于蓝同志从事革命艺术活动五十年纪念会上的讲话 黄启璪 纪念于蓝同志从事革命艺术五十年 滕进贤 她从延河边走来 郭维 祝于蓝的艺术青春永远芳香 汪洋 我祝贺于蓝同志从事革命艺术活动五十年 刘白羽 于蓝的成功之路 舒强 真诚与执着——我所认识的于蓝 赵元 为艺与为人——纪念于蓝老师从事革命文艺五十年 杨海波 于蓝和童影 陈锦俶 质朴纯正浓淡相宜——于蓝电影表演艺术赏析 黄佳明 植根于人民之间的表演艺术——学习于蓝同志表演艺术的体会 海音 我的好朋友于蓝 颜一烟 二 光荣与梦想——新时期中国儿童电影开拓精神座谈会实录(2011) 编织五彩梦热血丹心谱——新时期儿童电影事业开拓精神礼赞 侯克明 中国电影家协会致辞 康健民 中国电影资料馆暨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致辞 饶曙光 江阴市政府致辞 徐冬青 童影厂成立三十年感怀 陈锦俶 于蓝和我的情缘 文馨萍 于蓝,我心中的一盏灯 朱小鸥 请接过儿童电影的火种 徐家察 跟随于蓝同志做啦啦队 陈澈 让一代又一代人去追寻那个时代的光荣与梦想 奚姗姗 兢兢业业坚持在为儿童服务的岗位上 林阿绵 用电影给孩子们带来欢乐是我最大的欢乐 卢刚 我们不后悔,这一辈子为儿童电影做了一些工作 张郁强 北大学子的致敬 李道新 从几件小事看于蓝的人格魅力 翟俊杰 当我是一只无名的蝌蚪游进电影之河时——写在于蓝同志九十寿诞 王兴东 矢志不渝热爱中国电影 郑洞天 三 追思致敬继承——于蓝同志诞辰一百周年纪念会(2021) 黄军 张宏 焦宏奋 范崇嬿 石晓华 王君正 尹力 王浙滨 张之路 江平 林阿绵 刘惠中 郭玲玲 李廷铮 周杰 陆亮 侯克明(按发言顺序排列) 于蓝年谱 于蓝年谱 李道新 李镇 后记 李镇 序言 于蓝是谁?于蓝是无产 阶级文艺战士、革命艺术家 ,是中国新时期儿童电影事 业的开拓者,是新中国儿童 电影的一面旗帜,也是新中 国最美奋斗者。她是一个为 了中国的儿童电影殚精竭虑 、百折不挠的人;一个为了 让中国的孩子能看上好的儿 童电影而不畏艰难困苦、不 计个人得失,四处奔走,筚 路蓝缕,甘愿俯首弯腰的人 ;一个为了护住新中国儿童 电影品牌能够委曲求全最后 又能顾全大局的人;一个和 风细雨,循循善诱,善于团 结志同道合者一起奋斗到底 的人;一个精神世界比较纯 粹而且追求高尚的人;一个 以演英雄做英雄作为人生境 界追求的人,一个有益于少 年儿童心智健康的人;一个 有益于中国电影事业全面发 展的人;当然也是一个有益 于人民的人! 于蓝的精神是什么?不 同的人,不同的目光,从不 同的角度,不一样的视点与 距离,感受与表述会不一样 。正是这些多样的感受与表 述,勾勒出了于蓝的精神雕 像,比较立体地呈现出了于 蓝的精神的血肉形象,让我 们看见以于蓝为代表的中国 电影界,特别是儿童电影领 域里于蓝的精神蓬勃绽放! 所以,于蓝的精神不仅仅是 于蓝老师一个人的精神,是 所有为了中国儿童电影事业 、为了中国孩子精神世界的 审美与道德的提升而努力奋 斗的电影工作者的精神集合 。作为晚辈,就我个人的感 受和理解,于蓝的精神,是 对新中国的儿童电影事业充 满激情与理想,对中华民族 的未来生命充满爱的使命感 与崇高的责任感,以及时不 我待的紧迫感,总是看到中 国未来的生命的美好与光明 。为了这个美好与光明,以 革命艺术家的精神与意志, 不忘初心,克服困难,呕心 沥血,与志同道合者携手奋 斗,几十年如一日,坚韧执 着,勇往直前。对未来充满 希望,对现实坚定信念! 我们纪念她,感念她, 以此激励起为神圣的儿童电 影事业一往无前的力量。 百年于蓝,应运而来, 归去自然。 云自随风去,依旧念蓝 天! 黄军 2022年9月10日 导语 于蓝是无产阶级文艺战士、革命艺术家,是中国新时期儿童电影事业的开拓者,是新中国儿童电影的一面旗帜,也是新中国最美奋斗着。她的一生,伴随中国儿童电影诞生,为中国儿童电影事业奋斗一生,此书是她百年人生的凝萃,也处处展现了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斗争精神。 后记 斯人已逝,精神永存! 为深切纪念和缅怀著名 电影艺术家、中国儿童电影 事业家于蓝同志,使于蓝的 精神惠及后世,中国儿童少 年电影学会于2021年4月发 布了即将出版《于蓝纪念文 集》的消息,并向国内外征 集稿件。2022年春节后, 根据稿件征集的情况,编委 会决定调整文集的结构,将 本书的内容扩充为五章。 第一章,“于蓝谈艺”收 集了于蓝同志不同年代撰写 的文章14篇。 第二章,“于蓝访谈”选 择了4篇不同媒体对于蓝同 志的访谈文稿。 第三章,“众说于蓝”主 要来自本次征稿,其中既有 旧稿,也有为响应征稿投来 的新作,共计31篇。 第四章,“研讨实录”的 内容采自3次集中探讨于蓝 精神的会议,分别是1990 年“庆祝于蓝同志从事革命 艺术活动五十年座谈会”、 2011年“光荣与梦想——新 时期中国儿童电影开拓精神 座谈会”、2021年“追思致敬 继承——于蓝同志诞辰一百 周年纪念会”。 第五章,“于蓝年谱”梳 理了于蓝同志一生中参与的 重要作品和参加的主要活动 。其中前半部分由北京大学 李道新教授整理,2009年 后的年谱由李镇收集整理。 本书的出版是在中国儿 童少年电影学会第六届领导 班子的统一部署下完成的, 得到了广大会员的支持,也 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 。此外,中国广播影视出版 社在任务紧张、经费有限的 情况下,出于对蓝精神的尊 崇,增设绿色通道、加班加 点、认真审校,还额外安排 了加印,在此我们对中国广 播影视出版社的鼎力支持致 以衷心的谢意! 李镇 2022年8月 精彩页 难忘的课程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二十周年有感(1962) 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这一重要的历史文献发表二十周年的前夕,我又一次重读了毛主席这个重要著作,同时回顾了自己的创作道路,感触很多。在许多感想中,我体会到有一点对我来说是最重要、最可宝贵的,那就是作为一个演员,要永远地保持充沛、饱满的革命热情,关心并投人到群众的火热斗争中去,并在生活和斗争中不断改造与提高自己。这些看来似乎是老生常谈的道理,但它确实是十分重要的,而且是随时随地左右和影响着自己的创作能力。当一个演员真正进入创作境界之后,它便成为你整个创作的动力,会影响你创作的倾向、风格、和艺术形象的魅力。 因为只有当你对美好的事物、新的生活产生由衷的激情,才能有强烈的发自内心地要歌颂它、赞美它的欲望,这时,也才可能把自己感受的一切,通过所创造的形象传达给观众,来感染观众。 当然要获得这种创作的能力并不是轻而易举的,我的短短的但是曲折的创作经历使我深深地体会到它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文艺新兵的苦闷 1939年时,我才十八岁,那时还没有做专业演员(在抗大学习),只参加一些业余的文艺活动。1939年的冬天,学校为了纪念“一二·九”演出了五幕话剧《一二·九》,我扮演其中主要角色学运领袖之一。由于当时被革命浪潮所推动,革命热情很高,再加之自己也熟悉学生生活,因此这次演出得到抗大同学以及校外观众的热烈欢迎,我也被他们誉为有希望的业余演员之一,大约这就是我以后成为专业演员的基础了。不久,我真的转人鲁艺参加了专业的话剧工作(在延安鲁艺实验话剧团担任演员工作)。这时虽然经常参加演出,却很少获得像演出《一二·九》那样的赞许,甚至有时还遭到有的人的讥讽。如有一次我扮演《佃户》中一个农村姑娘,曾被人讽刺为在扮演“英雄与美人”。听到这种反映,内心当然难受,我还为此流过眼泪。后来才逐渐明白,我虽然是穿着农民的服装,但思想感情、语气、动作完全是小资产阶级的。知道了毛病所在,可仍然找不到正确的解决途径。我曾经把希望寄托于更多的舞台实践,后来,又接着演了好几个戏,应该说舞台生活比较熟悉了,可表演上仍然没有根本的起色。舞台实践并没有解决创作上的问题。怎么办呢?于是,我又想求助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表演方法,但也没有获得预期的效果。我沉溺在苦恼中,把希望寄托于渺茫的未来…… 为工农兵服务的第一步 正当我处于彷徨、苦闷不知所措之时,延安开始了伟大的“整风运动”,1942年5月党又召开了延安文艺界的座谈会,在延安文节界中掀起了空前未有的学习热潮,针对当时延安某些文艺作品的错误倾向(如王实味的《野百合花》、丁玲的《三八节有感》等作品),以及较普遍存在的“关门提高”等问题进行了批判。这次学习震动了我的思想,使我这个年轻的文艺新兵受到一次启蒙教育,开始认识到革命文艺应该面向什么人、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 有了认识,不等于就能正确地行动。1942年5月间初步学习了会议文件之后,在这个学习热潮下,7月间为了纪念抗战五周年,我们鲁艺到茶坊进行一次“七月窗传”为工人和附近农民巡回演出。这也是我第一次参加的为工农兵演出。当时我在苏联活剧《海滨渔妇》中扮演一个反法西斯斗争中的乌克兰姑娘。这次演出的节目全是和我国抗战没有多大联系,和陕北的农村生活也毫无关联的西洋音乐和外国话剧。由于生活习惯、语言、动作以及生活内容和艺术形式都是当时当地群众所不熟悉、不了解的,所以一点儿也没有得到观众的欢迎。再加上我们以为给工农兵演出就是为工农兵服务,因此下去后只是晚上演出时在舞台上和工农丘见面,本常根本没有和他们发生联系,甚至连主动去听取一下群众对演出的意见都没有,更谈不上深入工农兵群众和他们交朋友谈知心话了。这次巡回演出,去时热热闹闹,归时冷冷清清,群众不赏识,英雄无用武之地。群众为什么不欢迎我们的演出?我们的演出怎样才能获得工农观众的喜爱呢?我心里画上了一连串的问号。 热火朝天的新秧歌 回来之后,整风学习更深入了,大家在政治思想和文艺思想方面都进一步得到提高。我们的学校鲁艺特别针对“关门提高”和“洋教条”做了深入而热烈的检查和讨验。这时我才明白了:不仅要有为工农兵服务的愿望和热情,而且“只有用工农兵自己所需要、所便于接受的东西”去为他们服务才能达到真正服务的目的。而根据当时的情况正如毛主席所指出的:“对于他们,第一步需要还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然而,到底什么样的创作才是“雪中途炭”呢?我还无法得到答案。 冬去春来,1943年的元旦就要来到了。这时领导上发动全院同志准备一些节目,与当地群众联欢,共贺新年,并宣传中共中央新颁布的抗日救国十大政策。领导要求这次宣传不仅内容能使群众懂得,而且形式上要使群众喜闻乐见。全院同志热烈响应号召,特别是一些熟悉民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