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百年沧桑,中国和日本作为东亚的两大后起国家,一百多年来经济发展此消彼长。本书的上篇讲述了日本的崛起和中国的衰落,下篇讲述了日本的衰落和中国的崛起。 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惨败,把日本推上了军国主义和对外扩张的不归路,当时的日本如旭日东升,中国则一步步夕阳日下。120多年后的今天,中国连续4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从2010年起GDP总量就已超越日本,位居世界第二;而日本经济却步履阑珊、踏步不前。120多年中这两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国力消长,怎么会出现如此巨大的天地翻覆呢?本作者从资本投资角度,深入探究百年来中日两国经济发展此起彼落之谜,对中国现今经济发展具有深刻的参考意义。 作者简介 郝一生,1953年出生于天津。1980年毕业于天津师范学院政史系,同年考入天津社会科学院。曾任该院日本研究所经济研究室副主任,兼任《中青年经济论坛》杂志责任副主编,1984年莫干山会议筹备组成员。1989—1991年任日本东京大学经济学部客座研究员,1991—1994年任日本政法大学经济学部客座教授。 主要著作有:《经济危机新论》三联书店2013年版、《日出日落:解密中日百年较量背后的资本逻辑》东方出版社2014年版、《财经》杂志总第359期《中国的经济泡沫存量》和《财经》杂志总第361期《“钱荒”背后的金融黑洞》。 目录 上篇 英国:手工业者的荣耀 第一章 工业革命前奏 虐猫与天罚 黑死病(鼠疫)从天而降 欧亚商路被阻断 安汶岛屠杀:英国东印度公司另谋生路 “印花布热”:重击英国纺织业 第二章 工业革命真正的诱因 飞梭:手工业者的绝地反击 孕育工业革命的土壤 闻风而动的资本 技术进步的真实推手 李约瑟难题的谜底 工业革命大爆发的逻辑链 中篇 日本:开港突变中的崛起 第三章 人口大国的陷阱 古老大国梦碎甲午 清军无心应战 清政府的“文国主义” 清朝贵族的没落和职业军人的缺失 清军混杂的武器装备 军人体格差异 大国魔劫 治大国需用大器 为“科举”鸣冤 第四章 大清帝国:无奈的超穷政府 清末税制的症结 “绝对贫穷”的佃农 租税悖论:平等中的不平等 偷税漏税无底洞 大清“税改” “诸子均分”的磨盘 杯水车薪:晚清工业化投资中的地主资本 被榨干的超穷政府 财富大量“失血” 席卷半个中国的太平天国运动 赔不完的款 天灾和人祸 被吞噬的财富总量 备战力不从心 买得起马,配不起鞍 第五章 日本崛起背后的应激压力 明治维新背后的开港压强 日本:海啸般的开港 生存危机不断发酵 中国:平静如水的开埠 第六章 日本突变:东亚格局重塑 走上穷兵黩武不归路 兵器研发和情报工作 颁布《征兵令》和常备军体制 全力扩充军备 在“瓜分世界”中分最后一杯羹 天量的军费支出 政府先吃螃蟹 工业投资:人均11倍的巨大差距 “制度”并不万能 丈量“制度” 躲不开的中央强权 后发国家经济崛起的“三驾马车” 下篇 “中国奇迹”的背后 第七章 中国经济腾飞的40余年 路转峰回,沧海桑田 悲凉的起点:崛起前的中国 大逃港:中国改革开放背后的应激压强 苦涩的辉煌:中国式“重投资主义” 牙缝中挤出来的财富 星火燎原的乡镇企业 “北漂”和进城潮 国企改造“三级跳” 民营企业顺势崛起 “肉烂在锅里” 中国式“原始积累” 手机、网络、电动车 单向封闭中的“野蛮生长” 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角色 资本自由化和投资保护主义 中国的经济泡沫 中国还有楼市泡沫吗? 中国的“凯恩斯主义失业” 中国经济是否会急刹车? 第八章 日本经济失去的20多年 日本经济是怎么进入“冬眠”的? 热钱的疯狂 “赌风”日盛 泡沫崩溃:曲终人散时 泡沫崩溃未必导致经济危机 日本政府错在哪儿? 误入歧途? 民主制度的陷阱 日本经济的三大出血口 投资流失量和流失率 日本净投资:悲剧从这里开始 设备陈旧、技术停滞 市场萎缩、物价低迷 奢华愈少、节俭日多 失业增加、人才外流 财政拮据、国力衰退 无米之炊的“安倍经济学” 富裕的贫穷:财富的拖累 泡沫崩溃后日本经济并没有衰退 昔人已乘黄鹤去 跋 参考文献 附录 Contents Main points 序言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 西。 20世纪90年代,我和一 个挚友在东京相聚,第一次 来日本的他在感叹日本现代 化之余,难耐内心不忿:日 本有什么了不起?疆土狭小 、资源匮乏,怎么就领先了 中国50年? 几乎也是从那个时候开 始,我抱着同样的不解和疑 惑,开始研究和思考100多 年来中日之间的异同点,期 望从中找到背后的深层原因 。 十年磨一剑。在此后的 十几年中,我翻阅了大量的 文献、资料、书籍和统计数 据,日本东京国会议事堂背 后的国会图书馆几乎成了我 的书房。 然而,越往深处探寻, 发现困难越多、涉及面越广 、问题越复杂。不仅1840 年前后的数据相当匮乏,而 且历尽千辛万苦找到的数据 还存在断层和衔接问题,甚 至统计口径也前后不一致, 例如“中国近代民族资本的 投资规模”“日本开国前后的 进口统计”等。 万幸的是,就是在这个 过程中,我慢慢发现不仅中 日之间,而且人类社会进入 工业化发展以来的重大疑团 背后的规律都逐渐清晰起来 ,自己也第一次体验到久思 顿悟后那一刻的快感,如拨 云见日,豁然开朗。 对人类工业革命以来内 在经济规律进行深入研究之 后,我发现,每一个经济大 国在崛起之前都有一个共同 之处,即都曾面临着巨大的 经济压力。我将这一压力命 名为“应激压力”。应激压力 作为诱发国家突变的关键因 素,在历史进程中发挥了十 分重要的作用,但应该说, 我翻遍历史资料,这一因素 并没有受到应有的关注。 综观建国前后的美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德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以 色列,等等,都因为应激压 力而发生了国家的突变,但 由于篇幅有限,无法面面俱 到,本书仅选取了英国工业 革命、中日甲午战争、中国 改革开放三个历史片段,对 这一规律进行阐释。英国工 业革命的重大意义毋庸置疑 ,它史无前例地推动人类社 会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那 么,为什么工业革命这一历 史性的技术革新会萌芽于英 国的纺织手工业?对于东亚 来说,百年来中日两国国力 的此消彼长又是什么因素决 定的?这两个问题始终萦绕 在我心中,而这两个问题的 答案就在于应激压力这一经 济规律之中。 此外,本书为了衡量不 同经济体受到的经济冲击大 小,即“应激压力”,我认为 可以使用人均进出口额和人 均GDP这一比值,我称其为 “应激压强”。而且,如同生 物学概念中的应激对机体具 有双重作用,适当的应激可 提高机体的适应能力,过强 的应激使得适应机制失效时 会导致机体的功能障碍,一 国经济体也面临应激强弱的 问题。应该说,英、日、中 就是在适度的应激压力下突 变为经济大国的。 我认为对中国来说具有 现实意义的分析,在于如何 延续“应激突变”后的生产力 发展,因为任何一个国家的 突变效应都不会永远维持。 当生存压力缓解后,国民性 中的怠惰基因会死灰复燃, 经济发展速度会慢慢放缓, 资本也会流向利润率更高的 地方。如此循环交替,环球 同此凉热。 而且,从2020年新冠病 毒疫情暴发以及经济趋于萧 条的情形来看,全球经济格 局和政治格局正在发生颠覆 性的转变,中国面临更加复 杂的挑战: 以中美贸易摩擦为引爆 点,中国与欧美主要发达国 家的贸易冲突进入白热化。 随着中国40多年的经济 高速增长,中国在进入中等 收入国家行列的同时,与东 南亚、南美洲等地的发展中 国家的收入差距逐渐拉大, 促使低端制造业向更低收入 国家转移,如越南等地。 发达国家担心中国的继 续发展给它们带来威胁,开 始对中国进行尖端科技封锁 ,中国的科技进步和高端制 造业的发展受到极大阻碍。 也就是说,中国遭遇了 更多的不利因素。 我认为,分析经济放缓 的相关问题,需要引用一个 概念——短板效应。所谓“ 短板效应”,是指一个经济 体的经济增长,受到投资、 科技制度等多种条件的制约 ,但最终决定其经济增长速 度的不是一个固定因素,而 是取决于以上诸多因素中的 “短板”。也就是说最短的那 块板,或者说最弱的那个要 素,最终决定这个经济体的 增长速度。例如,投资不足 时受制于资本,技术落后时 受制于创新不足,需求不足 时受制于政策环境,等等。 就当今时代全球经济格 局而言,资本由于逐利并追 求低成本的特性,会随着一 个国家人均收入增长带来的 人工成本的提高,促使制造 业转移和流出,投资和资源 也自然地流向那些综合成本 更低的国家和地区。原来在 “应激突变”中成为“优等生” 的国家或地区,就会进入一 个与其他同等发展水平经济 体相似的平稳发展阶段。 就中国而言,改革开放 以来释放的井喷效应,会随 着中国综合成本的升高让位 给综合成本更低的国家,如 东南亚国家。问题是,与美 国和日本相比,中国的科学 技术和高端制造业还没有完 善,许多决定命运的关键技 术还没有掌握在自己手里, 转折就来临了。犹如武功尚 未周全,就要去独闯天下了 。所以,对中国来说,维系 经济增长难度将更大。 |